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疆死得“突然”,没有立储,没有提前建好王陵,所以想葬他,确实也是个麻烦事儿。
他毕竟是越王,总不能随便挖个坑埋了;当时越国兵败,乃至亡国,但是这有个过程;无疆死后,就算王族子弟要争夺王权,也得先把他给葬了。
所以,这个“闲置”的“独山大冢”,看起来是个好“归宿”。
这只是推测。既然是线索,总不能只有推测,还有实物。
就在环水山附近,前两年曾经有邻水村的村民掘井之时,挖通水源之后,捞上来几块“碎玉”。
根据具体特点判定,这应该是一组玉覆面中的几块,年代大致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
玉覆面,有整面的,也有一组玉片组合的。
玉片组合式的玉覆面,一般是十几片,有盖眼睛的,有盖眉毛的,有盖鼻子的,有盖嘴的,还有额头、脸颊等处。
这几片玉覆面的玉质一般,颜色青白,属于地方玉。
越州相关部门将这个线索和张可农汇报的锁龙井中得到凤纹管形器的线索汇合,是比较合理的。
通过比对,玉覆面的玉质和凤纹管形器的玉质并不相同。凤纹管形器也是地方玉种,但和玉覆面颜色不同,也不是产自一地。
但是,如果根据推测,这是越王无疆陵墓里出来的东西,反倒能看出当时的“仓促”。
综合所有的线索,加以推测,可以聚合成一种可能:
越王勾践的闲置的“独山大冢”,在越王无疆与楚国交战被杀之后,被越国的王族子弟“借用”,安葬了无疆。
这个“独山大冢”,可能就在现在的环水山中。
环水山中的无疆陵墓,应该不在山体之中,而在山体的地下;可能当时勾践就这么设计的,也可能是安葬无疆之时规避了勾践设计好的墓坑,只是借用墓道和原有结构,又往下深挖了。
而连通锁龙井的地下河,也连通了环水山附近,也冲破了无疆陵墓,墓中陪葬品“随波逐流”;由此,发生了锁龙井中捞上来凤纹管形器,邻水村打井捞上来几片玉覆面。
但是,根据这个线索,越州相关部门曾经在环水山详细勘查,并未找到任何疑似墓葬的入口。
而邻水盆地越国墓葬群的发掘倒是进展顺利,但却并没有关于“独山大冢”的线索。
据此又有人推测,环水山中即便真的有“独山大冢”,入口也可能并不在附近。
这件事情,推进一直比较缓慢。
直到现在,“上头”接手了,越州相关部门只需要配合。
吴大志介绍完毕之后,李山也传达了上级的安排。现在行动组可以先期进行考查,同时已经协调安排了地质和水文专家,来明确这条地下河的走向。
吴夺听完之后,感觉这一系列的分析和推测还算比较靠谱;但他了解得越清楚,反倒越觉得难度更大。
而且,能不能在勘查无疆王陵之时,收获有关秘藏扬州鼎之地的线索,还是个未知数。
因为涉及到推测的事情比较多,所以会议后半段,大家又展开了一番讨论。
李山在会议最后提出,明天他会协调车辆和相关设备到位,后天大家可以一起去环水山先走一遭。
······
而当吴夺站在环水山面前时,多少有点儿意外。
虽然之前有过介绍,但眼前实景和自己想象的还是有些不一样。
环水山实在太矮了,估计还不到五十米高。
而占地面积类似于一个标准操场的大小,山脚下环绕一圈估计差不多四百米。
这环水山,用一个大土包形容,似乎更合适。
环水山的山体形态,类似于一个倒扣的碗。
而且,环水山还被“开发”了,有青石板铺就的山道,山道还不止一条;比较平的山顶修建了凉亭,凉亭周围也进行了建设,还有花圃和甬路。
他们到的时候,是上午9点半左右,爬山之时还碰到了几个附近的村民呢。
根据村民的介绍,环水山的山道和山顶建设,就是邻水村出资的;如今村民们都把环水山当成了家门口的小景区。不过这个点儿人不多,一般是早晨和傍晚人多。
环水山一侧是连绵的山丘,植被茂密;站在山顶眺望风景,还真不错。
邻水村位于邻水盆地靠近环水山的位置,而在邻水村的另一侧,相距大概一公里,有一片区域是被封闭起来的,这里是集中的古越国墓葬群,目前的考古尚未完全结束。
行动组的六人和李山都来了。
大家到了之后,先是一起围绕山脚走了一圈,又分组从不同的山道爬到了山顶。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墓葬的线索。
而且当时在修建山道和建设山顶之时,也没出现什么情况。
本来嘛,越州的考古部门早就勘查过了。
所以目前存在环水山就是“独山大冢”的猜测,却又找不到突破口。
而印山越国王陵,是从山顶凿岩而成,建成陵墓之后,又加了封土;未被发掘之前,外观看起来也是仍像一座山。
环水山同为岩石结构,但是在建设山顶的时候,已经发现并没有太深的土层,建造花圃还得加运泥土呢。所以不可能是印山越国王陵那种情况。
而且,印山的山顶更大更平,环水山的山顶面积则小多了。
不过,接下来在山顶观察风水的时候,吴大志还是发现了端倪。
“你看,这环水山和连绵的山丘之间的区域,原先好像不应该有河有水。”吴大志对站在身边的葛亮说道。
“嗯·····要是这样,环水山和连绵的山丘,就被水隔开了,而且山水的走势也不对。”葛亮思忖之后缓缓说道。
“但为什么叫环水山呢?”
“原先的河水,会不会是在朝向邻水村的那一侧,水道并没有经过环水山和连绵山丘之间的区域。”葛亮分析,“如此,山能环水,村能邻水,风水也不错。”
“这是一个可能。”吴大志点头。
“您的意思是,还有另一个可能?”
“我们之前不是重点讨论了地下河么?”
“那就是地面上本来就没有河流经过!这环水和邻水,指的是地下河?”葛亮旋即接口。
“是这个意思。”吴大志应道,“而且根据我们的掌握的情况,这个可能性好像更大。”
“这个可能性······对了,邻水村的井真不少,这也是一个佐证。”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陵墓的入口,就不可能在山顶和山体了!”吴大志接着说道。
“怎么说?”葛亮微微一怔。
从目前来看,如果环水山内藏陵墓,陵墓的入口确实不可能在山顶,山体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是,葛亮还没来得及琢磨这和地下河有什么关系?
“如果没有地上河,只有地下河,那么陵墓的风水要想‘依山傍水’······”
“明白了!”葛亮连连点头,“如此一来,墓道很有可能要经过地下河,那么墓道入口肯定在地下河某段其上的地面附近。”
吴大志深吸一口气,“如果这就是勾践建造的‘独山大冢’,那么工程量比其父允常的印山王陵还要大得多。光是一条长长的墓道,就很麻烦,而且经过地下河之时,还可能要‘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