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孙承宗提议让刘毅升一级成为副总兵衔的漕运协同的时候,崇祯甚至觉得真要是这么做了是不是会引起刘毅的强烈反弹,毕竟士可杀不可辱,这么大的军功竟然做了个漕运协同,这不是在侮辱他吗?万一刘毅暴怒,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举动怎么办?周延儒和温体仁也是愣住,孙承宗是不是老糊涂了,这是要做什么,这个官给刘毅还不如不给,就算他新军有水师,可是你不给他在南直隶兵部谋职,竟然搞出个什么漕运衙门,试问,漕运衙门难道还能跳过朝廷的管辖,这种边缘化的部门,去了跟没去一样。这孙承宗是什么路数。
徐光启在一边看着孙承宗,脑中不断的盘算孙承宗的用意,电光火石之间,徐光启的脑子仿佛被雷电击中一般,一个念头在徐光启的脑海中升起,徐光启是上海县人,而且又是大明首屈一指的水利专家和军事专家,可谓是通才博士。他考虑问题跟周延儒和温体仁这样的文官完全不一样。他已经明白了孙承宗的用意,漕运衙门在旁人看来是一个无用的衙门,可是这要看在什么人手里,若是刘毅拿到了漕运协同的位子,那王先通不过是个摆设罢了,现在漕运衙门边缘化那是时势造成的,不是大明律规定的,如果按照大明律的规定,那漕运衙门应当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部门才对。这个实力必须要有人来赋予它,如果是刘毅的新军在后面力挺,那漕运衙门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孙承宗让刘毅当漕运协同,这意味着什么,孙承宗是要将整个长江下游全部交给刘毅,如果是别人自然意识不到这里的巨大价值,但是刘毅是什么人,如果让刘毅控制了长江下游的河段和京杭大运河的南段,那么刘毅绝不会仅仅限于在水面上的那点权力,一定会将整个长江下游沿岸全部整合起来,再加上青弋军的水师,别人不知道其中的门道,徐光启可是从余大成的战报里读出了蛛丝马迹,那分明是一支极其强大的水师,甚至比起福建,浙江这些沿海水师都是不逞多让,绝不是以一卫之力可以估计的。那这个漕运协同就会成为实际上的南直隶副总兵,节制南直隶的南部。孙阁老这一招以退为进端的是好计策啊。
“唔,诸位爱卿可有不同意见?”崇祯询问众臣道。“微臣附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多让刘毅磨练磨练也好。”众人望着声音传来的方向,不是徐光启还能是谁。
孙承宗见徐光启支持,心中明白徐光启一定是明白了自己的深意。他欣慰的笑了笑。周延儒和温体仁包括朝堂中的绝大多数人自然是不明白孙承宗的意思。
周延儒低着头想了想,实在是想不出这种不着边际的官职孙承宗是怎么想到的,不过既然孙承宗要让刘毅去当什么漕运协同,那就让他当去好了,这样也算是给他升职了,看他还有什么话说,若是包藏了反心,到时候天下也没有人会支持他,百姓们只知道圣上给你升了职,圣恩浩荡,如果你还是不满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反正只要不让他当什么副总兵,想必圣上也是不会反对的,既然如此,就做个顺水人情,反正也保了孙承宗一次,不如好人做到底,坚决不让温体仁这个小人得逞。周延儒紧跟着徐光启赞同了孙承宗的意见,随后卢象升等人也是纷纷赞同,崇祯本来内心里还有一些担忧,但是这毕竟是在朝会的大堂上,文武百官都在,而且这个意见也是孙承宗提的,刘毅将来也会知道这是孙承宗力主的意见,并且得到了所有官员的赞同,这个账怎么算也算不到他崇祯的头上,漕运协同虽然是个没什么实权的官职,但是无论如何刘毅的品秩是升了,也算给他有一个交代,另外也没有免掉他安庆卫指挥使的职务,等于是在指挥使的位置上兼任漕运协同。看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群臣附议,虽然温体仁他们也没懂孙承宗的用意,但是见到崇祯的脸色变幻,温体仁心知崇祯基本已经同意了这个方案,索性自己就不横加阻拦了,孙承宗归乡,刘毅说白了还是一个参将,卢象升虽然升职,但是梁廷栋不是还在吗。而且卢象升和傅宗龙都被调到了辽东,暂时朝中的兵部空虚,自己可以从容布局,不管怎么样先把朝局给牢牢的抓在手里,将周延儒踢出局才是王道。
不出孙承宗所料,大家都不觉得这个漕运协同的官职有什么问题,朝堂上几乎是全票通过了这个决议。崇祯也没有加以反对,这个官职就这么定下来了。孙承宗长吁了一口气,这件事总算是落了地。刘毅这小子,真不知道他以后还会做出什么事情来。可是从明天起自己就再也不是辽东督师了,以后的路要靠刘毅自己走了。
朝会并没有到此结束。紧接着就要讨论的是流民的问题。最后还是各部协同,将所有的责任全部压到毕自严一个人的头上也不现实。正好各部都有经费,各部拿出一些来,加上朝堂上这么多官员募捐一些,崇祯从自己的私库里再拿出几万两银子,并且责令内阁发动对城内大户人家的摊派,不管是认捐金银还是粮食皆可。再加上登莱防区取消,这一部分的经费全部节省下来用来赈济灾民,这些钱勉强可以让灾民度过这段难熬的日子。
当然,既然提到了这个议题,孙元化的问题也拿到朝廷上公议,只不过孙元化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让崇祯即便是有火也发不出来。对孙元化的处理只能搁置,在确认他的消息之前不做定罪,也不做封赏。并且责成锦衣卫去调查孙元化的情况。
在山东的事情基本议定之后,剩下的就是关于辽东的问题,十几万辽东精锐损失殆尽,按照孙承宗的说法,现在的辽东是青弋军和天雄军加上辽东军共同协防,既然卢象升已经成为辽东巡抚,那么天雄军势必就要在辽东一带驻扎,按照孙承宗的想法,天雄军以后是要驻扎在辽东的,但是现在天雄军战损过大,必须要退回到蓟镇或者是北直隶进行休整,而且青弋军也有损失,并且支援辽东不过是临时的方略,不可能长期的代替辽东军驻扎在辽东,以辽人守辽土的总体方略不能变,不可能每次都要依靠全国各地调兵前去长期驻扎,也要考虑到将士们的思乡心理。不过在此之前,可以让全国各地的兵力先进入辽东换防,这样保证傅宗龙手头有兵力可用。按照目前掌握的情报,金兵和蒙古军暂时没有能力再次进行大规模的进攻,所以辽东短时间内是安全的,傅宗龙的压力不会像孙承宗刚接手的时候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