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叶小鸾说的一点都不错,江南十府现在就是大明难得的一块净土。就在叶小鸾和刘毅你侬我侬的时候,大明的西北,战况激烈,生灵涂炭。今日,已经是甘肃跟陕西接壤的合水县被围困十六天的日子,守城将士已经弹尽粮绝,昨晚,宣大军参将艾万年将自己的战马亲手斩杀,把马肉做了一锅汤,给全军将士们分发下去,至此之后,合水县城内再无一匹战马,而守城剩下的两三千将士,只能全部凭借着血肉之躯跟敌人拼命了。时间回到一个月前,自从杨嗣昌被朝廷派往西北总管剿匪事宜之后,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首先是杨嗣昌去陕甘宁剿匪带上了不少兵马,宣大军的艾万年、张应昌、颇希牧三位参将各自带领本部五千兵马跟随杨嗣昌进入陕西,同时左良玉的人马也受到杨嗣昌节制,这段时间左良玉在河南湖广一带也是招兵买马,反正难民不少,从这些人里面征兵,也许连饷银都不用,只要给口吃的就行,原来的八千兵马很快便增长到一万五千人,贺人龙的五千边军回防,路上又接收了不少地方卫所的散兵游勇,反正贺人龙是来者不拒,兵马也超过了万人,四川土司秦良玉的两万白杆兵布防在四川跟陕西的交界处,将高迎祥和李自成进入四川的道路堵死,大家根据杨嗣昌提出的十面张网策略将闯军限制在陕西甘肃宁夏交界的地带。本来那些地方就是荒凉之地,人口密度不大,并且因为战乱的缘故,百姓都是颠沛流离,闯军在那里很难得到补充,人员减少和粮食不足成为了高迎祥和李自成头疼的大事。

闯军的内部也分成了两种意见,从甘肃跟着李自成出来的士兵和将领要求打回兰州,毕竟那边是甘肃的中心地带,人口比较稠密,且他们都是当地人,应该还能动员不少人加入闯军,那里的防守部队战斗力很差,常年的粮饷不足导致这些人没什么战斗意志,他们以前就是兰州地方的官兵,对于那些卫所兵的德性是再清楚不过了,所以打回兰州一方面是脱离了官兵的包围圈,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一个补充的时机,只要能回到兰州,不愁闯军不能起死回生。可是一些更加理智或者说目光更加深远的将领则完全反对这个意见,虽然去兰州是可以暂时给闯军输血,但是从战略上看闯军就已经失败了,兰州那是什么地方,放在古代就是西凉苦寒之地,只能说是偏安一隅,缩在兰州,官兵一旦将陕西和宁夏的防御线建立完毕,闯军就永远不会有机会回到陕西了,不仅是起义军中占绝大多数的陕西士兵不答应,就是很多有远见的将领都认为,往苦寒之地跑,总有一天官兵会步步压缩,兰州那边的资源消耗完了又怎么办,难道去青海大草原上居住吗?那样闯军就会永无出头之日。而攻入陕西跟官兵周旋不一样,当年汉高祖刘邦那可就是占据了汉中之地才能建立大汉,再往前说,大秦国也是从陕西发家,若是没了陕西这块地方,那么闯军又要去山沟里作战了,这对眼见军队已经成规模的闯军将领来说难以接受。

最后,高迎祥还是决定由大家来共同决定闯军的进兵方向,现在的闯军尚有十二万兵马,虽然当中大部分都是凑数的,能战之兵不过一半人,也就是大约六万,但是比起官兵来说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么庞大的军队如果不能找准进兵方向或者说队伍内的意见不能同意的话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闯军最怕的就是人心散了,人心一旦散了,队伍顷刻间就会分崩离析。高迎祥和李自成的心里都清楚,闯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自从张献忠的军队全军覆没之后,虽然闯军是全国农民军中的一枝独秀,但是无疑,这对士兵们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谁都知道,张献忠数十万大军尚且被朝廷军打的全军覆没,自己的兵力还没有张献忠的大西军强大,会不会也重蹈覆辙呢?所以高迎祥和李自成首要要做的就是必须给将士们信心,让他们坚持抵抗下去,如果此刻队伍中有人分家,那么这十二万人就会立刻变成一盘散沙。李自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基本的大局观他还是有一些的,兰州是什么地方李自成再清楚不过,一时的输血并不能缓解闯军被动的局面,如果总是这么惧怕跟朝廷的官兵正面交战,总有一天会被朝廷步步蚕食掉,现在必须跟朝廷军打几场硬仗,重新建立自己军队的士气,并且将朝廷围追堵截的部队歼灭一部分这样才能打开新局面。

但是李自成毕竟是闯军的副帅,他和高迎祥都不能轻易表态,先要让底下人争论一番,他们才能亮明自己的态度。否则会寒了想留在甘肃的弟兄们的心,正在双方将领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的时候,一名卫兵走进大帐,“闯王,副帅,门外有一名书生求见,说是他有下一步行动的对策,小人想将他赶走,可他非要求见,说是如果他的计策行不通,甘愿献上项上人头。”卫兵跪地道。高迎祥和李自成对望一眼,显然这名书生不是他们两人安排来实现自己意志的,那么这人就是毛遂自荐自己来的,可是书生中谁的口气竟然这么大,若是计策行不通愿意献上项上人头?

这倒是让高迎祥和李自成大为好奇,就连场中的争论也停止了下来,大家都想看看这到底是哪一路神仙。高迎祥点点头道:“好,就请他进来吧。”卫兵立刻领命下去了,高迎祥倒是知道,李自成网罗了不少穷酸书生,他总是对自己说,若是这些书生当中能出几个谋士,那么网罗这些人就值当了。跟李自成的思想不同,从高迎祥开始,包括义军的主要将领,普遍都比较轻视读书人,这种习惯跟大明的军队正好相反,大明普遍是文强武弱,哪怕是在一支军队当中,文官都是领兵将领不敢轻易得罪的,如果这些文官还有监军的职责的话那在军队中更是不得了,虽然现在因为乱世,大明已经有武人抬头的趋势,但是几百年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而闯军不一样,毕竟闯军起兵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由目不识丁的农民组成骨干,在他们看来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有个屁用,这些人不能上阵杀敌,也不能耕种粮食,就算是招募进义军当中,也是白白浪费口粮罢了,并且,没有这些人,义军的仗照样打的轰轰烈烈,所以将士们对这些李自成招进军营的穷酸秀才很是不待见。

今天既然有人自告奋勇,那将领们也想看看李自成究竟招了一帮什么玩意养在军营里。不一会,卫兵便将那书生给带了进来,李自成上下打量了一眼,发现此人有些眼熟,一身浆洗的有些发白的蓝色文士袍,头上戴着三山帽,留着山羊胡,怎么看都是一个镇子里教书先生的样子。李自成忽然想起来了,这人是他们的军队在陕西河南一带分兵的时候投奔军营的,当时这个人说他的数术很好,可以给新军记记账打算盘什么的,李自成正好缺一个后勤的账房,便将他招进了营中,没想到此人跟随大军转战西北,竟然还能活下来,看起来应该活的还算可以,不禁觉得此人还是有些本事的。李自成试探性问道:“先生可是姓李?”那文士点点头道:“副帅真是好记性,鄙人正是河南举人李岩,河南大灾,镇上的人实在是活不下去,这才四散逃离,鄙人举家前往陕西,没想到陕西也是灾年,家人饿死大半,朝廷无道,鄙人索性投了义军,跟副帅是见过面的,现在是后勤营的账房先生。”李自成想起来了,对对对,此人正是叫李岩,为什么对这个人印象深刻,那是因为此人是闯军中为数不多的举人,毕竟举人在闯军中已经算是相当有文化的人了,当时李自成听说李岩是举人的时候还很高兴,只不过暂且将他放在后勤营之后因为战事频繁,李自成便将这件事情给抛诸脑后,此时想起来,不管这个人的才能究竟如何,毕竟是举人,肯定比一般人要强得多,应该早早记起此人让他为闯军效更大力的。李自成不禁有些懊恼,一个举人差点被自己给埋没了。

大明一六一九》小说在线阅读_第138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瑾醉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明一六一九第138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