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逃走之后,先去了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儿子曾申门下学习。这显然是儒家,吴起此时,尚未学兵。
但在吴起母亲去世之时,吴起因为命案在身,没有回乡奔丧,曾申就把他给“开除”了,因为这属于不孝。
在此之后,吴起终于弃儒学兵······
公元前412年,齐宣公伐鲁,鲁元公想用吴起,但是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所以鲁元公迟疑不决。
为了能够就此上位,吴起竟然杀了自己的老婆!(一说休妻。)
鲁元公就此任吴起为将,大败齐军。
不过,胜是胜了,却依然未能免除猜忌,吴起最后又离开了鲁国,来到魏国,投魏文侯。
吴起真正建功立业的地方,也正是魏国。
在魏国,吴起率军,连番打得秦国抬不起头来,全盘占据了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直接设了个西河郡。
“根据《吴子兵法》的记载,吴起据守西河郡,与各国诸侯军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下的也都没吃亏。魏国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吴起之功!”吴大志张口就来。
“您对关于吴起的史料这么了解?”
“废话,不看看他姓什么!”吴大志又是哈哈大笑,“这也是巧了,要不然我能这么快排序这十个字嘛!”
根据吴大志的介绍,左五右五这十个字,其实都是出自《吴子兵法》。
“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而根据战争的性质,又可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这在表述上都是有先后顺序的。
“这听起来,吴起除了兵法,似乎在分析战争起因和性质,想进一步探究和分类,这好像比孙武更进了一步。”吴夺沉吟。
“没错,吴起有儒家底子,他的有些见解其实是融合了儒家思想的。”吴大志接着说道,“他不仅用兵如神,还在魏国改革兵制,创立了‘武卒制’;后来,又到了楚国,又进行了变法,他其实还兼具法家思想。”
吴起离开魏国的原因,明面上是小人谗害,本质上属于功高盖主。离开魏国之后,他到了楚国,此时他的名声已经极大,楚悼王直接重用。
不过,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在楚悼王死后,吴起在治丧之处,被人乱箭围攻。
吴起临死之前,最后一次展现了他的智慧。乱箭之中,他迅速跑到楚悼王停尸之处;于是,乱箭除了射中吴起,有的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吴起还“助攻”拔掉身上的箭,插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
吴起死于乱箭,而新即位的楚肃王,也根据楚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诛三族”,将事关射杀吴起的全部有关贵族处死,被灭族的多达七十多家。
吴起一生杀人如麻,而最终杀死他的仇家,在他死后也未能幸免一死。
······
权浩然指了指辅首,“这么说,左右两边,就是分别按照名、利、恶、乱、饥和义、强、刚、暴、逆的顺序按下去?”
“我觉得是这样。”吴大志应道,“吴起不仅是兵家代表人物,而且还曾大败秦国,这和抗秦夺鼎,显然也有所契合。”
吴夺点点头,“两道机关顺下来,没什么问题了。”
其他人也都先后发表了意见,最终达成一致。
就根据《吴子兵法》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先后去按辅首上的半球形凸起。
吴大志来操作。
按下第一个半球形凸起之时,最初吴大志感觉略有生硬感,但随着加力,又有一种弹性传来。
按下去之后,弹性消失,有到底的感觉,半球形凸起也没有再弹上来。同时,辅首内部发出了“啪嗒”一声。
依次按下。
十个半球形凸起全部“啪嗒”完之后,青铜门先是上下两边发出了“喀啦啦”的声响,接着中缝发出了“咔咔咔”几声响动。
接着,两扇青铜门都晃了晃。
吴大志就此伸出双手,分别握住了辅首下的门环,却发现门环并不能动。
不过,在活动门环的时候,却明显感觉到青铜门是能推动的。
“原来之前想错了!”吴大志松手,看向吴夺,“来,搭把手,一人一扇,直接推吧!”
吴夺听了,便走到一扇门前,上手用力。
确实是直接能推开的,而且也不算非常费力。
吴夺推的时候也明白了,吴大志说“原来之前想错了”,意思是本来是想着破解了“密码”之后还得活动门环才能开门,结果破解了“密码”之后,门环还是不能动。
没有破解密码之前,门环不能动;破解了之后,门环还是不能动。由此看来,这对门环,可能主要就是关门能用上。
两扇青铜门被缓缓推开,出现了一道“走廊”。
“走廊”高约三米,宽约三米;打灯前看,“走廊”长度有个十几米,尽头则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鼎?”吴夺脱口而出。
站在门口,吴夺好像隐隐约约看到了一只鼎。
这只鼎位于尽头的空间之中,之所以说隐隐约约,是因为这个空间之中,好像氤氲着雾气,“走廊”不过十几米长,居然很难看清楚。
“走!过去看看!”吴大志抬抬手。
众人穿过“走廊”,来到了尽头的空间之中。
这个空间的地面比“走廊”要矮,因为“走廊”快到尽头时,有一段斜坡。
空间的地面是个正方形,边长得有个十五米左右,高度则在五米左右。不过,空间的顶部是穹顶;而且四壁和顶部,都涂了一层青色的东西,状如泥浆。
在方形地面的中央,还挖出了一个圆形的池状结构,直径有个七八米,深度在两米左右。
同时,池状结构的东西南北四处点位,各有一道宽大的台阶。
就在池状结构的中央,矗立一梯形石台,高约三米,这个高是从池状结构的底面开始算的;也就是说,梯形石台的顶面,比方形空间的地面还要高一米。
梯形石台上,确实有一只鼎!
这个梯形石台,四面也有四道台阶,而顶面的边长则有三米多。
众人进入空间之后,目光自然就集聚在了这只四足方鼎上;但是,明显的水流声亦是不绝于耳。
原来,这个方形空间的一角,破了一个大致是三角形的洞口,水流声正是从洞外传来。
而氤氲的雾气,其实是水汽。
不过,水并没有流进来。想来现在应该是水面低于洞口最底部。
“先看鼎!”吴大志一边说着,一边下了“池子”,而后又上了梯形石台的台阶。
“池子”里没有水,但是却湿滑黏腻,生了不少青苔。
大家先后下了“池子”,都很小心,又上了梯形石台。
梯形石台的顶面边长,只有三米多,六人围站在鼎的周围,显得很是局促。
化肥并没有着急上去,而是走到了三角形“破洞”旁边,探头探脑。
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只鼎上,一时也都没有去管化肥。
这是一只四足方鼎,高度在一米五左右,鼎口直径在一米左右,双耳立于顶部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