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承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礼部尚书徐光启开口了,徐光启是个正直的人,上次因为孙元化的事情跟其他几位闹得很不愉快,就连崇祯也有些后悔将他提拔到礼部尚书的位置上来,但是刚刚提拔没多久,而且徐光启也没说什么犯上忤逆的话,且孙元化是他的学生,他要是不站出来说两句,崇祯反倒是会认为他明哲保身自私自利,加上徐光启也算德高望重,自己若是刚上就让人家下岂不显得小家子气,所以崇祯也没有追究,方才折子上说了,登莱巡抚孙元化下落不明,看来他的这位好学生应当是死在了乱军之中了,或者是被叛军杀了。对于孙元化,崇祯倒是没有太放在心上,反正回来也是要去菜市口走一遭,既然已经下落不明了,就让余大成再找找,找到尸体的话就给个抚恤,了结这桩事情吧。让崇祯面沉似水的不是孙元化的事情,而是另外一件事。
看徐光启站了出来,众人的目光都是被他吸引,不知道徐光启又要干出什么事情来,这个时候谁出头谁就有可能遭殃,方才的告捷文书里面可是有一个天大的问题,崇祯也正是因此不快。周延儒和温体仁不是不想加把火,而是现在两人隐隐的有了对手的关系,在这种高端局的对弈上,谁先开口谁就可能被对方抓到把柄,所以徐光启适时的站出来倒是让大家松了一口气,有了一个缓和的时间,不管怎么样,先听听徐光启怎么说吧。
“陛下,臣有本奏。”徐光启手中拿着象牙笏板躬身施礼道。崇祯回过神来,点点头道:“爱卿请讲。”“陛下,新军在山东取得大捷,可喜可贺,微臣作为礼部尚书,建议陛下颁下诏令,封赏有功将士,另外传讯各地,以安民心,彰显大明和吾皇天威。震慑宵小。”徐光启有些小心的说道。他心里当然是明镜一般怎么会不知道朝堂上诡异气氛的真正来源,刘毅啊刘毅,真是有些胆大包天了,这么大的忌讳也能做的出来,当然这是为了大明考虑,可是圣上未必这样想啊,自古忠臣含冤的事情还少吗,何况这件事情刘毅做的确实有些出格了,可是自己跟孙承宗一样对刘毅这样的年轻将领极其欣赏,孙承宗既然不在,罢了,就让自己出面劝说陛下吧,看看陛下能不能揭过此事。
徐光启其实这么说有些顾左右而言他的意味,想要在朝廷上跳过此事,有些事情大家心里明白是一回事,当众说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这件事情不能当面说,说了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大明很多形势不明朗,如果真的要说也只能是皇帝和内阁成员在场,剩下的人要先退出去。
不能不说,徐光启虽然为人正直,但是官场上的政治智慧和经验也是极其丰富的,这句话他不仅是对崇祯说的,更是对周延儒,温体仁,梁廷栋等一干大员说的,意思就是让他们不要点破,有什么话私底下说,朝堂上就先冠冕堂皇的揭过去,别让皇帝难堪。
周延儒等人如何能不明白徐光启的意思,崇祯的面子必须要保全,在打击政治对手的同时不能威胁到上司的利益,这是官场的铁律,要不然就是在作死,谁都救不了。所以徐光启话音刚落,周延儒,温体仁等一干大臣同时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附议!臣附议!臣附议!”几位大佬表态了,剩下的官员赶紧站队,立刻齐齐喊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朝堂上仿佛又恢复了欢快的气氛,众人的脸上都勉强挤出了一丝微笑,崇祯皇帝也不是傻子,既然大家都很有默契,那自然自己也要神色如常。崇祯有些尴尬的笑笑道:“众爱卿说的对,是要好好封赏,王承恩,拟旨,让余大成上报有功将士名单,唔,新军的名单也让余大成一并上报吧,封赏是必要的,不能寒了有功将士的心,也是让天下人看到大明局势蒸蒸日上,为大明效力的人朕不吝封赏。”
“陛下圣明!”众人一起躬身道。早朝退了,崇祯揉了揉已经有些发涨的太阳穴,在王承恩的搀扶下往养心殿的方向走去,现在崇祯基本就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算是周皇后一个月也见不了崇祯几面,那些个嫔妃就更不用说了,崇祯每天就是上朝,下朝就直接回养心殿批改奏折。今日王承恩扶着崇祯,明显的感觉到气氛有一些不对劲,崇祯有些有气无力的,甚至身体还在隐隐颤抖,这不对啊,这大捷的事情不是早朝都说过了吗?用不着现在还在激动吧。再说在王承恩看来,这次的大捷跟上次的京师和蓟镇两仗比起来难度要小得多,东江军再厉害还能有建虏厉害?而且他们的人数也不多,山东军加上新军,还有南直隶过来的援兵,消灭他们应该还是比较轻松的,而且战争的时间也不长。造成的破坏应该还没有建虏给大明带来的创伤大。可是陛下怎么如此呢?
“王大伴,你去传旨,叫内阁的几个人到养心殿吧。哦,对了,把曹化淳也叫来。”崇祯有些疲倦的说道。自从魏忠贤被灭了之后,大裆这个称呼便消失了,崇祯还是恢复了大明祖制里对太监的称呼,称王承恩为王大伴,也就是自己的伙伴的意思。他最信任的两个太监一个就是王承恩,还有一个是被提拔到东厂提督位置上的曹化淳,曹化淳本来也是崇祯还是信王的时候身边的得力太监,只不过因为得罪了魏忠贤,当时的崇祯没办法,只能将其贬到南京应天府,等于是被雪藏保护了起来。既然魏忠贤被打倒,在清算了魏阉一党之后,因为东厂厂督的位置空缺,崇祯便将曹化淳从南京调了回来,这样原来是骆养性代管的东厂便正式交给了曹化淳。所以曹化淳和王承恩,这两人成为了崇祯在内官之中的左膀右臂。
王承恩愣了一下,内阁议事却叫上曹化淳,这不是犯忌讳吗?自从魏忠贤被平定之后,大明内阁是最讨厌跟太监一起议事的,这会让文官们回想到魏忠贤还在的日子,召集内阁肯定是商议国事,叫曹化淳来不是崇祯自己将自己立下的规矩给破坏了吗?王承恩想提醒一下,可是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崇祯不是那种没有分寸的皇帝,他的心机深沉,既然提到曹化淳肯定有什么深意,那自己去叫就是了,何必多事呢。
“奴婢去去就回。”王承恩施礼告退,一路小跑回到了太和殿,准备从午门出去直奔内阁。早朝之后内阁官员会直接去文渊阁议事,其实也就是开个碰头会,将今日朝会的事情梳理一下,然后大家分工,各干各的事情。可是当王承恩返回太和殿的时候却发现内阁的大臣们还都在这里并没有离开,只是以下的官员全部走了,王承恩隐约听到了周延儒和温体仁的声音,“哼,简直是无法无天,当日在京师公然抗命的帐还没有算,现在倒好,这是要做什么,仗着有孙承宗撑腰,难道要做山大王不成?好啊,不听调令,私自扩军,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必须严惩,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