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早,刘毅便早早的起床,焚香沐浴,带领大家接旨。崇祯做的不地道,可是自己在大明这个环境中毕竟是为人臣子,怎么说台面上的东西一个也不能少。虽然这封诏书所封官职不痛不痒,并且答应的银子其实基本上无法兑现,不过是给了一些虚衔罢了,但是刘毅还是大礼参拜道:“臣刘毅领旨。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必要的礼节还是要做的,刘毅知道,崇祯内心恐怕对自己已经生了很大的嫌隙,想要修补这种关系基本是不可能的,按照崇祯的性格,一旦对一个人起疑,那就不会再全心全意信任他。不过刘毅表示无所谓,反正这个朝廷对自己来说不仅不是一大助力,反而是一个阻碍,按照刘毅内心的想法,如果崇祯在明朝末期不对许多事务横加干涉,让前线的将领可以发挥出自己真正才能的话,恐怕局面还要好很多。刘毅领旨谢恩,宣旨太监冯宝自然是一边将刘毅托起,一边道:“恭喜将军,贺喜将军,漕运协同可是秩同副总兵,也算是朝中大员了。再往上一步可就是一品了。”冯宝对朝中的局势不太了解,完全不知道这个官职当日在朝臣眼中可是一个没人要的垃圾。算是打发一下刘毅而已。所以冯宝的脸上完全看不出有什么怪异的神色,就是很正常的恭喜刘毅而已。
不过刘毅,成康和史可法等人的表现更是正常,刘毅也是满脸笑容的看着冯宝,然后将圣旨接过来,同时手上一个小动作,几张会票直接划入了冯宝的手中。冯宝这些天在太平府已经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不仅是吃得好喝得好,拿到手的礼物更是好。史可法的东西还不算,他在安庆卫这么长时间,每到一个县城,当地的县官都是有所孝敬,这不能不让冯宝连连夸赞安庆卫是人杰地灵,在刘毅的带领下更是熠熠生辉。
从刘毅的表现来看,他对这个官职非常满意,上面还要自己观察一下刘毅接旨时的表现,看这个情形,刘毅没有任何异样,这样的人才对于朝廷来说真是不可多得的宝贝,他冯宝实在是想不通上面为什么总是怀疑这样的大忠臣。随后,刘毅示意甲午先行将冯宝带下去款待,自己则要和成康,史可法,还有一干军将共同商议一番。
冯宝走后,王嵩拍案而起,“将军,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简直是羞辱。是对青弋军万千将士的羞辱。依我看,朝中诸公恐怕是糊涂了。”王嵩这些年经过新军的熏陶,早已将原来圆滑的性子变成了一个直肠子,有什么不满就直接说出来,早已没有了当初打哈哈的样子。武将们还没有说话,他这个文官倒是先跳出来了。王嵩对于朝廷授予刘毅的这个官职非常不满,作为长江沿岸的地方官,漕运衙门是个什么玩意他是再清楚不过了,王先通那就是个废物,真是给王阳明丢脸,漕运衙门在大明的官场体系当中一点存在感都没有,跟以前的漕运衙门根本不能相比,大江大河流经各布政使司,哪个地方没有将自己治下的河段收归己有,还能轮得上漕运衙门插手。这个官职不是等于没给吗,徒有虚名而已。真不知道将军有什么好高兴的,在坐的陈宝,王浩等人皆是如此。看不出来这个官职哪里好了。
当然,除了刘毅,成康,史可法以外,在座的也不是没有明白人,比如杨镐就在一边捋着花白的胡须,一言不发,眼中闪着精光。刘毅跟杨镐的目光交汇,杨镐朝着他点了点头,刘毅心中大定,看来几位军部的大员都已经看出其中的关节,既然众人的意见一致,那么这个官职肯定是福不是祸,自己利用得好,青弋军将会迎来爆炸式发展。
史可法起身道:“呵呵,王大人稍安勿躁,太平府的水土如此养人,怎的王大人的脾气是愈发的暴躁了。”“哈哈哈。”众人一起大笑。王嵩脸一红,一屁股坐下了。史可法这么一说,王嵩也看出来了,敢情史可法肯定是知道了什么内情,没见他跟成康和有杨镐等人都是老僧入定一般的淡定吗?就自己脸红脖子粗的出来打抱不平,看来其中有什么关窍自己没有想通。王嵩缓缓的坐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压了压自己的火气。陈宝,王浩,陶宗等人看见军师和同知大人还有老杨经略都是气定神闲,纷纷将到了嗓子口的话给咽了回去。
史可法起身对刘毅说道:“将军,你不在的日子里,太平府这边可是到了一位大家,昨日将军行军劳顿,下官就没说,可是今日当着众人的面还是要给将军引荐一番。”
史可法这么一说,刘毅脑子里猛地想起来还有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情,他拍了拍自己的脑门道:“哎呀,你怎么不早说,疏忽了,疏忽了,这件事军师早就跟我提起过,昨日酒过三巡我竟然将此事给忘记了,罪过罪过,不用引荐了,我要亲自前去拜访,赔个不是。”
“呵呵,哪里能劳动协同大人大驾,孙某一介布衣,当然是要来参见大人才是。”刘毅正要起身,一个声音从史可法的身后传来,府衙正厅的侧门打开,一个白衣文士走了进来,其打扮倒是跟卢象升有几分相似,不过少了手中的那杆偃月刀。显得更加的文质彬彬。这人不是在登莱大战中被成康保护起来的孙元化还能是谁。孙元化自从答应成康先到太平府看一看之后,成康便密调情报军的将士先期护送孙元化来到了太平府,并且由史可法负责接待,同时因为孙元化正好是上海县人,家人就住在吴淞口,吴淞口那边的情报军将士立即将他的家人秘密的隐藏了起来,这样就做到了天衣无缝,从此世上就再没有孙元化这个人了。
而孙元化到了太平府之后自然也没有闲着,他在史可法的陪同下,看见了太平府欣欣向荣的模样,每个百姓脸上都洋溢着笑脸,根本就不像其他地方的百姓一样还在为生计发愁,太平府几乎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不仅如此,每月挣得银子还能有不少结余。真正做到了藏富于民,同时书院都是免费,更是凸显了太平府在教化上的大功劳。人之初性本善,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化引导才能确立一个人的品格。太平府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到了最好,不分男女,人人皆有接受教育的资格。真是不可思议。
随后就是商业,太平府的商业繁荣的超出孙元化的想象,起初他还以为是徽商总会的功劳,但是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徽商总会不过也是太平府这个庞大的商业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而已。太平府商业之繁荣胜在制度。良好的竞争环境,优惠的商业政策。官府在前,总会在后,拉动百姓经商。跟大明其他地方是完全不一样的模式。这也是太平府繁荣的根本原因所在,孙元化一直认为,经济才是国之根本。
太平府的富庶深深的触动了孙元化的神经,要知道,孙元化为官数十载,本来也是江南人士,可是如此富庶的地方也是第一次见到。应天府他不是没去过,可是跟太平府比起来,作为六朝古都的应天府竟然有些小巫见大巫的意思,这让孙元化非常吃惊。孙元化跟徐光启一样,很早就接受了一些西洋理念。在他的思维中,其实打仗打的就是金钱,谁的经济实力更强,谁能招募的军队就越多,谁的装备就越好。军饷给的高,将士们士气自然高涨。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青弋军的战斗力这么强,跟青弋军的财力雄厚是分不开的。
而这些还不是让孙元化最感兴趣的东西。孙元化最感兴趣的就是太平府的科技,这可真是让孙元化第一次有了无力之感。新军自然是不用说,孙元化在山东已经见识过了新军的威力,但孙元化不是没有分析过,在他看来,新军固然是军纪严明,单兵技战术和整体纪律性都是大明首屈一指的,可是他们手中的武器才是制胜的关键,新军总是能用很小的伤亡就获得很大的胜利,跟手中的武器犀利不无关系,而新军的武器为什么能领先大明普通军队这么一大截,原因只可能有一个,就是太平府有一所类似于工部军器局的技术研究机构。而这正是孙元化最感兴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