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变向了。
这石门是单扇,顶天立地,宽度足有两米。在一面宽度只有三米的石室墙壁上,出现一道宽度两米的单扇石门,看着还挺别扭的。
而在石门之前的地面上,还有一个青铜绞盘。
这青铜绞盘是两圈圆箍,和中央之间有八道连枝;外圈圆箍的一处位置外,还铸有一个类似把手的结构。
绞盘的中央微微凸起,凸起的反方向、也就是绞盘的中轴,是“插”在石质地面里的。整个绞盘平面和石质底面之间,大概相距十厘米。
这个青铜绞盘和之前的青铜圆盖不同,没有任何纹饰,甚至都不算美观,看起来只有一个优点。
结实。
“又要转圈?”吴夺观察一番这个青铜绞盘后开口道。很明显,想开门,应该是通过转动青铜绞盘来的。
此时,那个“把手”是冲向石门的。
而在绞盘一侧石质地面上,有刻字。
不多,竖向四字:向同周全。
吴夺刚看到这四个字时,不由愣了愣,因为这四个字可不是小篆那么好认,而是之前主要靠吴大志翻译的一种战国时期的金文。
他不能轻易辨识,而后习惯性地想招呼化肥,却见化肥正在吴大志的腿间也在看这四个字,而且瞅它那小样儿,怕也是抓瞎。
“向同周全。”吴大志看了一会儿便读了出来,接着又眯起了眼睛,沉吟道:
“向和什么同?周要怎么全?莫不是参照之前的‘司南机关’······”
“对!”
吴夺和葛亮这次又是异口同声,就在吴大志话音刚落之时。
因为他俩之前和吴大志一起,研究了半天“司南机关”,所以反应最快。
这青铜绞盘肯定是要转的,而且除了这四个字,石质地面上并没有任何别的提示或者标识,那么这四个字就是唯一关于于如何转动的注释。
向同,那就是这个青铜绞盘的转动方向,和之前“司南机关”上“勺子”的转动方向是一致的。
“勺子”是顺时针旋转。
周全,说的应该是需要转动的圈数,也就是多少周。这个“全”字,指的应该是“司南机关”上刻的十二地支。
之前是选了四个地支对准,这里则是将十二地支的数目作为了圈数,也就是应该转十二圈。
那么这石门的正确开启方式就是将青铜绞盘顺时针方向转动十二圈。
这里的设置,其实并不难破解,因为相当于“司南机关”的延伸。虽然位置不同,算有两把锁,但掌握了一把钥匙便能都打开。
这也算是当年那帮奇人异士对秘藏双鼎之地入口防护的双保险吧。
根据这个情况,大家随后又简单讨论了一下。
吴夺也又问了问化肥,但是化肥和之前对“司南机关”一样,没有明确表态。化肥的状态不稳定,吴夺也习惯了。
最后决定就这么开。
吴夺之前操作过“司南机关”,有经验,这次还是他来。
蹲在青铜绞盘前,伸手握住那个“把手”之后,吴夺也是先探索尝试了一下。
好像并不太吃力,而且这青铜绞盘,感觉顺时针逆时针都能动。
吴夺向大家示意后,正式开始顺时针旋转青铜绞盘。
很轻松就转完了一圈。吴夺也在心里默默记数。
不过,在随后的旋转中,吴夺也感觉到越来越吃力。
转到最后一圈,虽不能说是全力以赴,但也是屏息凝神了。
终于转完了,“把手”回归到了冲向石门的原位置。
吴夺刚刚松手,青铜绞盘的下方,便传出了“喀啦啦”的声响。
听到“喀啦啦”的响声之后,众人不由立即后退。
响声在加剧,而且越来越复杂,好似混杂了多种音效······
咔嚓!
青铜绞盘的中轴和门底之间,居然出现了一条裂缝!
裂缝是和门平行的,长度也和门宽基本一致。
随后,裂缝中好似出现了震动。
震动虽然不剧烈,但是持续了不短的时间,如同在集聚能量一般。
终于,“能量”集聚到了一个临界点······
轰隆!
这扇石门,最终竟向后倒去!
沉重的落地声旋即响起,而后尘土飞扬。
待到完全平静,众人定睛一看,原来的石门,平平躺在了地上,变成了“垫脚石”。
确切地说,是“垫脚桥”。
石门之后,原来有一道宽约一米半的沟,而这扇石门后倒之后,则变成了一个简易桥面。
吴大志上前,举灯细察,“原来这道沟是土质和石质的分界线。”
没错,他们所处的石室,包括他们走过的石砌通道,都是建在地下土中的,而这道沟的对面,则变成了石质。
这道沟挺长,左右看不到边;不过并不深,往下照射,也就是七八米,往上看,不过还有三四米高。
这算是地下的裂隙,形成原因不好说,土质和石质的分野可能是原因之一。
这些众人也不会过多去想,很快就看向“石桥”的对面。
对面则是在石体中开凿了一条通道,宽度和高度和原先的石门一致,也都是两米左右。
“过桥吧!”吴大志抬抬手,率先踏上了桥面。
吴夺跟上的同时心想,当年这帮奇人异士真是太厉害了,建造了那么多复杂的工程,这就算放到今天,也绝非易事。但转而又一想,能从强悍的秦军手里完整夺取如此重量的九鼎,本身就说明他们的绝非常人。
人类的潜能真是无极限,还不知有多少奇人异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继续前行,桥后的通道不短,足足延伸了得有五十米,才出现了“中转站”。
这个“中转站”也是一间石室,自然和刚才的石室不同,这里完全是靠开凿搞出来的,而不是石砌。
这间石室的形状不太规则,大致呈现一个椭圆形,通道的入口就在一条长弧边上。
这间石室的面积可不小,最大直径得有十米,最小直径也得五米多,高度也比通道高,目测在两米五以上。
“三个出口?”来到石室,看清楚所有情况之后,吴夺轻声发出疑问。
除了进来的通道入口,在通道入口的对面,则还有三个出口,并排,彼此之间相隔大概有两米左右。
这三个出口的大小一致,高度在两米左右,宽度小一点儿,目测应该在一米六左右的样子。
这三个出口都没有门,就是“开放式”的。
吴夺之所以发出疑问,是因为知道了这里是秘藏荆州鼎兖州鼎双鼎之地,这里的出口若是通往藏鼎的目的地,一个或者两个都好理解,可是居然出现了三个······
吴大志皱了皱眉,旋即却又微微一笑,“他们喜欢这样。那就挨个先看看吧。”
最左边的出口,里面的通道只延伸了三米左右,就出现了直角左拐,在门口看肯定是看不到左拐之后的情况的。
中间的出口,也是往里只有三米左右,就出现了变化,通道开始向下,没有台阶是个斜坡,斜坡到了一定程度,也就看不到更深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