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白玉步摇的玉质白润,个别地方微微受淡褐色的沁;做工不错,多处镂空,折枝花卉疏密有度,枝叶和花瓣的美感表现得很生动。
“怎么样?”宁霜看完,问向吴夺。
“像是新玩意儿,不过你要是喜欢,玩玩也可以。”吴夺一本正经地说道。
宁霜会意。当着摊主的面儿,肯定不能说好;重点是后面的“可以”。
“哎?小伙子,什么叫像是新玩意儿?”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声如洪钟,“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
“那您说是什么时候的?”吴夺笑着反问。
“唐末!”
吴夺一听,好家伙,这摊主是个古玉行家啊!
东西能到唐,吴夺肯定看得没问题;但要是不“听”只“看”,他粗粗也只能断定不是唐早期。结果摊主给断代这么准确。
当然,吴夺不过是看了这么一会儿,说不定摊主研究不短时间了。
“我们也不跟您争年份了,您就先报个价听听吧!”宁霜开了口。
“一万八。”摊主倒是干脆。
这个价儿,实话实说真不贵,一件唐宋时期的白玉步摇,能有这个完整度,虽然只是个小“玉片子”,但要是上个拍,三万的价儿不难出。
摊主能报这个价儿,有可能收来不高;同时,估计他怕是也很难再落价了。
尽管如此,该讲价还是得讲。
宁霜先讲。
吴夺便拿在手里进一步“听”了会儿。
不过这摊主还真是不落价了,最多只肯送一个竹雕工艺品小盒子。
“确实是高了,要是有一对,一万八加一万八还差不多。”吴夺攥着玉步摇开了口。
“小伙子,哪有那么多成对的东西啊?”摊主摆摆手。
吴夺笑呵呵应道,“这玉步摇,当年还真有可能是成对造的。”
“噢?你倒说来听听!”摊主自顾掏出一支烟点上,眯着眼睛看吴夺。
“您手里不会有另一只吧?”这才是吴夺关注的重点。
吴夺是“听”出来原先有一对的。
不过,唐末的东西,流传过程中“劳燕分飞”甚至另一只已经毁了,那也正常。
可万一要真是一对流传至今,又恰恰都在摊主手里······
“这话说的!”摊主皱眉。
正在这时候,一个中年妇女匆匆跑到了摊子前,“老李,那一对玉步摇,我找到一个好买主······”
说到这里停了,因为她发现吴夺手里攥着的,似乎就是一只白玉步摇,虽然只露出了一部分。
“咳咳咳咳!”摊主很尴尬。他顺手灭了烟,“这烟好像受潮了,真呛!”
吴夺和宁霜一看,好嘛,原来摊主手里真有一对!
他这是想一鱼两吃啊!
“一鱼两吃”这种伎俩,是把成对的东西或者一件东西的两个部件先卖一只,而后当着买家的面儿再拿出另一只,还卖给这个买家。
就比如眼下的一对玉步摇。但是,当摊主拿出这另一只的价格,肯定就不只是一万八了。
怪不得他要价偏低。
摊主此时有点儿紧张。因为他被吴夺和宁霜知道了想算计“一鱼两吃”,而且眼下这一只的价钱已经谈好,如果他俩“反攻倒算”,一万八买下一只,故意放弃另一只,那么“好买主”那边就泡汤了。
之所以说是“好买主”,肯定是出的价钱很给力啊,那就不用费力“一鱼两吃”了。
而且,摊主看吴夺仿佛是个行家,居然没看另一只玉步摇,就问是不是有一对?
摊主在紧张之余,脑子也在急转,想着对策,比如改口说“一万八是美金”之类的。
中年妇女应该是摊主的老婆,此时虽然不知道已经谈好价钱了,但是看摊主的神情,她也有点儿忐忑了,没有作声。
气氛有些微妙。
此时,宁霜温婉一笑,“老板,这玉步摇我不要了,但我看看另一只可以吧?”
摊主一听“不要了”,直接松了口气。这话一说,那这笔买卖就算结束了,再说要,一万八的价儿那就可以改口了。
吴夺看了看宁霜,没说话。这东西他兴趣不大,主要看宁霜的。
摊主冲着宁霜竖起了大拇指,“一看就是大家闺秀啊!”
接着,摊主便拿出了另一只玉步摇,拿出的同时也看了看中年妇女,“以后别那么急躁,东西还都在呢!”
中年妇女尴尬地笑笑,“行了,回头再说。”
另一只玉步摇也是白玉的,大小、形制、纹饰和眼下这一只几乎一模一样。
吴夺跟着宁霜一起看了看,年份确实也一致。
宁霜看完后,将一对白玉步摇一起还给摊主,“收好吧。”
摊主拿稳之后,忽而看向中年妇女,“你说找了好买家,什么价儿?”
中年妇女微微一怔,“这······”
“说就行,反正都要卖了。”
“十二万!”
一般来说,成对的东西价格是要翻倍的。比如一只白玉步摇就算一万八,那么一对可就不是三万六了,得照着七万二左右来算。而且这单只白玉步摇的行情,也不是一万八,两万到三万的行情差不多。
如此算来,十二万应该是最高点了。
摊主听了,接着看向宁霜,“姑娘你也别怪我,这行里的水太浑,我这上有老下有小的,也没办法。这么着,这一对,你如果真想要,我优先给你!”
宁霜摆摆手,“能出十二万买这一对白玉步摇的,肯定比我更喜欢。”
说完,宁霜便迈开了步子。
“你忙你的吧!”吴夺说了一声,便和宁霜一起走了。
走得稍远,宁霜拍了拍吴夺的肩膀,“小伙儿可以啊!你怎么看出是有一对的?玉步摇又不常见成对的东西。”
“我就这么一猜,结果蒙对了!”吴夺哈哈大笑。
······
两人接着又逛了半个来点儿,也没碰上啥合意的东西。
如今这古玩市场里,好东西不是没有,但是好东西往往都有特定的渠道出手,就像金老板卖青铜器那样。地摊上想捡漏是越来越难了。
不过,也不是碰不上,这也得看运气。而且地摊上捡漏的几率,肯定比店铺里大得多。
两人走到一个相对较偏的摊子前,正看到摊主和一个顾客好像在呛呛。
顾客是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收拾得挺清爽;摊主年纪也不大,估摸着顶多四十,看着也挺干净利索的。
顾客拿着个锦盒,这会儿盖儿是扣着的,嘴里嘟囔着,“这都装盒了,你又说三万不行。”
摊主连连摇头,“哎?装盒的时候我说的是:不磨叽了,三万五拿走!你说了装盒吧,我才给你装了!装了之后,你拿过去又说三万,这哪能行?”
顾客接口,“我是说三万装盒吧。得了,你也不差那五千块钱,收来估计仨瓜俩枣的,就给我吧!”
吴夺也看不到锦盒里是啥东西,不过看这个顾客一边和摊主呛呛一边东张西望的样子,根据吴夺的经验,像是在等人。
要等的人,可能是一起来的,也可能是临时叫来的,八成就是让他来看看东西掌掌眼的。要是东西能十拿九稳,那么或许添钱也能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