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经常读书,即便是穿着很普通,也给人一种静若处子的感觉,看去很舒服。
李长青收拾好后,人还没到,但被刘翠娥看着不能去钟南山,只好躲在房里看书。
“青娃,你大姨来了,快出来去接一下!”
刘翠娥在屋外焦急地喊着,生怕李长青听不到。
“知道啦!”,李长青把书放好,走出房门。
李长青的大姨刘玉莲家住在县城里,姨父吴雄波早年是砖瓦匠,后来当包工头挣了些钱,目前在县里的一家房产公司担任经理职务。
刘玉莲年龄刘翠娥还要大几岁,但是保养得好,又化了妆,显得刘翠娥年轻许多,不过姐妹两关系一直都很好。
“大姨,几个月没见又年轻了!”
李长青到山坡下面去迎接刘玉莲,然后对在刘玉莲身旁约莫二十多岁的女子点头微笑。
“哈哈,你姨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可别拿你姨寻开心!”,刘玉莲开怀大笑道。
“玉姐,我看去可你老多了!”,刘翠娥很羡慕地看着刘玉莲。
“妈,你也会越活越年轻的!”,李长青发现刘翠娥气色已经之前好很多,要是长期饮用灵水,说不定还真能从本源减缓岁月的摧残,而不是如刘玉莲般依靠各种化学类护肤品堆积出来的假象。
“青娃,这是你姨父外婆家的侄女,叫胡晓静。这是我妹的儿子,李长青,你们年轻人好好聊一下!”,刘玉莲为双方作相互介绍道。
“走,我带你去我家菜地里摘辣椒!”,刘翠娥很合时宜地拉着刘玉莲走了。
胡晓静穿着条黑色的裙子,身材长相都还不错,看去很恬静。
“坐,我去给你倒杯茶!”,李长青给胡晓静搬了个凳子,然后说道。
“谢谢!”,胡晓静很礼貌地道。
“给!”,李长青把茶给胡晓静倒好后,两人陷入短暂的沉默。
“听说你毕业于协和,在省人民医院工作?”,胡晓静打破平静问道。
“一个星期前还是的,不过现在不是了!”,李长青淡淡地道。
“啊,你辞职了吗?”,胡晓静惊讶地问道。
“不是,出了些意外,我大姨没跟你说吗?”,李长青道。
“没有,那你现在打算干嘛?”,胡晓静很快恢复了镇定问道。
“我承包了村里的一万亩荒林,打算在家种地!”
“那你打算以后一直都在家里种地吗?”
“大概会吧,我签了五十年的合同!”
“哦,你没有什么想问我的吗?”
“没有!”,李长青说完后,场面极度尴尬。
两人对视一眼,又立马将视线移开。
在漫长的等待,刘翠娥、刘玉莲终于提着一篮子青色的辣椒回来了。
不知道胡晓静跟刘玉莲说了什么,刘玉莲只好跟刘翠娥辞别,午饭都没吃走了!
“青娃,两个人谈得怎么样?”,刘翠娥问道。
“估计没戏!”,李长青跟胡晓静连联系方式都没有交换,基本没有后续了。
其实李长青争取一下,两个人还是有可能的,只不过是李长青没有那么做而已。
终身大事暂时告一段落,李长青又有时间去钟南山继续耕地、读书。
两天时间里都只有下午是空闲的,实际相当于一天的时间,李长青已经开垦出一个足球场大小的菜地了。
晚回家前,李长青又给三棵毛桃树浇灌了些灵水。
李大江给李长青盖木屋的材料也已经准备好了,但麻烦的是需要运送到锅底塘去。
李长青加李大江、李大海三个人花了一午,才把所有的木料都运到锅底塘。
本来李大海、李大江还担心李长青干不了这种体力活,看见李长青扛着两根大木头在山路如履平地后彻底震惊了。
而且体能十足,基本不用怎么歇息,最后基本有一半的木料都是李长青扛到锅底塘的。
李大海、李大江开始感叹不得不服老,殊不知是李长青身体强化后肉体素质远超普通人的缘故。
木料准备好后打紧木桩,其他的程序很简单了。
李大江很熟练地将木板组装在一起,三间简单明亮的小木屋拔地而起,在屋顶加盖些防雨的蓑草大功告成了。
在木屋外延又搭建了个小棚子,整个居住环境功能非常完整。
从饮食起居到身体的内循环都可以得到满足,在小棚下面放张桌子,还能接待客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李长青感觉幽静的山林才是自己的归宿,住在这里感觉身心舒坦。
“你要住到钟南山下去?不行,绝对不行!”
当刘翠娥知道李长青向住到钟南山下的木屋里时,坚决地反对。
“那个木屋子平时休息还可以,晚住在那的话很危险!不但有野猪出没,偶尔也会有狼群出来觅食!”
李大海似乎想到什么惊心动魄的往事,脸还有一丝害怕的表情。
“都什么年代了,别说是钟南山,算天熊山都不一定有狼群!”
李家坳附近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出现过狼群了,李长青倒不担心这一点。
“你非得主要钟南山下的话,让你爸晚去陪你!”,刘翠娥道。
“妈,真的不用,我又不是小孩,没事的!要是你实在不放心,我回头让武叔帮我在周围放些陷阱!”
李长青说的武叔是李常武,祖辈以前都是职业猎人,现在光靠打猎已经不能维持生活,很少进山打猎了。
“那样也行,我明天去跟你武叔说!”
以前李大海在山里救过李常武的命,两个人的关系很要好,李大海主动说道。
李常武在木屋的周围都装了针对大型野兽的陷阱,做好标志防止伤人,李长青才得到李大海、刘翠娥的允许搬到钟南山下居住。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钟南山脚下,李长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山野间读着《千字》,声音不急不缓。
《千字》是启蒙读物‘三百千’的最后一本,虽然只是用来教授儿童识字,但包含天、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里面有些字词,李长青居然也是第一次才见到。
山无岁月,寒尽不知年,一个星期转瞬即过。
李长青又读完《增广贤》、《幼学琼林》,只剩最后一本《格言联璧》。
俗话说,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增广贤》表面看起来杂乱无章,实际有内在的逻辑。
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人杂记,其思想观念兼含儒释道。主要是从‘人性本恶’的角度出发,阐述对人际关系、命运、如何处世以及对读书的看法。
“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不信但看筵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将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李长青将《增广》读千百遍之后,去掉消极、极端的部分,提炼出其精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形成自己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