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三是企业所有权分享制,指企业职工通过持有一定份额或全部股份,同时以职工身份参加企业一般收入分配和以股东身份参加企业利润收入分配的一种企业分配模式。企业所有权分享制的特点就是职工既是企业的员工也是企业的股东,持股职工和企业其他所有者一起共同承担经营风险,分享经营收入。职工股份一般只能在企业内部进行买卖,有些企业的持股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有些企业的持股职工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职工持股有三种情况,一是职工资本股权,指职工通过购买公司股票获得企业股权;二是职工知识股权,指职工创造的知识产权转化为企业股权;三是职工人力资本股权,指职工通过利润分享、工作奖励等获得企业的股权。有人说,企业的持股并不是什么好事,而且把企业的危机、风险转嫁给职工了,一些职工在企业里面也没什么权利。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分析,在其它一切条件不变时,有了这份财产和没有这份财产还是不一样的,还是有比没有好。有了以后通过集体谈判,职工的股份合起来可能就比较大了,在企业经营事务中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根据美国国家职工所有权中心提供的数据,在20世纪70 年代以来企业所有权分享制的主要形式是职工持股计划和401(K)退休计划,都有了很大的发展。401(K)退休计划的内容是参加这个计划的企业可以选择将现金或公司股票存入职工退休账户,如果职工和企业都选择存入现金就与企业利润分享制相同;如果存入或匹配公司股票,就是企业所有权分享。美国劳动部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1993年全国有114667个公司参加401(K)退休计划,1998年全国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上的企业中实行401(K)的企业有54500个,比1994年的28623个增长了92.5%,占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上的企业总数的71.5%,1998年美国利润分享理事会对660个公司的调查发现,大约52%的实行401(K)计划的公司匹配了公司股权;实行401(K)计划的上市公司中,大约有60%的公司匹配公司股权。

第四是企业管理权分享制,指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又叫职工参与制。由于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必然就会对企业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同时改善劳资关系。根据现代西方主流企业理论,企业投资者股东拥有企业所有权,包括资产权、管理权、利润(或者叫剩余索取权)等。如果职工不是企业股东就没有企业所有权,也没有管理权,没有管理权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就是企业所有者与职工分享企业管理权。

管理权的分享制与所谓的经理革命是不一样的,经理革命是指在股份公司里,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没有企业所有权的经理成为企业管理权的实际控制者的现象。在大的股份公司里,众多的小股东实际上没有管理权,他们只能通过“用脚投票”而不是“用手投票”来影响公司的管理决策。随着机构法人持股比例的增加,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趋于合一。股份公司里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部分分离,职业经理的管理权是来自于董事会的授权,而不是职业经理和企业所有者分享管理权,职业经理可以考虑自己的利益,但必须先满足股东的利益,否则就可能被公司董事会解雇。职业经理并不代表全体职工的利益。管理权分享制是指职工根据法律或有关规定,参与企业管理,代表全体职工利益。职工管理权来自法规、习惯和惯例的力量,不是来自企业所有权或企业所有权的授权,而是来自职工本身的力量以及政府里职工利益代表者的支持。

德国是实行企业管理权分享制的典型。职工参与管理发生在两个层面,一是选派职工代表进入公司领导机构如监事会(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董事会)和理事会(公司的日常管理机构);二是通过职工委员会来参与管理。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职工参与制的法律。例如1951年颁布的《煤钢行业参与决定法》规定职工在1000人以上的公司监事会和理事会要有职工代表,监事会由11人组成,包括劳资双方各出四名代表,各推荐一名外部代表和联合提名一名中立者。1952年颁布的《企业组织法》规定,职工在5 人以上的企业必须设立企业职工委员会;职工在500人以上的公司,监事会成员的1/3必须由职工代表担任。1976年颁布的《参与决定法》规定,职工在2000人以上的公司,监事会由劳资双方的代表组成,比例为各占50%,职工代表由工人、职员和高级职员根据其在职工人数中的比例选出,在职工代表选举中,工会的作用很大。职工委员会是按工人和职员的比例选举产生的,每3年选举一次,凡年满18岁的职工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职工委员会参与决定权包括监督关于职工利益的法律和劳资协议的执行情况,在工资和福利问题上享有与资方对等的参与决定权,享有企业经营知情权和咨询权。目前德国有职工2200多万人,实行职工参与制的一共有职工186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5%。参与制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的情况在其他的发达国家也存在。

国内也有一些情况和马克思时代不一样。马克思时代大部分实行一种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企业主在生产分配等一切方面有不受控制的决定权,工人只是被当成机器原料一样的生产要素,只是机器的附件,工资可以被压在非常低的水平。而且英国和其它国家都没有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依靠教会的力量和工人自己组织的共济会等团体来提供社会保障,根本不可能起到社会保障的真正作用。失业以后非常凄惨。这在《资本论》第一卷的716-718页有很多的描述,一旦失业就进入贫民院,跟进入地狱差不多。《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也对这些情况有很多描写。

摘录自

剩余价值理论 裴小革中国社科院经济所 2002年4月3日

《经济研究》 2002.6

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及其发展依据

王振中 裴小革

内容提要:目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否定该理论的学术价值;另一个是一些人将该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该理论的发展路径。因此,针对上述挑战,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并通过实证分析当今发达国家企业生产和分配制度安排的4种变化,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续发展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剩余价值学术价值发展依据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理论所体现的学术价值

自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发表以来,至今仍然保持着它的影响力。我们看到,长期以来在国外经济学界,不管对马克思经济理论存有多大的偏见,他们都不能忽视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存在价值和影响力。因此,无论是20世纪40年代熊彼特(Schumpeter,J.A.)在撰写《经济分析史》时,还是20世纪70年代斯皮格尔(Spiegel,H.W.)在编写《经济思想的成长》时,他们都要专门对马克思经济理论做一番主观的评价。以至于在20世纪90年代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在《经济学》一书中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同许多其他主要学派一样,它的观点和关于它的争论不断发展”。(斯蒂格利茨,1998,第187页)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曾被恩格斯誉为是建立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根据之一(恩格斯,中译本,1972,第3卷,第42-43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学术价值。概括来讲,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在以下3个方面体现得非常明显。

(一)剩余价值术语的运用使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形见绌

剩余价值这一概念,是马克思首创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马克思,中译本,1975,第34页)在马克思之前,威廉.配第、理查.康替龙、弗朗斯瓦.魁奈、安.罗伯特.雅克.杜尔阁和亚当.斯密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问题研究出发,已经开始运用了利润和地租的概念,并且不同程度地知道了利润和地租都只不过是劳动者向自己雇主提供的无酬产品中的一部分。但是这些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被恩格斯称为是3个“从来没有”的缺陷:第一是古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超出工商业生活上流行的关于利润和地租的概念狭小范围的约束;第二是古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把产品的无酬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第三是古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对产品无酬部分的起源、性质、以及制约其随后的价值分配的规律有一个清楚的理解(1)。而《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开始,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剖析,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劳动力、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基本范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是否合理的学说,是研究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及其内在矛盾运动规律的学说。要理解剩余价值,就必须理解价值。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即抽象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尽管价值只能附着于商品之中,即使用价值之中;价值的载体是使用价值,但是不能把价值理解为是物,理解为是使用价值;价值的实质是通过商品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中的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不创造价值。在商品交换表象的背后,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是与马克思经济学基本观点相违背的。其中之一是要素创造价值论,其关键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实际上是要素创造财富(使用价值)论;其中之二是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论,其关键是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关系。总之,这些论点把劳动力等同于一般生产要素,把劳动力拟物化,而且把生产要素参与财富创造的过程等同于创造价值的过程,这样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雇佣劳动的本质。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小说在线阅读_第3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yuweiyuwe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第3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