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此时已经年过七十,在这个年代可谓是高寿了。
按照历史,他应该再过两三年就要病逝了,但那是因为袁绍强迫他从军出征,现在他在广宗养尊处优,看样子再活个十几年也没啥问题。
“郑公来了,快坐,来人,上好茶!”
马强对郑玄还是很尊敬的,毕竟是当代第一大儒。
“郑公,这篇文稿你看过了吗?”
郑玄接过文稿看了一遍,皱眉道“从未看过。”
“看来士燮、刘熙等辈是把郑公看成在下的口舌了,不愿和郑公同伍啊!
这篇文稿主要来自交州流传出来的书信,然后被一些不懂事的学子整理成文了。
北大的事情,想来郑公也有所耳闻吧。”
北大被锦衣卫封锁的事情郑玄的确有听说,他点了点头道“难道这文稿已经流传到了北大?”
“要不是流传到了北大,我恐怕还不知此事!
我担心因为这份文稿再次引发之前的新旧学争,因此需要和郑公商议一下该如何处理此事。”
“大将军的意思是?”
“大汉天下能维持这么久,儒学功劳甚大,也证明了儒学的确有教化人心的作用。
但在下以为,儒学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跟随时代不断的进步。
总有人觉得今不如古,但强以为则不然,厚古薄今是消极的态度,我们应该厚今薄古,应该把精力放在解决现在的问题上,而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辩论古人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上。”
郑玄明白了马强的想法,马强是在对儒家提要求,儒学只要与时俱进,只要进步,那么马强就可以继续用儒学。
什么是与时俱进?
赞同大将军的新政,赞同如今朝廷的虚君体制,那就是与时俱进。
郑玄领会了马强的意思,拜退而去。
而随着郑玄的离开,第二次新旧学争开始全面爆发。
马强并没有对儒学社的学子进行什么处罚,只是让他们每人写了一篇检讨就放过了他们。
马强明白,这种思想上的问题,不是关几天就能解决的,一切还得靠笔头和拳头说话。
这场学争被放在台面是从科学派开始的。
由社科院撰文的《论儒学的未来》被刊登上报纸,文章阐述了儒学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根据时势修正原有的一些错误,新儒学必须回答为何之前天下会大乱,还必须回答如何防止天下再次分崩离析。
文章最后提出了新儒学的概念,这无疑捅了马蜂窝,无数名士学者开始撰文投稿,甚至有的心情激烈的堵在社科院门口漫骂。
对于撰文投稿的,马强是欢迎的,他就是希望这些讨论放在台面上,对于堵在社科院漫骂的,郑玄则一边派人和其辩论,等赢了之后,再叫来内武卫给他做身体上的洗礼。
“那郑公如果输了呢?”
大将军府内,青橙从马强口中得知社科院最近很热闹后,不由好奇的问道。
“输?这天下能在经义这方面和郑公相提并论的大概有那么两三个,但要说能胜过他的,一个都没有。”
郑玄在儒学这方面就和核弹一样,谁惹他他就写书灭谁。
这方面,青兖很多豪强大族都已经领教过了。
“那是不是这事就结束了?”
马强摇了摇头,这一次新旧学争是思想领域的斗争,是意识形态的斗争,绝不是那么容易可以结束的。
从表面上看,这是儒生担心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从深处看,这是保皇派的一次反攻。
再深处看,这是在马强的干涉下,豪强田园经济解体后上层思想随之变化的必然结果。
在豪强田园经济下,豪强拥有了经济特权,又通过察举制得到政治特权,最后再利用儒学的礼法来通过讲学传经、门生故吏等方式互相团结,形成既得利益团体。
在这种游戏规则下,只看重家世门第,至于才能品德,都不重要。
而在马强的强制清田分地,分家强迁,广开学校,科举取士这一连串的组合拳下,原有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考才学,再察德行,不看门第,只看成绩。
即使中举为官,还有年考,除了马强这样的超然地位之人,想要升迁他人,还得这人在几次年考中得个优等才行,而这种年考根本不看你的经义水平,只看你的政绩,这就让很多大儒名士的特权地位被动摇了。
马强预测的没错,这一次新旧学争断断续续的进行了近十多年,后在老儒生陆续凋零,以益州刺史诸葛亮为首的新儒生崛起后才逐渐消停。
马强被士燮这一手搞得是灰头土脸,自然不会就这样算了。
在确定争论范围和规模可控后,马强立刻让郭嘉为首的总参谋部研究对交州的全面进攻。
——总参谋部
“拜见大将军!”
荀攸被马强带回到了广宗,因此现在马强的总参谋部算是有两个大拿坐镇了。
贾诩则被马强派往了蓟县,虽说初步判断此次新旧学争和刘协以及卢植无关,但昔日那些朝臣可都是旧儒生,马强让贾诩到蓟县联合其师好好查查,看看是不是又有人想当第二个杨彪了。
“都起立吧,方案做好了吗?”
“已经完成了数套方案,这一份是我们综合评价下来认为最可行的。”
其实攻打交州的总体思路早已确定,那就是水陆夹攻,但交州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太偏远了,无论是粮草运输还是军士调集都极为困难,郭嘉等人的方案也体现出这一点,里面内容大部分都是在说如何集结兵马和粮草。
“哎,如果我大汉全都铺满了铁路,也就没这么多困扰了。”
可以说,阻碍马强快速扩张的不是军队的战力,也不是后方豪强势力的阻扰,而是这该死的交通。
“听闻十字铁路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了,只要持之以恒,迟早我大军可以搭乘火车到达天下任何一个地方!”
没有人比总参谋部的人更加希望铁路可以铺设到天下各地了,现在总参谋部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后勤运输上,都快成总后勤部了。
谷马强坐到上位,打开计划书,发现整个作战思路是放弃内陆作战,依靠海路运输补给并进攻,并且还提出可以在龙编空虚的时候利用水上优势直接投放兵马到龙编进行斩首行动。
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自然是因为陆地运输太难,即使海上有翻船的风险,也比走陆路更加方便。
跨海作战,斩首行动,避实击虚,马强对这份方案很满意。
“刘木?这是何人?这方案是他先提出的?”马强看到这份方案的起草人的姓名后,看向郭嘉二人问道。
郭嘉点头道“原本明公不提,嘉也想推荐此人。
这刘木字明昭,益州人,出身寒门,后到洛阳求学,董卓之乱后从军,建安元年选调入我总参谋部,他有带兵经验,当过军候,到总参后表现很不错,此次交州作战方案遴选,他写的方案公推为第一!”
刘明昭?
马强念叨了一遍,记忆中没有这人,心中顿时欣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