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足走了半个小时,众人眼前才豁然开朗。
不止是豁然开朗,大家目瞪口呆。
他们又来到了一处空间。
但是这处空间也太高了!
足有五十米!
最顶部,肯定是在地面以上的部分了。只不过现在应该在三指山山体的中心位置,顶部还在三指山内部。
面积不算很大,但也不算小,这处空间的地面大致是个扁圆形,最小直径也得有三十余米。
这个空间里,地面还有很多山形的岩石,大多高达十几米,而且很尖细,分布很密;中间能走的,只有一条一米多宽的“小道”。
同时,这个空间的“壁”,并不都是垂直的,其中有三分之二几乎垂直;还有三分之一,是个斜坡。
斜坡上,还开凿有简易的台阶。
这个斜坡直通顶部,而且从下往上看去,斜坡的坡顶和这个空间的顶部,之间好像还有一定的距离,仿佛形成了“阁楼”。
众人来到斜坡前稍驻,吴夺说道,“看来是应该上去,不过上去之后,貌似不太可能接触到地下暗河了啊。”
吴大志皱了皱眉,嗯了一声,却并未再多说。
葛亮接口,“钟离眛的墓葬工程,封禁‘邪气’的工程,还有这秘藏徐州鼎的工程,三者在三指山内部交错,却并未‘撞上’,这也有点儿意思。”
“巧合,或许也是天意。”吴大志抬头看了看,“我总感觉,上去之后,也未必是尽头。”
“吴老爷子,咱们还是先上去再说吧!”梅小梅笑着说道。
吴大志点点头,“既来之,则安之,大家确实也不能太躁。”
这个斜坡的坡度比较大,不过好在修凿了简易台阶,上去也不算困难。
等到了坡顶,众人这才看到,原来这坡顶,和这处空间的顶部,其实是相连的。
坡顶是个很大的平台,面积足有一个篮球场大小,同时,有十几根巨大的石柱,“支撑”在了中间。
这些石柱都是天然形成的,粗细不一,形态各异,穿行其间,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梅小梅啧啧,“这地方,取走徐州鼎之后,开发成旅游景点都不错呢!”
······
正如吴大志所说,这里,依然不是尽头。
就在这个平台的一侧,还有一个“出口”。
这个“出口”像是天然的洞口,没有经过人工修凿,形状很不规则。
好在比较大。两人并行进入都绰绰有余。
进入之后不久,通道的趋势,又变成了向下,而且很陡,就和刚才上来的斜坡一样陡。
吴夺心想,当年这帮奇人异士够细心也够有耐心,到了刚才的极高的空间之后,又上了斜坡,发现还有“出口”,就没有停步,进一步“延伸”了下去。
若无此通道,怕是就可能将徐州鼎在斜坡顶部的平台上设置机关秘藏了。
这条很陡的通道终于到了“底”,通道变平,变平之后前行不久,便来到了一处“裂缝”前。
这“裂缝”长约十米,最高处有两米左右。
众人穿过裂缝,看到眼前景象,便知道经过了上上下下、兜兜转转,终于走到尽头了。
因为这条裂缝,在一处“水池”的边上。
这处“水池”大致是马蹄形,位于一个封闭空间之中,空间顶部有不少下凸的岩石,但总体来说比较平。
水面距离空间顶部,有六七米;而水面和“裂缝”的高度差,则有三米多;“裂缝”差不多在水面和顶部中间。
“水池”的直径,得有二十多米。
它应该是地下暗河的一部分。
而在水池的正中,还有一个“岛”;确切地说,是“半岛”,因为有一条“长堤”是连接岸边的。
“岛”的形状大致是圆的,而“长堤”的形状如同一个喇叭刚从“岛”边延伸出来时挺细,渐渐变宽,“喇叭口”正与众人来时的“裂缝”相接。
这个“岛”的直径,差不多有十米,而且边缘比较整齐。
就在“岛”的中心位置,还有一块巨石凸起,看着应该是本来的自然面貌。
众人经过喇叭形长堤走到了“岛”上的巨石边。
环绕巨石一周后,岛上的情况也基本一览无余了。
只有一处特殊的地方。
这地方在巨石的背后的地面上;所谓背后,就是以巨石冲向喇叭形长堤为正面。
地面上,距离巨石不足一米处,有一个一尺见方的坑槽。
不过,坑槽里已经长满了青苔,几乎看不出本来的面目。这有点儿奇怪,虽然这里比较潮湿,但是这处坑槽周围却并没有青苔。
只能先着手清理。
清理完毕之后,众人发现,这个坑槽很浅,深度只有几厘米。
底面居然是镂空的!
就跟那个符文地漏一样。不过,镂空处肯定不是符文;镂空处很少,只有四角和中心各有一处,每处只有三道竖条空儿,如同窗棂。
这底面也是可以活动的,是一块压上的石板;从边缘处可以看出,并不是和四边融为一体。
吴大志先用手试了试,感觉应该可以取下。只是这“窗棂”空隙太小,也就半厘米左右,用手不太方便,而且四边的边缘处,也需要深入清理一下。
清理之后,再用结实的细绳穿过五处镂空之处,而后统一打成一个结,尝试着发力使其松动,最后终于提起来了。
下面出现了一个方洞,居然深不见“底”因为底部是水。料想下面和水池里的水是相通的。
怪不得坑槽里长满青苔。
在方洞四面的石壁上,大概比镂空石板矮两寸的位置,各有一个带弧形“帽儿”的凸起,如同一个大铆钉。
“铆钉”帽儿虽然顶部的弧形处理得很好,但边缘却并不是正圆,有点儿多边形的感觉,明显有棱感。
“铆钉”直径大概五厘米。而“铆钉”凸出石壁有三厘米左右。
“铆钉”的底部,和石壁之间是有间隙的,从青苔的生长情况就能看出来。
“这应该就是机关了,也不知道是按,还是拔?是四选一,还是选二、选三甚至全选?”吴夺开了口。
吴大志想了想,“先把石壁上的青苔清理一下。”
清理掉石壁上的青苔之后,大家发现了,原来每个“铆钉”周围都刻了字。
每个“铆钉”周围都刻了四个字,字有一寸大小,是环绕“铆钉”的上下左右刻的。
又得认字。
好在以往积累了不少经验了,这些字也都不算很难认,更关键的是,每四个字,其实都是一句话。
这四句话分别是:射不主皮;物极必反;兵无常势;取法于天。
这四句话,都有明确的出处。
“射不主皮”出自。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大概意思是说,比赛射箭的重点不是射穿“皮”,而是中不中,因为不同的人力气有大有小,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则。
“物极必反”出自。物极必反,困则思变。这句话的意思很明了,现在也是一个常用成语。
“兵无常势”出自。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