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大爷关于货主太奶奶是格格的说法,未必是胡吣。
现在来听听······
果然!
这只椰壳碗,确实是清宫之物,出自养心殿造办处!制成于康熙四十五年。
当时一共做了三十只椰壳嵌银碗;其中十只雕刻山水风景,十只雕刻龙凤瑞兽,十只雕刻仕女人物。
康熙朝没有全用,多余的椰壳碗入了内库,后来陆续也赏赐出去了一部分。
这一只碗,就是晚清时期赏赐出去的。
这批椰壳碗的材质,也不是用国内的椰壳,而是来自爪哇国进贡的椰子取壳。
而这三种不同纹饰的椰壳碗,也不是一个工匠制成,吴夺并没有听到龙凤瑞兽椰壳碗和仕女人物椰壳碗的作者。
但制作山水风景椰壳碗的作者“双侯”,肯定是听到了。
原来是封锡禄、封锡璋兄弟!
封锡禄,清早期嘉定竹刻名家,尤为擅长竹根圆雕,上承嘉定三朱一脉,康熙时期声名鹊起。
封锡禄共有兄弟三人,他是老二。老大封锡爵,老三封锡璋。
他们兄弟都是竹雕名家。正好是三兄弟,和鼎之三足相称,在当时号称“嘉定竹刻鼎足”。
声闻于朝之后,在康熙四十二年,封家留下老大封锡爵留守,老二封锡禄和老三封锡璋入京供职养心殿造办处。
十只山水风景的椰壳碗,就是封锡禄和封锡璋制作的。
实际上,这十只碗,并不是全部联手并工,只不过从设计到雕刻到打磨,都是兄弟两人在一起动手,所以落款就想一起落。
这有点儿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意思。
当然,落款这事儿也不是他们两个工匠能定的,肯定得上报。首先,康熙皇帝要求不落年号;再者,造办处的头头对原先他们想落的“封氏并工谨制”不满意。
不满意是因为他们的姓氏“封”。
封并不是个很差的字儿,比如“封侯”就不错,但是“封碗”就不好了,这不是没吃的了嘛!
后来就落了“双侯并工谨制”。
因为封锡禄字义侯,封锡璋字汉侯,确实是“双侯”。
这就好听多了,造办处的头头也很满意;报上去之后,康熙也没说什么。
吴夺听完之后暗道,这下子就算真的八万拿下,那也是个漏儿啊!
封锡禄的竹雕作品,价值那是很高的。《竹人录》曾评价:竹根人物,盛于封氏而精于义侯。
封锡禄的竹雕作品,博物馆里有,市场上也拍卖过。
这件椰壳碗,虽然不是竹雕,也不是人物,但水准同样很高,而且是封氏兄弟两人联手并工的作品;出自清宫,又是一个加价的筹码。
虽然市面上从未出现嘉定封氏的椰壳作品,但综合考量,大致算算,几十万肯定是能值的。
吴夺便决定先拿下、再看那件水月观音。
瞅着岳大爷应付完一个顾客的空当,吴夺立即问道,“老爷子,这碗我还真看出点儿兴趣来了。”
岳大爷扭头,“确定想要?”
“嗯。”吴夺笑道,“就是这八万的价儿······”
岳大爷摆摆手,“谁说八万了?那是对他,不是对你。他从我这里拿东西,向来都是只想赚便宜,我自然不会给他说实话。”
“那您给我一个实价?”
“行。”岳大爷想了想,“我就出一口,你别刀了,想刀就放下······三万六!”
吴夺还是沉吟着犹豫了一番。
这自然不是他贪便宜没个够,只是因为初次和这位岳大爷打交道,哪怕恨不得立即掏钱,也得抻一抻。
“要不你再看看水月观音,还想要的话一起算,我能给你优惠;单拿这碗的话,真是不能让了!”岳大爷见吴夺如此,又补了一句。
吴夺这才说道,“好吧,三万六就三万六吧,六六大顺也挺吉利,我先拿了、再看观音吧。羊毛出在羊身上,优惠的事儿,怎么算都是一样的。”
岳大爷笑了笑,“这话说得对。再一个,一回生两回熟,你买了这只椰壳碗,那就是老客户了。”
吴夺干净利索地扫了扫岳大爷的二维码,货款两清之后先把那只椰壳碗给装起收好了。
这时候,那个中年人居然又凑上来了,“小兄弟,你真买了啊,花了多少?”
按说这种话是不该问的,吴夺就没回答,只是冲他笑了笑,又看了看岳大爷。
岳大爷冲中年人说道,“谁买都是八万,但是这小伙儿特别喜欢,我就说好了,这件木雕观音给他优惠。”
中年人尬笑。
吴夺不耽误工夫,接着说道,“老爷子,那我先看了。”
岳大爷顺手扔给吴夺一个塑料包,“你要是看得时间久,就戴上吧,手汗也是个问题。”
塑料包里是一副棉布手套,吴夺接过来就拆开戴上了。
吴夺小心翼翼上手,先是反复细看了几遍。
吴夺发现了,这件木雕水月观音不仅仅是表面有些地方斑驳,而且经过了修补翻新。
这件木雕水月观音,大致是辽金的风格,吴夺虽然反复细看了几遍,但还是有很多情况摸不透。
没办法,不要说他了,木雕彩绘佛像,是古玩中的冷门小项,真正懂行的本来就不多。
吴夺最后还得靠“听”。
有一点他看对了,这件木雕水月观音,确实出自辽金时期。
当时,在华北地区的佛寺,制作过大批木雕彩绘观音,一般是供奉起来的。
后来战乱中流失了不少出去,这一件也是从寺庙中流失出去的,后为私人所有,供奉在自家佛堂。
明代数易其手,而且经过了第一次修补翻新,这佛像的一只手就是明代换上的,有些裂缝也一并修补了。
而且原本没有漆层,明代的修补翻新,加了一层漆,然后又在漆层之上彩绘。
到了清中期,经历了最后一次修补翻新。这次就是“大手术”了,因为这件木雕水月观音从腰部断裂,是重新接续的。
接续之后,整体还给重新雕刻了一遍,然后再度上漆上彩。
此次修补翻新之后,也再也没有易手。但随着满清灭亡,这东西却也再没有精心保管。甚至有一段时间,是放在柴房杂物堆里的。
清亡之后的保存,吴夺没有听到太详细的内容;不过大致推断,岳大爷说的应该属实,就是那位格格带到夫家的。清代进行精细地翻新修补的人,应该是她的祖上。
“格格”这个称呼,在清代只有皇帝、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还有镇国公、辅国公的女儿才能享有。说明她的出身曾经非同一般。
不过在清亡之后,她的日子可能一落千丈;至于后来她嫁到蜀都,再后来东西还曾经堆放在柴房杂物堆,那就更正常了。在特殊时期,东西是不是被毁、能不能留存下来,也得看运气。
这件木雕彩绘水月观音的价值,高点不太好估量。
首先其实已经“面目全非”,历经多次修补翻新,早已不是辽金时期的原品。
再者这样的木雕佛像,得碰对人,不似瓷器玉器书画这样的大项,也比不了金铜佛像。说白了,想要出手,不一定得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