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不成,它不是自己想进去,而是想带自己进去?
“化肥,那就你开路?”吴夺接着问道。
化肥看了看吴夺,随后便进洞了。
吴夺拿过吴大志递过来的简易帽灯带上,跟着进入。
这个洞宽度在一米,左右倒是没问题,但是高度只有一米,不要说吴夺,这里头谁进去也是爬行比较方便。
吴夺紧跟在化肥身后,而葛亮则和吴夺相距一米多。
他俩在后面有点儿难受,但对于化肥来说,却很宽敞。
吴夺跟着化肥拐过了一个弯,发现虽然还是如此大小的通道,但是再往前有个七八米,好像豁然开朗。
这个山洞在山谷一侧的山壁上,实际上就是在辰峰。他们现在已经在辰峰的山体中了。
到了豁然开朗的地方,吴夺一看,确实出现了一个大洞。
这个大洞高度在五米以上,形状不太规则,大直径大概有个十几米。不过入口就是刚才一米高、一米宽的小通道。
到了这个大洞,好像就到头了。
从山谷的洞口一路到这里,一直都像是天然的。这个结构还挺有意思。
到了大洞之中,化肥居然开始四处溜达,好像要“观察”一番。
吴夺和葛亮活动舒展了一下身体之后,也就此在大洞中查看了一番,确实没有什么延伸性的通道了。
不过,在洞壁上,他们还是发现了情况。
洞壁上有人为的刻痕!
一共六处。
都不太起眼,但吴夺和葛亮这么仔细查看,发现还是不难的。
刻痕的大小都差不多,也就是半个烟盒大小;刻痕的位置分散在洞壁的各个面,有高有低,但基本在一米到一米五的高度。
六处刻痕都不一样,看着不像是文字,像是某种符号。
而且在刻痕之中,还能看到一些粉状物,很自然,但不像是石粉灰尘,更像是木质粉末。
“葛兄,这些刻痕你认识么?”吴夺问道。
葛亮缓缓地点头,面色有些沉凝,“这应该是镇妖符文,里面的粉状物,则应该是一种特别调配的桃木粉,是以能长期附着在刻痕之中。”
“啊?”吴夺登时感到脊梁骨有些发麻,不由又四下看了看,“妖?”
“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比如,镇的是一种怪异的动物或者异象。”葛亮进一步解释。
他这么一说,吴夺松了口气,“这么说,有可能是双鼎地气影响所产生的变异动物?”
葛亮点点头,“有可能。”
“问题是这个山洞空空如也,镇的到底是啥呢?”
葛亮苦笑,“我只知道在这是镇妖符文,到底镇的什么,我跟你一样,也是什么都没看到啊!”
“而且,这个大洞也没封住啊,就算符文能彻底‘镇妖’,不怕脱逃;难道不怕外面有人······”吴夺说到这里,忽而一顿,“难不成洞口的黄荆树,是故意移植的?也算是一道有效的障碍,能阻止有人或者动物进来?”
“这个······倒是也有可能。”
“如果是这样,那么刻制镇妖符文,肯定是在黄荆树产生变异之后。只是不知这里的黄荆树,是什么历史时期开始出现变异的。”吴夺看了看葛亮:“那,这些镇妖符文刻制的具体年代,你能判断么?”
“不能。”葛亮应道,“这种镇妖符文,我要不是碰巧看过一本民国时期的资料,也不会认得。而且那本资料上说得也不甚详细,毕竟从古至今失传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应该在民国之前;因为清末民初这种符文的术法就失传了。”
“我摸一摸没问题吧?”吴夺又问。
“没事儿,别碰到刻痕内部的桃木粉就行。”
吴夺其实本来是想先问问化肥的,但是看化肥好像还在慢慢地“兜圈子”,接着突然想到,自己可以听一听啊!
得到葛亮的答复后,吴夺就将手指放到了刻痕上,同时只是轻轻压住刻痕表面。桃木粉是在刻痕深处,如此确实碰不到。
还真听到了一些内容······
这些刻痕,距今已经三百多年,具体推算出来,应该是1643年。
1643年,崇祯十六年,距离大明覆亡,只有一年。
同时,吴夺也听到了一句话: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不过,具体的施法者,吴夺没有听到;镇的什么妖,吴夺也没有听到。
关于这事儿,他还听到的内容是,所幸施法者闻风而动,及时镇住了妖物,并封禁了妖物老巢。
镇住妖物,封禁老巢······
吴夺听完之后,心说这结果好像还挺好,即便不是防患于未然,伤害的人怕也不多······
不过,老巢?
这什么也看不到的地方,是妖物老巢?
再就是,如果把所谓的妖物全都干掉了,还用封禁什么老巢呢?
“你又想到什么新东西了?”葛亮见吴夺似在沉思,开口问道。
“你说,既然在这里刻下镇妖符文加以封禁,这里会不会是所谓的妖物的巢穴呢?”吴夺回应道。
“巢穴?”葛亮想了想,“这个洞倒是像天然形成的。不过现在被收拾得太干净了,找不到一丝端倪。”
吴夺点点头。
这里是妖物老巢那是肯定的,因为他听到了;只不过他不能对葛亮说是听到的。
葛亮又问,“你看符文刻痕,能判断年份么?”
“像是明末······”吴夺此话一出,葛亮不由面露惊讶,“这么精确?”
要是一件古玩,说是什么明末之类的,算不得断代精确,但这是石壁刻痕,不要说明末了,就说是明代的,那也得是“神眼”。
吴夺自不是“神眼”,但是他有“神耳”。
只是这个“明末”,是他顺嘴了,根本解释不了怎么看出来的。
“噢,这又不是古玩,我就是突然有一种感觉,未见得准。我是看也就小几百年之内的事儿。”吴夺连忙解释道,“许是受了‘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这句话的影响,明末天下大乱嘛。”
此时,葛亮突然抬手竖起一根手指。吴夺一看,以为他听到了什么。
葛亮却开口道,“我突然想起来,那本民国的手抄资料里,介绍这种镇妖符文,确实提及明末有人用过。”
“噢?”
葛亮接着说:“明末,有一位隐居在太白山的无门无派的道士下山,因为他预知天下必将大乱,欲扶大厦之将倾······”
吴夺一听,既然无门无派,那就是野道,他想扶大厦之将倾,似乎有点儿那啥了。而事实证明,他也没扶住;起义频发,战乱连连,最终满清入关,铁蹄屠戮,夺了大明的江山。
吴夺只是心里想着,并没有出口打断。
“一开始,他是上书朝廷,同时游走于朝臣和名将之间,试图分析机要、指点迷津;可惜,没人搭理他。后来,他又带着几个弟子在全国各地游历,打算在游历中寻找机会。”
葛亮说到这里顿了顿,吴夺便插了一句,“终究也是无果。”
葛亮点头,“是啊。不过,在游历的过程中,倒是除掉了一些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