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夺正要继续往前走,摊主此时又接了顾客一句,“啥仨瓜俩枣啊?这是‘紫砂剔红’,我收来价儿就不低!”
吴夺一听,兴趣顿时起来了,紫砂剔红?这种东西可不多见啊。是紫砂壶的胎,外面堆漆剔红,工艺复杂,兼带紫砂器和漆器的双重艺术。
吴夺便就挺想看看。但是现在这东西在那顾客手里呢,总不能不讲规矩对摊主说我也看看。
“两位,啥好东西啊?我能不能开开眼?就只为了开眼,没别的意思,也不多嘴。”吴夺还是开口了,但是先说明白了,无意掺和两人的生意。
“每一个顾客都是上帝,我没意见。”摊主一摊手。
那位顾客一听,也不好绷着了,看了看吴夺,“得,不过丑话说前头,不带玩花样的。”
“放心,就是爱学习而已。”吴夺笑道。
结果,吴夺打开一看,这把紫砂剔红的壶一入眼就差点儿意思;再翻底,底是髹了黑漆的,有些老化斑驳了,但却不那么自然,像是做旧的。
壶底还有款儿:时大彬制。
时大彬是什么人?是明末的一代紫砂大师,被誉为“千载一时”。
时大彬是紫砂壶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紫砂宝玩,乃掷重金,自大彬始。
时大彬所制紫砂壶,宫廷都有过。
要是时大彬做的紫砂堆漆剔红壶,不要说三万了,三百万也买不着啊!
吴夺接着便毫不犹豫重新将壶装进锦盒,稳稳双手捧住让那个顾客自己拿,“多谢!受累!”
这玩意儿,妥妥的一件仿品,而且还算不上什么顶级高仿。
这时候,摊主又对吴夺开口了,“兄弟,你要是想要,你就拿上,甭理他!”
顾客一听,皱眉高声,“哎?这什么话?这不正在谈价么?”
“是正在谈价,三万五你要不要?你不要,我卖给这位兄弟。”摊主低头点了一支烟,“这都是规矩里头的,我现在问你,三万五要不要?你说要,还是先给你,没毛病吧?”
“我还真不要了!”顾客一跺脚,接着冲吴夺叫道,“兄弟,你要真想买我不拦着,但是三万五真的高了!”
摊主一听这话,正要开口,吴夺却抬抬手,“我还有事儿,两位老兄再见!”
说完,吴夺拔脚就走。宁霜一直也没上手摊上的东西,就这么简单看着,接着便跟上了吴夺。
吴夺已经完全明白了,原来这两人在演戏做套儿呢!弄了一只高仿的时大彬紫砂剔红壶,配合着就等着套人哩。
那个顾客东张西望,根本不是吴夺当时想的那样,等人来帮忙掌眼,是在观察谁能上套呢!这种仿品的程度,很难糊弄得了老手,许是见吴夺年轻,才顺势成为两人的“目标”。
嗐!今儿到了古玩市场里,好东西没见多少,套路倒是接二连三。
就像之前那个卖玉步摇的摊主说的,没办法,这行里的水太浑。
不过吴夺和宁霜也都知道就这么个情况,所以情绪也没受太多影响。
只是吴夺虽然没有抱着一定捡漏的心,但肯定也不想老遇上这种事儿。
这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做局在古玩行里是常有的事儿,只是地摊上很难有大局,都是小局。
像刚才一个“摊主”一个“顾客”,稍稍简单配合一下就行。
继续逛。
在一个东西挺杂的摊子上,吴夺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玩意儿。
这也不是吴夺主动发现的,他和宁霜到的时候,有一个老者正拿着看呢,还时不时和摊主掰扯两句。
乍一看,这是一个长铁块。
长度在十几厘米,宽度在三厘米左右,厚度有个两厘米。而且竖着看微微有点儿弧形。
整体上不太规则,像是什么器物上的残片。
要只是这么一个长铁块,哪怕看着很老,也是不会有人感兴趣的。
关键是上面有金字。
因为是“残片”,所以字不全,只有这么十一个字:“卿恕二死或犯常刑有司不”。
字是繁体楷书,介于魏碑和唐楷之间,更像唐楷。
铁质,金字,还有“恕二死”的内容,那这东西,很可能是丹书铁券的残片啊!
这上面不全的字,如果加上标点和补充成句,大致应该是:卿恕二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所谓丹书铁券,就是民间常说的“免死牌”。
一般是帝王赐给有功之臣或者股肱重臣的“特权”,说白了就是犯了死罪可免。
丹书铁券在历史上是一直存在的,很多史料都有记载。
最起码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就有了,当时叫“丹书铁契”。虽然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丹书铁契”都有免死功能,但毕竟是出现了。
质地是铁的,形状带弧,所以叫“铁券”;上面的字是丹砂(朱砂)所写,所以叫“丹书”。
有名的魏孝文帝,也发过不少丹书铁券。这时候,就是实打实的全都带有免死功能的“护身符”了。
到了隋代,丹书铁券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第一,颁发丹书铁券成为常制,开国和中兴的功臣,必发丹书铁券,就连宦官也不列外。
第二,丹书铁券不再是“丹书”,改为“金书”;铁券上的字,逐渐变成了“镶金”。
所以,隋代之后,丹书铁券已经变成了“金书铁券”。如此,后来才有了“免死金牌”的说法。
不过,丹书铁券这个称呼,已经成为固定用法了,称呼“金书铁券”为丹书铁券,字面上虽然不对,但也不是错。
而唐代延续了隋代的做法,同时,免死次数也在不断增加。
在唐代之前到唐初,免死次数一般是三次以下,比如这残片上的“恕二死”。而到了唐代后期,九次都有了,而且有的子孙也能跟着免死。
宋代依然有丹书铁券。比如《水浒传》虽然是小说,但里面所说柴家后人有丹书铁券,也是史实。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里得了皇权,出于种种考虑,确实下旨赐给了柴家丹书铁券。
明代的丹书铁券制度,那就更加完善了,朱元璋将其“法制化”,明确了颁授对象和不同铁券的等级。
明代的丹书铁券还有个显著特点是,有一种死罪是不能免的,那就是“谋逆”。
综合种种,这一个长铁块,如果真是丹书铁券的残片,那么肯定是隋代之后的。
再结合类似唐楷的字体和金字表达的内容,则更像是唐初。
目前,华夏现存的历史最早的丹书铁券文物,是“钱镠金书铁券”,是在唐乾宁四年、唐昭宗李晔赐给吴越王钱镠的。如今在国家博物馆。
“钱镠金书铁券”是唐末的;如果这个长铁块为真,那就比它早得多。
虽然只是铁券残片,但真真有点儿噱头,特别巧的是附带的金字恰恰有“恕二死”,所以这样的东西肯定是有人愿意的。
可问题也就在这里。
要是有人专门高仿铁券残片,肯定也会选这样的字,好卖啊。
而且,丹书铁券这种东西,要是整体高仿,难度实在太大。一般都会有半米多长,几百个金字,稍有差池就会露出马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