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疑惑的看着刘毅,这位大人真是神了,难道他也是个神棍,自己虽然热心于扶乩这种怪力乱神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刘毅说的没有错,自己确实利用休息的时间潜心研究文学书籍,毕竟自己有功名在身,扶乩要做,那是为了挣些银子,而本质上还是要将文章做好,要不然岂不是辜负了读书人的身份。所以平时金圣叹也是经常阅览文章,并将自己的观点写在书籍的旁边,这也是他一个看书的习惯。
金圣叹看了看刘毅不像是和他在开玩笑,这时候当然是保命要紧,金圣叹连忙点头道:“回大人的话,大人真是神了,学生确实在家里翻阅名著,有时候也会在书边进行注解点评,但是这些都是学生一时兴起。不知道大人怎么会知晓。”
“你可看过水浒?”刘毅看似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道。金圣叹虽然有些云里雾里,但是还是老实回答道:“启禀大人,看过。”“可是独恶宋江?”刘毅又道。“正是,大人是如何。。。”金圣叹蒙了,这都是他心底里的想法,怎么刘毅会知道,难道刘毅是个真神仙?要不然没法解释啊,这世界上难道还真的有读心术不成?
庚子没听懂两人的对话不奇怪,连蔡方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两人就像在打哑谜一样,一问一答的,让人猜不透。“你可想活命?”刘毅问道。
“想,想。”金圣叹磕头如捣蒜。刘毅点点头,“想活命就跟我走,我自有安排。”刘毅心中惊喜,这报社主编算是有了。
另外金圣叹虽然在后世被封为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但是在年轻的时候有不少黑历史。历史上叶小鸾死后,金圣叹竟然恬不知耻的跑去忽悠叶绍袁,说他是大神,能在阴间收弟子,然后将很多未嫁就去世的姑娘收作徒弟,叶小鸾也不例外,偏偏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用三寸不烂之舌忽悠的,苏州城内的豪门大户还就吃他这一套。并且他的这段经历在江南文化圈当中一时间被传为佳话,金圣叹也是风头无两。
史书记载,金圣叹笃信神佛,喜读佛经和结交僧人,擅长扶乩降灵,自称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弟子的转世化身,托名“泐庵”法师,士大夫尊称为“泐公”或“泐师”,二十岁起开始在吴县扶乩,自称收纳三十多个已逝女子为冥间弟子,崇祯朝中期最为活跃,曾到叶绍袁、钱谦益、姚希孟、戴汝义等士大夫家中扶乩,写出优美感人的篇章,往往说中事主的心思,受叶绍袁等人的崇信;钱谦益直言金圣叹好像受某种神灵支配。
而最让渔夫震惊的是,史料记载,曹雪芹在听说了金圣叹乩降叶小鸾之后,竟然给他创作红楼梦带来了无穷的灵感,红楼梦里体弱多病的林黛玉便是以叶小鸾为原型,那岂不是贾宝玉的原型是金圣叹?虽然红学家还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若是这个观点成立,那真的是将红楼梦这本书毁尽三观。一个神棍竟然还能成就一本绝世名著。世界奇妙不过如此。)
刘毅之所以感到高兴,正是因为有了金圣叹此人,新军的舆论战就算是打响了。这件事情刘毅已经在心中谋划很久了,自从上次在辽东跟成康面谈之后,刘毅就更加觉得新军目前不仅仅是要加强军队建设,同时在道德上也要占据制高点,也就是说,新军目前需要进行大力宣传,要让大明的老百姓从其他的途径知道关于这支军队的正面讯息。现在,大明的舆论当然是掌握在东林党的手里,他们等于是控制住了天下大部分的读书人。古人常说的师出有名,师出无名。这个名分其实就是天下悠悠之口。如果天下百姓觉得你做的是对的,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支持你,如果大家觉得你是离经叛道,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反对你。
这一点刘毅作为共和国的军人在后世理解的更加深刻,后世在网络世界里有一群叫做键盘侠的人,他们喜欢在电脑背后指点江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猛喷别人,可是当有危难让他们上的时候他们就会逃之夭夭。而偏偏是这些人喜欢在网络上带节奏,比如随便截取一段丨警丨察抓小偷的视频就在网上说丨警丨察打人了,而且从他截取的视频来看确实是丨警丨察用警棍在打人,可是他就是不将小偷偷东西被丨警丨察发现的视频放出来,这样引起大家的误会,从而觉得丨警丨察是乱打人。这是个人引导舆论,放到国家层面更是如此,西方记者总是利用一些恶意剪辑的视频来攻击共和国,比如明明是暴徒上街打砸抢,他们却配发文字说是普通人反抗政府。如此种种在后世的世界上非常普遍。而刘毅既然来到了大明,就要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最起码话不能都让东林党这帮喷子给说完了,自己也要有发言权,而且最好是自己的声音比他们大才好。
在大明,东林党控制舆论往往都喜欢借用一样东西,那就是朝廷刊发的邸报。“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从上面情况可以得到证实。西方有不少人认为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在公元前五十九年所创建的《每日纪闻》,这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是这种报纸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就办报年代而言,中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而邸报在明代之前其实是官报的性质,也就是说,这种邸报的根本目的是加强朝廷和地方上的联系,在西汉时期,朝廷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所以在明代之前,其实邸报只在官府之间进行流通,用现在的话说邸报就相当于现在政府的内参,只有公务员或者说一定级别的公务员才可以阅读,这就是为什么明代以前其实中国的民智尚未被开启,人们总是会觉得古人愚昧无知,正是因为这种信息垄断的结果,大部分的普通人,特别是广大农村,根本不可能收到邸报,这也就导致了和外部信息的隔绝。所以信息落后,舆论就掌握在官员和读书人的手里,只有他们才能接触到邸报,而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么阅读邸报的人往往就会被他们的思维所引导,邸报就成了操纵百姓思想最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