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两件瓷器,也有一件是青花。
青花云龙纹大罐。龙有五爪。
罐体高度在四十厘米以上,唇口、直径、鼓腹、圈足。
罐身内外都施了釉,只有足底无釉,除了云纹和五爪龙纹,肩部还有兽面纹,足部还有莲瓣纹。
青花发色幽蓝浓重,有些地方能明显看到铁锈斑。这青花大罐所用青料,又是苏麻离青。
这件不需要翻底就能看到款儿,因为款儿在大罐的肩部,横向四字楷书:宣德年制。
“又一件?镝叔看来挺喜欢宣德青花啊!”吴夺不由叹了一句。
“他曾经说过,同样是用苏麻离青和麻仓土,宣德青花的工艺,其实已经超越了元青花;只不过,元青花是一个里程碑。虽然,那几件带有人物画片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确实很高,但那不能代表元青花的全部。”
吴夺点点头。宣德一朝,精品迭出;不仅是瓷器,还有著名的宣德炉,还有宣德蛐蛐罐;书画方面,还建了宣德画院······
而这一件宣德官窑青花云龙纹大罐,那是价值过亿的东西!
此时,吴大志已拿起了博古架下层的另一件瓷器,翻底查看。
这一件瓷器不可能有底款,吴大志只是为了看胎质以及胎釉结合部。
这一件是粉青釉海棠瓶,足有一尺高。
所谓海棠瓶,是一个美化的称呼,器型类似于“瓜棱瓶”,只不过“瓜分”更加灵活,也更优美;瓶口也更舒展。
海棠瓶还有一个名字,叫白菜瓶。这俩名字一雅一俗,这种器型还真是雅俗共赏。
“我看是官窑,你怎么看。”吴大志看完之后,轻轻又将瓶子放到了博古架下层,并示意吴夺上手。
他说的“官窑”,不是御窑厂的“官”的意思,而是汝官哥钧定的“官”的意思。
吴夺上手细瞧,这件粉青釉海棠瓶,确实符合南宋官窑的基本特征。
这样的东西,很难用开门不开门来形容,吴夺感觉倒是没问题的,但还是又听了听。
这确实是一件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基本是承袭北宋的汝窑和官窑来的。
北宋的汝窑和官窑存世时间都太短,是因为开设之时都是在北宋末期,不久之后北宋就亡了。
“靖康”之后,宋高宗赵构逃到南方,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官窑是设在临安的,同时不止一处,分为内窑和新窑。
内窑就是现在所说的“修内司窑”,窑址在凤凰山下;新窑就是现在所说的“郊坛下窑”,窑址在乌龟山下。
这俩窑址所在的山名,有点儿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感觉。
实际上,修内司窑所出瓷器的工艺水准,同样也要远高于后来的新窑郊坛下窑。
而这一件南宋官窑海棠瓶,吴夺听得很清楚,就是修内司窑!
修内司这个部门,在南宋隶属于匠作监。这个匠作监的其中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皇室用具的配给。这可以类比于清代的内务府造办处。
修内司窑,是继承了汝窑和官窑的特点的同时,还借鉴了浙地龙泉窑的烧造技法。
吴夺不由记起了大名鼎鼎的明代《格古要论》中的描述:
“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
从传世的修内司官窑器来看,和南宋哥窑器在胎质釉色等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相似之处,所以才有“官哥不分”的说法。
而郊坛下窑,相对还是容易区分的。
粉青釉,是修内司官窑常见的釉色,不过即便都是粉青色系,也有些许差别。
吴夺看的这一件,是那种比较浅的蓝绿色,属于上品;还有灰绿、黄绿等色调的,自是不如。
这件海棠瓶,还有一点比较特殊,就是器型大。一般来说,南宋官窑的瓶的高度,极少有能过三十厘米的,这件却有一尺多高!
“爷爷,这件不仅是南宋官窑,依我看······”吴夺看完之后,简单说了几句。
吴大志点点头,“又是一件过亿的东西!吴镝这和尚,摆在外面架子上的东西都这么值钱,难不成保险柜里都是无价之宝?”
“爷爷,和尚这个称呼······”
“他不是去九华山当和尚了么?难道我说错了?”
“没错,没错。”吴夺也不跟老财主多辩,就此转了话题,“那咱们先不看下面的柜子,去开保险柜?”
“好菜留到最后吧!就手把柜子先看了。”吴大志说着,就手打开了下面的柜门。
吴夺蹲身一看,柜子里也分出了上下两层。
下层是码放整齐的一些书。
这些书最早也就是到民国时期,没有古籍;而且也没有什么鉴定类的,多是一些史论和文学类的。同时还有几本化学书籍。
而上层,居然全是圆筒状的书画盒,还有直接捆着的卷轴,加起来一共有二十多个。
“不会全是古代字画吧?”吴夺觉得心跳有点儿加速。
“分头看!”吴大志说着,已经拿起了一个最大的书画盒,吴夺也先从书画盒开始看。
结果,吴大志从书画盒里拿出并打开的,竟是一幅印刷品······
内容倒是很震撼,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不过这幅印刷品的品相还是不错的,属于印刷品中的印钞机。但再不错也是印刷品。
当然,这幅画的真迹也不可能在吴镝手上。
吴夺也是面露苦笑,因为他从书画盒里拿出并打开的是一幅《兰亭序》······
这幅还是印刷品。
“他想干什么?”吴大志顺手将“送子天王图”往旁边一放,又拿起了另一个书画盒。
吴夺也拿起了一个,同时说道,“爷爷,其实好的印刷品,比差的仿品好看。”
吴大志嗯了一声,没再说什么,继续看画。
不曾想,这二十多个书画盒连带卷轴,绝大部分都是印刷品!倒全是历史上的名家名作。
只有一幅不是。
这一幅所放的书画盒,和其他的书画盒没什么不同,但是吴夺一拿出来就发现了,这是清代乾隆朝的一流裱工!
而祖孙两人将画展开,都是不由眼前一亮!
裱工是清代乾隆朝的,但是画心却要老得多!
绢本。
看起来至少能到宋!
这图上并没有任何款印和题字,只有画心内容。
“江山归棹图。”吴大志看完了画,还给总结了一个名字。
而吴夺主要就是一边看一边听。
这幅画鉴定难度很高,他不敢托大,而且为了节省时间,所以直接听了。
结果。
巨然的真迹!
巨然,五代末北宋初的画坛一代宗师。
巨然是他的法号,他的真实姓名不太好确证了。因为南唐亡了之后,他到开封的开元寺出家为僧,所以留下了巨然的法号。
巨然最擅长的就是山水,后世曾称巨然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正所谓:前之荆关,后之董巨,辟六法之门庭,启后学之蒙瞆,皆此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