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原因综合后导致东汉末期,对关内侯之下的爵位都没人在意了~
而历史上曹操改爵位制度,那是因为白马之盟的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的约定,使得曹操无法再进一步封公或者封王,故而根据董昭的建议将二十等爵改为五等爵,从而绕过白马之盟,以便给自己封公封王。
马强对王爵、公爵这样的虚名并不在乎,因此他的改制更多是还是恢复昔日秦汉时期爵位对立功的激励作用。
而且这个爵位制度还不能让这些侯爵之类的贵族的子孙可以世世代代躺在功劳本上吃一辈子,否则就会和明代一样,再大的家业也禁不住百万宗室啃的。
说起来,当年的朱元璋恐怕也没想到,自己一开始封的四十九位宗室亲王、将军可以繁衍出这么庞大的一支朱家军吧...
“大汉爵位日后分为上等爵和下等爵,其中上等爵为王爵、公爵和侯爵。
其中王爵分一字王,郡王,藩王三类,其中藩王为册封大汉藩属国国主之用,一字王待遇为正一品的两倍,郡王为正一品的一点五倍。
公即是公爵,分一字国公,郡公和县公三等,如有开疆拓土之功,可特加开国二字,如开国平原县公,其中一字国公待遇视同正一品,郡公待遇视同从一品,县公待遇视同正二品,加开国则待遇再加一等,开国一字国公待遇视同郡王。
侯为侯爵,分郡侯、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五等,除关内侯外,如有开疆拓土之功,可特加开国二字,如开国平原县侯,郡侯待遇同从二品,县侯待遇同正三品,乡侯待遇同从三品,亭侯待遇同正四品,关内侯待遇同从四品。如有开国二字,待遇再加一等。
凡是公侯,皆可食邑,食邑每户折算上年全国平均每户农税后随官俸发放!最高不可超过万户。”
可别觉得从四品低了,国政院的副部长也就是这个品级!
可以说,只要是封侯,就是站在大汉最顶端的那一小撮人了!
被马强这样一搞,公侯总共就有八个级别,已经很够用了,他自己短时间内都只准备当个开国郡公。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汉代,异姓称公的马强只记得一个人——王莽!
后来倒是还有一个曹操。
总而言之,在汉代,你称公就和你说我准备造反没什么区别,县公已经算是对天下人是否能接受的一种很大试探了。
而且这些人都是有食邑的,虽说马强特地挖了一个农业税的坑给这些公侯,但也是钱不是...
再往下,就是对一些不能封侯但对大汉也有卓越贡献的人的爵位了。
在历史上,侯爵之下有的朝代是有伯子男这样的爵位,有的朝代是有镇国将军之类的爵位。
马强觉得将军乃武职,当做爵位封赏不好,因此决定拿秦二十爵的一部分使用起来。
“侯爵之下,乃官民共用爵位,亦可称下等爵。
无论官民,凡有功于国,皆可上报于辅政大将军府,待大将军府核准后报于天子赐爵。
下等爵分为十等,分别是公士、造士、良士、元士、士长、大夫、官大夫、公大夫、五大夫、勋爵。
简单的说,也就是前面五等是士爵,后面五等是大夫爵,其中勋爵为下等爵最贵者。
这十个爵位的待遇也视同从正五品到从九品这十个等级。
当然,为了防止爵位泛滥,变成和此时一样的不被人所重,成为一种真正的荣誉,马强还需要对每个爵位的升迁设置条件。
如最低级的公士爵位,可以凭借此爵位减去四分之一的劳役,而要获取这个爵位如是军士则要斩首两级或立三等功一次,如是商贾,则需一年纳税超过万钱,如是工匠,则需是考取一级技师,如是农夫则需要耕种田地平均亩产连续两年为本里前三。
到了元士,就不仅仅可以免除全部的劳役,还可以享受农业税等部分税种的优惠,但要获得这样的爵位,军士得斩首十五或立二等功一次,商贾得连续两年纳税超过十万钱,工匠则得是四级工匠以上了,农夫则耕种田地平均亩产得连续两年为全县前三。
而最高的勋爵,军士得斩首累计超过百颗或者立一等功两次,商贾得连续十年平均纳税超过五百万钱,工匠不仅仅得是最高的八级技师,还得有技术上的重大创新三次以上,农夫则要么是连续五年以上全郡平均亩产第一,要么找到了提高粮食亩产的办法,而且这个提高是按比例提高,最少得百分之三以上。
总而言之,这些爵位的社会作用一方面是为了激励百姓,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你要一个一年可以纳税万钱的商贾每年花时间服劳役去修城墙什么的,的确是一种浪费。
大致制定好爵位后,就是最为关键的降爵制度了。
马强知道明朝的历史教训,因此对降爵也极为看重,而要说降爵这件事做的最好的,莫过于宋朝和清朝了。
宋朝的爵位分为世袭和不世袭两种,其中大部分都是不世袭的终身爵,而能继承的世爵数量也很少,这让宋朝并没有因为爵位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也就是说,宋朝的经验就是别给那么多世袭爵,省的麻烦。
清朝因为八旗的特殊情况,分功封与恩封。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袭罔替”,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了。
而恩封则是辈辈降爵,几代之后可能就是个闲散宗室了,除了腰上一根黄带子外,屁都不是。
但别说,这些啥都没有的黄带子什么的,各个脾气还贼傲,动不动就是老子祖上怎么样怎么样,马强在后世帝都坐公交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傻叉,当时就把边上的人激动坏了,这年头能打大清宗室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总而言之,马强定下的降爵制度和宋清相仿,除开国侯爵以上得大将军府核准并报天子批复才可世袭罔替外,其余爵位,可选择两种继承办法,一种是只给嫡子继承,降爵两级,其余子皆没有爵位继承,还有一种则是不超过十名子女进行降爵三等继承。
这也算是马强给日后的公侯们埋下的一个坑吧。
而即使全选嫡子继承,一个郡公的嫡子就会变成郡侯,孙子就是乡侯,曾孙就是关内侯,到第五代就滑出了上等爵的范畴了。
这正和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古训!
什么,你问国公?
我堂堂辅政大将军都是郡公,你难道想造反?
而对于宗室,马强的降爵就更狠了,毕竟你们刘家和朱家一样,都是出了名的会生...
“天子宗室中,天子子嗣中嫡子封一字亲王,其余皆为郡王,除嫡子为降两等继承,其余皆为降四等继承。”
降四等也就是说像刘辩这样的弘农郡王,非嫡子一出生就是郡侯,再往下的非嫡孙一出生就是关内侯,第四代就成了下等爵了。
当然,汉代宗室和明代不同,是可以做事的,你有本事就立功升爵嘛~
而女子则是称公主,而公爵等爵位,并不禁男女。
除了这些爵位外,还有一个就是诰命夫人,这是一种荣誉称号,独立于一般的爵位之外,直接按品授予,待遇和所授品级的官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