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围在了井口周围,不约而同举灯照射,吴夺就此说道,“难不成之前没挖到的东西,经过进一步探寻,最终确定这里才是真正的地点?”
结果,这口井还真的是井。因为下面有水。
水面在井口往下大概五米左右,看着并不浑浊,也没有异味,当是活水。
料想井下应该是连通那条地下暗河的。
“看来我之前猜对了,之前的井的位置不对,上不来水。”吴夺皱眉,“奇怪了,在这里头,为什么非要挖一口井呢?”
“确实很奇怪,特别是‘青铜电梯’下方已经露出了地下暗河,而且还开凿过······”吴大志也轻轻摇了摇头。
吴夺想了想,“既然来了,那我干脆下去看看。”
“什么?”大家不由都看向吴夺。
“都看我干嘛?不是正好带着潜水设备嘛。”吴夺笑道,“而且这是最后一个具体设置了,闹不清楚就不妨下去看看。”
这口方井边长在三米左右,下去一两个人,倒是绰绰有余。
“好了,都别琢磨了。”吴夺说着,已经开始重新穿上潜水服。
“行,就依你。”吴大志接着又道,“两个人吧,一前一后,另一个人在水面上下照应。”
葛亮上前,“我来。”
······
一切就绪,吴夺先被四个人吊绳下去了。
吴夺被吊下垂入水面之后,先是观察了一番水下,水质确实没问题,挺清澈的;仔细聆听,也没听到水下有什么异动。
“葛兄下来吧。”吴夺解开吊绳,踩水露出半身,挥手喊道。
四人固定好原先连接吴夺的绳,又用一根绳把葛亮吊了下去。
葛亮半浮于水面,没有解开吊绳,同时拿住吴夺解开的吊绳,和吴夺又简单交流了一番,吴夺便扣上面罩,潜了下去。
沉下三米多,吴夺感觉还是和上头的井壁结构一样,四面都是方形石壁。
但是继续往下,吴夺便发现四个角出现了外扩的情况,有点儿梯形空间的意思了。
再往下三米多,四角外扩停止,而且到底了。
所谓到底,是因为底部确实出现了平面,确切地说是弧面,中间略高,四边略低;中间还有个圆形孔洞,水是连通的。
只是这圆形孔洞直径只有二十厘米左右,人是进不去了。
同时,这个底部的面,四边也不都是封闭的,只有两条边是封闭的。
封闭的两条边是相接成角的。
剩余的两条边自然也是相接成角的。
其中一条边,是开了宽约二十厘米左右的横向的长长的槽型口,也是通水的。
而另一条边,则是开了一个竖向的长方洞口,洞口底部和底边齐平,顶高则有一米左右。虽是如此,却仍旧不能过人,因为洞口的宽度也是只有二十厘米左右。
三处“开口”都通水,而圆形孔洞的直径、长口的高度、竖洞的宽度,都是二十厘米左右,目测是一致的。
到了这里,就没法继续了。吴夺只能尽力依次观察。
吴夺先是到了长方形竖洞旁边,一手把住边缘,一手举起潜水手电,向里探看。
竖洞之内大概有个十几厘米左右,还是开凿的整齐的石壁,但是再往里,感觉就是天然的缝隙了;而且缝隙很快就出现了拐弯,看不到更深处。
吴夺旋即又来到横向的长长的槽型口跟前,因为井底的底边的长度足有五米开外,吴夺只能从一端开始看起。
槽型口内部,居然出现了断崖式结构,往里也是不过十几厘米,槽型口底面前方,就出现了边缘自然的“断崖”。
“断崖”下方的“深渊”,自然是看不到的。
整条槽型口里头,居中大概占了三分之二的长度,都是断崖式结构的开口,两侧则是封闭的。
吴夺感觉,这个结构应该也是天然形成的,它和旁边的曲折的缝隙,很可能都连接地下暗河的河道中下部或者底部。
由此看来,井底的这两处开凿,只是为了连通地下暗河。
最后,只剩那一个圆形孔洞了。
吴夺接着便游到了井底中央,查看那处孔洞。
孔洞的直径只有二十厘米,而且是往下看,虽然借助潜水手电,但是看得也不如前面两处地方清楚。
不过吴夺还是依稀看到,孔洞周围的石壁厚度,应该不到一尺,而下方,就全是水了。
结合另外两处“开口”的特点,吴夺判定,这一段的地下暗河,和“青铜电梯”下方略有不同;此处河道如同一个岩壁管道,水是灌满的,而且“上游”的河道要比这个“管道”宽大才能有这个效果。
这个圆形孔洞,打穿了“管道”的上方;而另外两处开口,则打穿了“管道”侧边的岩壁。
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设置。
吴夺又大致游走了一遍井底,感觉没什么遗漏之后,浮出了水面。
而后吴夺和葛亮顺利被吊了上去。
吴夺将所见叙述了一遍之后,恰在结束之时,想通了这个井底的作用,“我明白了!这个井底的设置,是调节水位的。”
“接着说。”吴大志点点头。
“这地下暗河的流向肯定是嘉陵江,但是来源并不明确,水势呢,应该不稳定!此处井底的设置,就是为了平衡‘青铜电梯’下方的水位,避免‘青铜电梯’下方的水位上涨之后涌入通道,水淹青铜门。”吴夺分析道。
“嗯,这间石室和这口井,相当于一个小小的水利调节工程。”吴大志表示赞同。
“还有啊,之前的那口水井,有可能不是挖错了。”吴夺又道,“而是故意挖的!井是旱井,还见了土层,连同这么多间隔的垒砌石壁,可能都是为了吸潮用的,毕竟两头下方都有水源;这间石室很潮湿,但是储存青铜兵器的空间却相对干燥。”
大家也都表示了赞同。
巴王庙的地下工程,连“青铜电梯”都用上了,这调节水位和吸潮的设置,也并不怎么复杂。
至此,整个鱼背山下的“战国工程”就都探查完毕了。
应该说收获颇丰,但遗憾的是,并无关于梁州鼎的线索。
······
当晚开会,会议耗时很长,一直开到了半夜。
开会的前小半程,主要是总结巴王庙地下工程,而之后的主要内容,全是关于探讨寻找梁州鼎的线索的。
这其中有很关键的一点,“八对须大泥鳅”虽然已经绝迹,但是根据掌握的民国时期的史实,以及现场发现的鱼骨,就能确定它必然是存在过的。
“八对须大泥鳅”的存在,基本能判定是和地气改变的影响有关;而导致地气改变的,应该就是梁州鼎。
那么,既然鱼骨出现在巴王庙水下入口的淤泥中,梁州鼎的秘藏之地就不会太远。
现在,整个巴王庙连同附带的姬弇“秘密基地”都已经探查完毕,并没有有关梁州鼎的线索。
如此一来,下一步的探查,在附近最有可能的,就是鱼背山对面的鱼嘴丘了。
只是,之前鱼嘴丘下方水域,他们潜水大致查看过,没什么太过异常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