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意儿的变异,应该也有偶然性。”葛亮说道。
“是啊,青州鼎的秘藏之地,也有一条地下河,但是变异的只是一条红色怪蛇!”吴夺接口。
吴大志应声,“这应该也和被改变的地气性质有关,青州鼎是阴木属性,木生火;扬州鼎是阴火属性,火生土;土为五行之基,变异的情况可能就复杂一些。”
此时,化肥好像没兴致了,抬头又叫了一声:“吼!”
那条“龙”停止了游转,而后便向岸边游来,“龙头”贴近了岸边。
众人不由向后、向两侧让开。毕竟,这个大家伙还是很骇人的。
最终,“龙头”和石台河岸“对接”,化肥直接跳到了河岸上。
而那条“龙”只是微微后撤,“龙头”贴于水面,距离岸边不远。
“肥哥,你让它远点儿行么?”吴夺对化肥说道。
化肥看了看吴夺,昂头甩尾,好似十分得意,难得见它有如此状态。
接着,化肥又冲水中的大家伙“欧”了两声。
它便缓缓后退,接着掉头游到河中央,又来了个鱼跃,整身出水之后又完全没入了水中。
这下子,大家连它的尾巴也看到了。
尾巴就和“龙尾”没啥关系了,不过也不是正常的蛇尾,而是分了叉,等同于两条细尾。
河面再度平静下来。
吴夺也蹲下身来,“肥哥,这玩意儿,河里就有一条对吧?”
化肥点了点头。
“它多大了?”吴夺又问。
化肥歪了歪脑袋。
“噢,它超过一百岁了没有?”吴夺旋即换了个方式。
结果化肥还是没有“表态”。
吴夺也习惯了,化肥还没完全“成熟”,感知力不全,有的问题门清,有的问题还是稀里糊涂。
不过,等到它完全“成熟”之时,怕就会直接“变身”离去了······
随后,六人和化肥暂时回到了“葫芦洞”,都有些饿了,一边吃了点儿带来的小食,一边开了短会。
因为河段中突然出来一条“龙”,计划就发生了改变,因为“留守”变得危险。
大家必须团结在化肥周围。
而化肥肯定是要一起进洞探路的,所以就只能六个人一起进洞了。
吃完东西,稍事休息,六人又下到了河岸,走向了那处不大的洞口。
吴夺和化肥打头阵,吴大志断后,其他人在中间,依次进洞。
这个洞口虽然高达两米,但宽度也就一米,只能鱼贯而行。
洞口附近,还经过了相对细致的修凿,洞壁和洞顶都很规整,但是前行了十几米之后,就不那么规整了,地面也高低不平,走起来有些费力。
“这条通道看来很长······”吴夺约摸着得走了一百多米了,还没到尽头。
说到这里,吴夺忽而打住,拿着手电仔细照了照,“前头好像有‘窗户’!”
所谓“窗户”,是开凿在通道石壁上的洞。形状不算太规则,但是基本类圆,直径约有半米。
就这么一个洞,六人先后看了看。
洞外,是奔流的地下河。
洞的底部高出地下河的河面只有两尺左右,洞的顶部,和地下河河道的顶部齐平。
“这要是丰水期,河水岂不是能灌进通道?”吴夺不由说道。
现在是冬季,肯定不是丰水期。
“有可能。”吴大志接口,“这条通道,看来就是一直沿着地下河的河道边上开凿的,只是不知为何这么干,本来,下方能连通地下河就可以了······”
“莫不是想找下一个大溶洞?”梅小梅跟了一句,说完之后她自己又摆了摆手,“随口一说哈。”
“还真有可能。”吴大志却道,“这开凿出来的洞口,可能就是为了查看河道的情况。而且,连接的大溶洞若能是双数,肯定更好。”
“歪打正着。”梅小梅哈哈一笑,“那咱们继续走吧。”
因为地面越来越崎岖,而且时不时还有相对尖锐的凸起,吴夺又把化肥背着走了。
又前行了几十米,吴夺发现前头好像出现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吴夺加快脚步。
果然,前方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却不是之前那样的大溶洞。
只是通道一侧的石壁垮塌了,通道变成了不封闭,一侧是石壁,一侧则是地下河,而且通道地面和地下河的河面几乎齐平,仅仅高出十几厘米。
吴夺上前细看,其实一开始石壁可能是凿穿了,然后这一段整体又比较薄,所以可能涨水之时受到冲击,长年累月,就垮塌了一段。
垮塌一侧石壁这一段通道,有几十米长。
这就使得这一段通道如同“悬崖”,只不过一侧是水面而不是深渊;而且通道只有一米左右宽,还崎岖不平,走起来确实费劲。
不过,走着走着,就看到了希望。
因为前方的洞口后面,好像真是一处大空间,而且是独立的、容纳地下河的大空间。
果然,走完这段“悬崖”之后,又进入一个洞口,不过数米,前方就出现了一个溶洞。
这个溶洞非常大,比之前刚下来的那个空间还要大得多。
实际上,这个溶洞和河面以及河边“悬崖”通道,基本是一体的,洞口到溶洞内的几米石壁,相当于一根扁长的石柱。
而且,这个溶洞中,还有不少“顶天立地”的石柱。这些石柱都是天然形成,形态各异,给人一种溶洞没有溶得彻底的感觉。
这么大的面积,若不是这些石柱,感觉都有可能“撑不住”。
这个溶洞的形状自然是不规则,因为太大,所以看不太完全,保守估计,最长的对角,怕是得有两百米以上。
地下河不仅从溶洞地面流过,而且有蜿蜒,有分叉,还形成了一些“小池塘”和“小岛”。
“这条通道,到这里可能就到头了。”吴夺推测。
“太大了,分头查看边缘。”吴大志接着就做了安排。
六个人接着便准备好工具,分头查看······
查看完毕之后,碰头一交流,信息量还是很大的。
这个溶洞大致是个椭圆形,大直径有三百米左右,小直径则有两百米左右。
溶洞顶部高低不一致,最高点约有五米。
溶洞内,形态各异的石柱有几十根,其中最粗大的一根也最接近圆柱体,直径足有十米,大致就位于溶洞中央。
地下河从溶洞地面穿过,入口大家都看到了,出口则是一个类似瀑布的地方,那地方形成了一口水潭。
水潭位于溶洞的一处边缘,溶洞顶部在水潭上方呈现一直斜着走下的态势,直到和水潭水面“合体”。
水潭不算很大,直径大概有个十几米。地下河应该是从这里继续“潜入地下”奔流的。
溶洞地面也是起伏不平,有类似小山峰的独立凸起,也有连绵的小凸起,还有相对平整的地面。
溶洞地面上,有地下河小分叉形成的“小池塘”,一共四个,形状不一,但都不大不深,底部是封闭的。
除了“小池塘”,还有被水环绕的“小岛”,一共三个,也都不大;站在水边看一览无余,感觉并无特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