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皇帝半天没有回应,王承恩倒是有些着急,虽然他是个太监,可是他是堂堂司礼监秉笔太监,自小也是跟崇祯一起念书长大的,文化水平一点也不差,对军事方面也是懂得不少知识,他明白,刘毅的兵马既然距离京师只剩下二十里,到达这里也不过就是很短的时间,若是崇祯这样犹豫不决,到时候得胜之师进京却没有人来迎接,这不是开玩笑吗?王承恩轻轻的咳嗽了一声,“咳咳,陛下,献俘大军已经快到了。”这算是委婉的提醒崇祯了,崇祯这才猛然惊醒过来,他立刻转身对王承恩说道:“啊,是啊,是啊,献俘大军快到了,看来朕要好好准备,迎接他们一下啊。”崇祯又对周皇后说道:“不若你就带着孩子们先回宫去吧,这是大事,朕要亲自迎接。”
周皇后何许人也,她是崇祯的正宫,跟崇祯结婚这么些年,对崇祯的秉性那是极为了解,崇祯嘴上说着要亲自迎接,可是从面色上来看,分明说的非常勉强,周皇后对崇祯内心的想法多多少少有些了解,并且也曾经亲自开导过崇祯,可是崇祯天生的性格就是如此,不是周皇后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服的,周皇后张张嘴,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
崇祯摆摆手道:“皇后还有什么要说的?”周皇后低着头沉思了一下,上前一步走到崇祯的身边,然后对着崇祯的耳朵轻声道:“陛下若是不便迎接,不若派首辅大人前去正阳门率领百官迎接可好?”崇祯猛然一怔,他不可思议的看了周皇后一眼,因为崇祯是灭了魏忠贤上的位,所以在他的字典里是绝对不允许太监和后宫干政的,这么多年,他也没有就国家大事征求过皇后的意见,对于周皇后来说,便像是寻常人家一样,做好丈夫的贤内助,管理后宫的事情就行了。可是今天,周皇后还是鼓起勇气对崇祯说出了这样的话,没想到崇祯听后非但没有反感,反而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自己的皇后竟然还有如此智慧,这可真是女中诸葛。周皇后的话在别人听来,想必一时半会不能品出其中的意味,可是崇祯却一下子听出了其中的奥妙。让温体仁率领百官在正阳门迎接,这等于是直接解决了两个问题。
要知道,正阳门可不同于其他的门,京师九门都是各有讲究,比如说德胜门就是走兵车,也就是京师出兵的时候,出征大军要从德胜门出发,而旁边的安定门则是回军专用,也就是得胜回来的大军要从安定门入城,再比如宣武门,那是走囚车之用,若是有重要犯人押解京师,那就要从宣武门进入城内,还有其他的走水车,走酒车的门,而正阳门的作用是走龙车,何为龙车,那就是皇帝的龙辇要从正阳门出入,而正阳门也算是京师的正大门,九门之首。反观刘毅的青弋军,如果算他们是得胜之师,那应该从安定门入城,如果算他们是押解大西军主要将领的队伍,那应该是从宣武门进入城内,可是周皇后竟然提出了让他们走正阳门,这就解决了崇祯担心的两个问题。其一是规格问题,让温体仁率领百官前去迎接,这本身就已经是仅次于皇帝亲临的规格,而且让他们从正阳门进入,这可是走龙辇的大门,现在允许刘毅走正阳门,等于就是皇帝亲临,要比百官迎接还要高上半个规格。其二就是名声问题,崇祯皇帝之所以犹豫不决,还不就是担心自己若是做出什么不妥的举动有损自己的名声,可是如果按照周皇后的方案走,基本上就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名声也保住了,也能体现皇帝礼贤下士。
崇祯点点头对周皇后说道:“以往是朕小瞧你了,没想到你还能有这番见识,行了,你先带孩子们回去吧,朕按照皇后说的办。”周皇后施礼告退,崇祯将王承恩招到近前叮嘱了几句,王承恩连连躬身,然后一转身,一路小跑前去布置了。崇祯却也没有闲着,现在还没到中午,若是刘毅入城,自己少不得得招待他一番,还有他麾下的数千将士,也需要劳军,不管怎么样,这个姿态还是要做的,而且虽然自己没有出城迎接,但是在紫禁城迎接一下刘毅,这个程序还是必不可少的,现在需要沐浴更衣,换一身干净清爽的龙袍,虽然崇祯平时非常节俭,连龙袍都会让周皇后打上补丁,可是在刘毅面前,崇祯却不想让他看见自己的寒酸样子,一个大帝国的皇帝如果在威严和气度上被自己的臣子比下去,那自己的面子往哪里搁。
一个时辰后,百官的集结速度可以说非常快,这里毕竟是大明的中枢,各项机构的运转效率跟地方上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四处奔跑的小黄门很快就将皇帝的命令下发到在京的各个大臣们家中,这一次崇祯倒是没有搞什么花样,并未对官员的品级进行区分,只要是在京官员,除了在岗位上不能离开的,剩下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部派出城外迎接新军。温体仁是什么人,那就是皇帝肚子里的蛔虫,他一接到指令就立刻明白了崇祯的心思,他没有犯傻去质疑崇祯的指令,而是立刻召集百官执行,他自己更衣准备的速度甚至比百官还要快。
“首辅大人,咱们真的要去迎接那个什么狗屁安庆卫指挥使吗?”进入内阁大堂的不是李康先还能是谁,他是在后来被温体仁扶上位的,所以跟孙承宗,周延儒等人不是一个批次的人,自然对刘毅事件的来龙去脉没有那么清晰的了解。可是他有一点好,那就是绝对听从温体仁的指令,所以温体仁才让他当上礼部尚书,成为自己的头号打手。李康先提出质疑,让温体仁脸上的青气一闪而过,不错,李康先说的是有几分道理,刘毅虽然能打,可是他的官位在温体仁面前算个屁,自己可是大明文武百官之首,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竟然让自己在一个大风天去城外吹风迎接什么狗屁二品指挥使,简直是滑稽,这时候,温体仁可没想到刘毅还挂着漕运同知的头衔,反正不管他是指挥使也好,同知也好,跟首辅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但是皇帝的命令不能不执行,为了保全崇祯的体面,那就势必要牺牲一下温体仁这个首辅的体面。温体仁对这一点心中是有数的,当下属的若是不能给上级分忧,那还要自己这个下属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