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一件梅瓶,包浆特别厚重,而且特别均匀。这种情况很少见,因为瓷器要么是陈设,要么是使用,使用的话也不会周身均匀盘玩。
不过,少见,不代表不可能出现。
但,这种极为特别的包浆,却严重影响了分辨釉水真色。
其他人因为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才没有分辨出来。
但是吴夺不一样,他能听啊!
这一次,他不仅听到了这件青花缠枝莲纹梅瓶的年份,也听到了青花和釉水的“本色”。
于是既能断代,也能分析。
“你若不信,可以取下一块不带青花的釉面,仔细研究一下。”吴夺笑道。
“取下来?那这瓶子不就······”梅小梅话说一半,旋即好似明白了,便停了口。
小汤还是苦笑着解释了一下,“吴老师的意思,这瓶子是一件现代高仿,所以毁了也没啥可惜的。”
接着小汤又看向吴夺,“那么这厚重的包浆,也是做上去的了?”
“不!”吴夺摆手,“这并不是现代高仿!我刚才的分析,只能说明不是永乐官窑青花,却也没说是现代的,也没有说是高仿啊!”
“噢?”小汤不由眉头一挑,面露喜色。
若开始就告诉他这不是永乐官窑青花,他肯定不会面露喜色;但是经过前面的起起伏伏,他从“现代高仿”的谷底爬上来,那就不一样了。
“我开始就说了啊,符合明早期的特点。”吴夺也笑了笑。
这次鉴定,结果不算差,所以他也比较放松。要真是一件现代高仿,那这顿饭吃得就有些尴尬了。
“难道是永乐民窑?”小汤追问。
吴夺又摆摆手,“永乐青花,官窑民窑的粗和精,截然分明。所以,即便是同用国产青料,即便永乐官窑大部分无款,区分官窑民窑也都是不难的。”
小汤刚才有点儿上头了,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此时便即回神,“是啊,永乐民窑青花,不会做得这么精。只看这胎土也可见一斑,虽然微微发黄,但要说白净细腻,也不算夸张。”
“对喽,这是宣德民窑的精品之作!宣德民窑的精品之中,有过少量近似粉白的釉水;而且青花发色虽然闪灰,却又是一种‘雅灰’;还有你看这缠枝莲纹,花叶短又肥,有点儿像桃子,也是宣德时期的一个特征。”吴夺最后彻底定性。
明早期,从洪武到永乐期间,官窑民窑青花的品质,是高下立判的。
而到了宣德朝,民窑青花开始出现精品,巅峰时期,有的在很多方面都具备了官窑的特征。甚至,宣德民窑的精品,在整个明代,无有民窑能出其右。
也正是在宣德时期,随着民窑青花质量和数量的大大提高,青花才开始成为华夏瓷器的主流;直到清代粉彩崛起之后,才出现了一种数量上和青花能分庭抗礼的瓷器品种。
“关于宣德民窑,吴老师总体上再给深入讲讲,比如时代特征,胎釉造型纹饰什么的······”小汤拱拱手,“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剩下的,就可以边吃边谈了吧?”梅小梅此时笑道,“饿着肚子听也不舒服啊!”
“对对对!”小汤便就将这件梅瓶收进盒中,装回包里,又去叫服务员开始上菜。
宣德民窑,即便是精品,那也不能和永乐官窑同日而语;但最起码,是一件值得的好东西。
小汤家里又不差钱,多花了钱他也不算难受;但是要是一件现代高仿,那就窝心了。
到饭局尾声,小汤已然喝高了,连暗恋同单位一女同事的事儿都给说了出来。
结果梅小梅一拍大腿,“好嘛!这事儿整的!她也喜欢你啊!但她性格内向脸皮薄,对我也只是很隐晦地提起过······”
大部分人喝酒喝高了,反应和行动或许会受影响,但脑子一般不会糊涂到严重地步。小汤说出暗恋的事儿,其实也是接着酒劲儿想让梅小梅帮忙撮合。
结果没成想,还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儿。
······
当天吴夺回到别墅就睡了,第二天醒得很早,其他人还没起来,吴夺洗漱之后便就出去走了走,顺便熟悉了一下周围的环境。
山湖美墅距离镜湖景区,实际上隔着一道小山岭,名曰跑马岭;这和山湖美墅另一侧的马头岗,有点儿相映成趣的意思。
虽然隔着一道小山岭,但是中间有跑马岭隧道,隧道里有行车道有人行道,穿过去费不了多少时间。
吴夺便就穿过去了。
镜湖景区门口附近,有很多店铺,以摄影店、工艺品店和饭店居多。不过饭店此时大多关着门,看来很少有经营早餐的。
吴夺走到这儿也就饿了,便进了一家开着门的饭店,准备吃点儿,吃完了也给他们带点儿回去。
这家饭店的早餐很简单,只有小笼包、茶叶蛋、白粥。
吴夺单独坐了一个桌,吃到一半,又进了四个人,都是男的,都是四十岁左右的样子,穿得也都比较体面。
四人落座后,开始高谈阔论,尤以一个光头男最为活跃。
吴夺也就听到了他们的一些情况,原来这四个人和自己算是同行。
他们都是北方来的古玩商,来越州,主要是寻摸古越窑瓷器,下一步还要去宁波一带。今天上午无事,这是来镜湖景区走走。
不过,听他们讨论也能窥豹一斑,吴夺感觉水平貌似都不怎么高明。
扯着扯着,光头男又扯到了汝窑上:
“在北宋徽宗年间啊,河南一处名叫清凉寺的村子奉旨建窑,形成了一个窑场,规模很大,基本占用了一个村子。全国瓷器的能工巧匠聚集于此,终于烧成了大名鼎鼎的汝瓷。当然了,说是村子,其实是因为建立汝窑窑场才形成的村子······”
他正说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儿服务员端来了他们加的一笼包子,居然顺口问道,“老板,您说建这个汝窑如此兴师动众,怎么只烧了十几年呢?”
光头男不由略略一怔,没有立即回答,却反问道,“小伙子,你也知道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谁不知道?”服务员撇了撇嘴,“北宋汝窑的兴起,正是在我们南方越窑衰败的时期。”
光头男一听,哦豁?可以啊!
其实呢,这个服务员也就知道点儿皮毛,耍两句嘴皮子可以。因为这家饭店老板是个古玩玩家,尤其擅长瓷器,手里还有几件越窑的好东西呢。他都是从老板那里听来的。
吴夺暗自笑了笑,出来吃个饭,还能看个“古玩小品”,有意思。
实际上,汝窑并不是北宋才有,唐代就有了,不过那时候自然都是民间窑场。
宋徽宗时期,是正式设置了“官窑”窑场,基本上就是供宫廷御用,只有“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只有御用汝瓷,才是真正的精品。
至于为什么只存在十几年,是因为宋徽宗设置之时,本就是北宋末期;因为金兵入侵,宋室南迁,汝窑被毁了。
本来窑址毁了也不打紧,但是核心技术也失传了,这就完犊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