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的总结, 这个再生产图式有以下特点, 第一, 它事实上是一个在理论上再现社会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最简单的宏观模型, 它把个别地进行的劳动过程, 综合成为社会生产。② 第二, 再生产图式同时也是一个市场模型, 它概括了社会年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资本论》第2 卷有一个副标题:《资本的流通过程》, 而第1 卷的副标题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初看起来, 区别是明显的。第1 卷集中论述工厂、劳动场所的问题。它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既当作物质生产过程又当作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的性质。与此相对照, 第2 卷则集中论述市场问题。它不是说明价值和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而是说明它们是怎样实现的。”

依靠再生产图式, 我们有可能从总体上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

性质是上面所谈过的: 它是劳动过程的目的论设定与这一设定所发动的因果规律之间的矛盾。

但困难也由此而出现了, 一种理解认为, 再生产图式表达了资本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所应遵循的均衡条件, 因此, 不能用它来分析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矛盾。用日本学者伊藤诚的话说: “再生产图式的功能不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而在于表明, 只要满足了适用于各种不同社会的再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就能够持续地存在下去。”④

另一方面, 曼德尔则提供了相反的观点, 他说: “滥用(再生产) 图式的最自相矛盾的一种

形式就是应用它们来证明,‘只要’保持各部类间正确的‘比例’ (‘平衡条件’) , 资本主义就能和谐地、无限地增长。持有这种糊涂观念的作者们忽视了马克思所做的根本假定: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构本身及其运动规律包含着这些‘平衡条件’不可避免的破坏; 对于不平衡和不平衡增长的常态来说,‘平衡’和‘和谐的增长’只是一种罕见的例外(或长期的平均数)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价值决定的动态性和消费者支出的不确定性两者都使人们不可能在两大部类间保持如此确切的比例, 以至可以达到和谐的增长。”

除了应在“消费者支出”前面再加上“投资支出”外, 我们赞同这段话的所有观点(参见

后面的讨论) 。曼德尔的这些论述, 指向再生产图式的第三个特点: 再生产图式不仅仅表达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均衡条件, 而且是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矛盾和非均衡的理论工具。在马克思之后, 首先使这一点明确化的是罗莎•卢森堡。不过, 在卢森堡那里, 问题是以矛盾的形式提出来的, 一方面她认识到, 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重心, 是《资本论》第3 卷所考察的那些矛盾,特别是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另一方面, ———这是卢森堡的失误———, 她又对再生产图式采取了批判的立场, 在她看来,《资本论》第2 卷提出来的再生产图式无法用来分析这些矛盾, 并和第3 卷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论述相抵触。 在我们看来, 卢森堡是在不正确的理论形式上发现了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完成的任务: 应该利用再生产图式分析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矛盾, 并据此分析价值确定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上一节曾提到, 鲁宾把市场价值看作隶属于均衡条件的概念, 并把均衡视为资本主义生产

的主导特征, 对此我们已做了初步的批判。按照鲁宾对均衡的界定, 在理论上可设想的、稳定而长期的供求均衡, 事实上是再生产均衡, 也就是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均衡。再生产均衡是长期供求均衡的前提条件。他还批评新古典经济学仅仅分析了(而且是在错误的形式上分析了)供求均衡, 忽略了再生产均衡。 可是, 我们看到, 纠缠着卢森堡的那些问题, 没有对鲁宾产生任何影响。在鲁宾看来, 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重心, 并不是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矛盾, 而是社会生产的平衡规律。鲁宾甚至没有想过要把再生产图式作为分析上的工具, 运用于阐释市场价值理论。

初看起来, 再生产图式是由价值总量之间的均衡条件构筑起来的, 这很容易诱导人把价值

的确定过程看作是均衡条件的形成过程。可是, 通过一个新的再生产条件, 我们将看到,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均衡只是特例, 其常态是动态的非均衡, 这一点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资本价值的确定。

因提出“置盐定理”而享誉世界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置盐信雄, 在一篇发表于1988

年的论文里, 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出发, 提出了一个新的均衡等式, 并用它来表征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

αSt

1 +αSt

2 = St + 1

1c + St + 1

2c + St + 1

1v + St + 1

2v (1)

该式的左端是当一个再生产时期结束时两大部类各自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中未消费的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两部类资本家的意愿积累, α为意愿积累率。右端则代表决定剩余价值实现的需求项目, Sc和Sv 分别表示剩余价值中用于购买新资本品和雇佣新工人的支出, 即两部类资本家的实际积累。上标t 和t + 1 在这里表示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在时空及概念上的差异。现在, 让我们看看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论述, 并把他的论述与这个均衡等式对照一下。

马克思说:

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 不是一回事。二者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 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 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但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 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 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 这种分配关系, 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 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

在这里, 马克思实际上列举了三项决定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的因素, 除了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和群众的消费力之外, 他还谈到了资本家的积累欲望。在这三项因素中, 资本家的积累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因为积累会按照其规模和方向重塑部门间的比例, 并经过某种乘数效应影响群众的消费力。积累的这种作用在上述均衡等式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 因为等式的右端,也就是剩余价值实现的决定因素, 恰恰归结为两部类的资本家阶级的实际积累。按照《资本论》第1 卷的说明, 已实现的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新的均衡条件则揭示了相反的关系: 在宏观层面, 两部类的资本家阶级的实际积累是剩余价值实现的决定条件。因此, 这个均衡等式表明, 卡莱茨基的著名观点———资本家阶级的利润决定于他们自己的投资, 而不是相反———实际上蕴涵于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之中。

再生产图式所表征的均衡条件, 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的个别目的论活动的社会实现

条件。这些实现条件的确立不是必然的、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常态, 而这只是因为, 资本家阶级的实际积累水平是完全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下面的不等式

αSt

1 +αSt

2 > < St + 1

1c + St + 1

2c + St + 1

1v + St + 1

2v (2)

资本价值的确定在时间上的动态性, 通过这些符号的时间维清楚地显示出来。价值规律(鲁宾眼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平衡规律) 不仅仅涉及劳动量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共时性分布,而且涉及劳动量在历史时间中、在再生产的前后时期中的动态分布。从这个不等式可以看到,前一个再生产时期的产品的价值, 是通过下一个时期的实际积累来实现的, 这个积累水平的高低, 提供了前一时期资本产品的对等价值, 调节着前一时期产品的价值量。

马克思指出, 剩余价值的生产仅仅取决于生产力的水平。可是, 如果在再生产过程中, 积累达不到一定的规模, 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得不到实现, 这也意味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架不能容纳已有的生产力。从这一点着眼, 生产力的现有水平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 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在规定什么是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和社会必要劳动的时候, 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在技术上给定的生产条件。易言之,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 生产的正常技术条件不是从“生产的物量数据”出发就可以直接确定的概念, 而是被一个社会机制所选择的结果。

从再生产图式的角度看, 价值确定首先是在宏观层面上进行的。按照这种理解, 价值确定

是从社会资本的价值量出发, 然后“回溯”到个别商品的价值量。这个理解和《资本论》的叙述方法似乎是相违背的, 因为马克思的叙述是从个别商品的价值决定出发的。但是, 这种表面的矛盾只不过反映了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从过程的内在联系看, 正如马克思在第3卷所指出的: “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 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 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

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 市场价值的两种理论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按照鲁宾所倡导的第

一种理论, 商品的单位价值决定于生产的技术条件, 单位价值(也就是商品的均衡价格)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决定了商品的销量, 这两者的乘积便是生产一种商品所需的总劳动量。鲁宾认为,这里有三个起调节作用的量, 即均衡价格, 与均衡价格相适应的均衡产量, 以及分配到该部门的均衡劳动量, 这三个量都是在经验中的经常波动的数量所围绕的中心。而按照第二种理论,商品的单位价值等于分布于一个生产部门的总劳动量除以产品总销量。这样一来, 被第一种理论看作结果的、分布于一个部门的总劳动量, 现在成了分析的出发点。在鲁宾看来, 这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和生产力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 因为按照第二种理论, 即便生产力没有变化,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也能发生改变。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小说在线阅读_第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yuweiyuwe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第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