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罗默认为用劳动价值论分析剥削问题,对某些现象不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在罗默的模型中,假定两个人生产资料数量不同,且两个人对财富的偏好不同:,财富对拥有生产资料多的人的边际效用大于拥有生产资料少的人。则生产资料少的人除了维持生存的必要劳动外不愿意付出额外的劳动,而生产资料多的人为了追求财富愿意向穷人出卖他的劳动力。按照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在这里穷人雇佣了富人也就是剥削了富人。形成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剥削理论的悖论。

但是罗默的理论建立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下:个人是理性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个人在判断事物的价值时要出于主观的评价来决定是否值得。而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二者考虑问题的基础就是不同的。所以罗默对劳动价值论在分析剥削问题中是不必要的论断就是不准确的。

三、阶级的流动

按照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剥削理论,资本家占有了全部的剩余价值,工人得到的是以工资形式计算的劳动力价格。工资是维持工人劳动力的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说工人在劳动中得到的只够维持他的生计。

“马克思无疑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实际工资率和群众的生活水平,在较高工资阶层会下降,在最低工资阶层无法改善。”

“……马克思主要结论的前提是:劳动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绝对人均份额必将下降,或者说,至少不增加。”

也就是说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会越来越贫困,没有能力积累起财富从而改变自己的境遇。可以说资本家压榨工人到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即使工人拥有财富也不能转化为资本。“或者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资本只有在明新的资本家阶级手中才是资本,如果在工人手中,同样的东西就不是资本。”

在这里马克思就否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之间流动的可能性,资本家只能是资本家,而工人也只能是工人,资本家变成工人或工人转变成资本家都只是偶然的事件,且是人力不可控制的因素推动的。这样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就是资本主义的永恒的特征,工人在生活的压迫下必然反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必然发生,最终推动资本主义的崩溃。

在罗默的剥削理论中,个人选择被剥削或不被剥削,完全是主观根据自己的生产资料约束和劳动约束做出的。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使他的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在罗默的模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根据的财富数量进行选择,最后在整个经济中社会成员有五种不同的经济地位:只雇佣工人,自己不参加劳动;既雇佣工人,自己也从事劳动;既不雇用工人,也不出卖劳动力;既加工自己资本,也出卖劳动力;没有任何财产,只出卖劳动力。

但成员的这种社会经济地位不是不可改变的。因为个人的选择完全出于个人的主观判断,只要是在预算约束下做出的选择。如果某个成员对财富的偏好很强烈,无论他目前拥有多少财富,只要他向社会其他成员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超出维持其生存所必需。财富的积累会使其成为可以只雇佣工人,而自己不参加劳动的人。也就说在罗默的剥削体系中,尽管剥削是存在的,但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地位。尽管社会初始财富分配存在不平等的问题,但个人可以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程度。也就是说阶级之间的流动是可能的,而且这种流动不是偶然的、个人不能控制的。而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在这样的社会中,阶级矛盾并不会激化,因为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不是不可改变的,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只要努力就可以跨越到另一个阶级。所以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尽管有矛盾,却不会激化到阶级斗争的程度,整个社会是可以平稳运行的。

四、剥削的结果

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与罗默的剥削理论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的。罗默认为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当剥削是一种不公正时,只不是因为剥削本身就是不公正的,而是因为在一个剥削的环境中所花费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收入是财产出事分配不公正的结果”,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固有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剥削的根源。剩余价值实际上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都是存在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之所以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拥有索取权,不是因为资本家对管理劳动拥有权威,而是源于他们是资本的所有者,是资本家。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拥有资本家阶级就必然形成了他们对剩余的索取权。“他想要证明的是,剥削不是产生于偶尔的或意外的个别情况;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所产生的,它是不可避免的和完全独立于任何个人的意图之外的。”

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分析剥削问题,得出剥削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造成了劳动者的贫困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付出劳动与得到的成果的强烈对比会使阶级矛盾激化,最后走向革命。

罗默认为,剥削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所有制形式下,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尽管社会生产要素初始分配的不公正造成了剥削,但这种不公正不是不可改变的。无生产资料或者拥有较少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出卖多余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劳动,获得额外的财富,从而成为可以剥削别人的阶级,只要在这个财富积累的过程中,他是按照自己的效用函数做出的效用最大化选择。当然也会有资产阶级的成员沦为无产阶级,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但是资产阶级之所以会沦为无产阶级,按照罗默的观点,这也是他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他就是认为闲暇更重要,所以他不会花心思经营自己的财富,而宁愿每天出售必要的维持生存的劳动,其他时间用来休闲。在这个社会中,阶级的流动是可能的,只要做出改变的人认为这符合他的效用最大化。无论这种改变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符合常理,却符合做出改变的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所以社会总福利会在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最大化。在这个社会中,阶级矛盾不会激化,因为改良是可以的,不需要革命。

马克思与罗默的剥削理论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但并不能说谁对谁错,他们的出发点就是不同的,从这一点上说,两个理论是无法比较的。尽管罗默的观点肯定阶级流动性更符合今天的社会情况,但考虑到马克思所处的时期,阶级流动确实是一定投机下产生的结果,我们也不能因为历史阶段的局限性就否定马克思的观点。

约翰•罗默新古典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述评

约翰•罗默(John Roemer)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在价值取向和关于社会的基本假设方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但同时又维护新古典经济理论。他为之做出决定性贡献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已被称之为“新古典马克思主义”。该学派认为,要解决很多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不仅是适当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罗默的学术经历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980年以前,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份占主导地位;1980-1985年间,他的新古典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份达到顶点;1985年以后,他的新古典主义思想成份到达顶点,而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份有所减弱。

一、新古典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

1975年,罗默偶然读到了一本森岛通夫的著作(1973),森岛证明,可以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对马克思的经济思想进行精确的研究。森岛的著作对罗默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接下来的4年中,罗默以置盐信雄和森岛创建的模型为基础,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问题进行研究。他系统地提出了一种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并且利用其技术推导出一种必要和充分条件,证明了森岛所谓的“基本马克思主义定理”的正确性:对工人的剥削相当于均衡状态下的一种正的利润率。而且,在罗默的模型中,不同企业之间利润率相等是作为一种均衡条件而出现的:森岛的模型不是一个均衡的模型,只是简单地假设了这一点。

在这一时期,罗默写了几篇关于利润率下降问题的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概括了置盐的观点:在一个资本家采用成本-节约创新的经济中,只要实际工资保持不变,利润率将永远不会下降。在罗默的模型中,他假设资本家对于一种新技术的经济寿命有着理性预期。然而,如果固定资本在经济上比预期时间更早地被废弃了,那么由于技术变革的速度很快,利润率就会下降。不断提高的实际工资是利润率下降的另一个途径。因而,资本主义是否会倾向于经历一种下降的利润率问题,包含着实际工资与技术变革之间的联系,以及资本家是否是缺乏远见的。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

大体而言,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者的学术成就正处于一种相当沉闷的状况。其主要的解释模式是机能主义和结构主义:前者表明,社会制度和行为方式可以用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利益来加以解释;而后者认为,结构的强制力没有给个人选择行为留下任何空间。就方法论而言,个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属于“资本主义”概念论的领域,而且与马克思主义是不相容的;解析论理学、统计数据分析和数理经济学也是如此。

罗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1981)的出版是摧毁这个思想狭隘领域的主要事件之一。在引言中,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微观基础。所谓微观基础被定义为“由很多个人(他们被假定以某些特定的方式行事)行动的结果导出整个社会的总体行为”。

在这本著作中,最有价值的讨论是阶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在“阶级意识与技术选择”一节中,罗默证明,如果最有效率的技术有增强工人自身组织能力的内在效应的话,则剥削工人可能要求使用次优技术。在“技术变革和阶级斗争”的一节中,采用一种不同的框架也进行了类似的证明。但是,这两个讨论都是高度抽象的,没有更多地注意细节、技巧和现实生活的例子。罗默喜欢透过一般均衡理论的镜片来考虑全部经济现象的习惯可能使他转向研究这种模型。尽管罗默最终确实转向了议价理论,但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方法论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实证分析的缘故。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小说在线阅读_第5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yuweiyuwe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第5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