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六月荷花杯,吴夺立即又拿起了一只。
这是正月水仙杯。
但是,细看这只杯子,吴夺就觉得好像不太对······
乍一看是没啥问题的,而且胎釉、彩料、画工也不算弱,但比起康熙官窑真品,好像哪个地方都差着一口气。
形制上是一套,但是艺术水准上,有差距啊!哪个地方都差着一口气,肯定是经不起细看的。
这还没听呢,看就看出问题了。
吴夺也没有立即听这一只正月水仙杯,接着又把其他的杯子都看了。
看完之后,他发现手头所有的杯子,水准都赶不上六月荷花杯!
吴夺不由看了一眼何双友。
恰巧此时何双友也看了一眼吴夺。
何双友已经把他手头的六只杯子都给看完了,他看吴夺的时候,附带轻微的摇头,眼神之中,也透出了否定之意。
吴夺拿起六月荷花杯,直接放到了何双友面前;而后,又开始看他看过的六只杯子。
何双友拿起六月荷花杯一上眼,眼神就倏然有变,随后就投入看了起来。
而吴夺看何双友看过的这六只杯子,还是没有一只能赶得上六月荷花杯的!
吴夺心下暗道:奶奶的!难不成就一只六月荷花杯是真的?结果还被我碰巧先听了?
不啰嗦,继续听吧!
听了一只,果然不是康熙朝的东西!
再听,还不是!
吴夺索性把除了六月荷花杯之外的十一只杯子全听了一遍,居然全都不是康熙朝的东西!
也就是说,这一套五彩十二花神杯,只有六月荷花杯才是康熙官窑的真品!
吴夺听完了十一只杯子,何双友还在看那只六月荷花杯呢!
这十一只杯子,都是清末的东西。
清末仿的康熙。
而且,十一只杯子成品时间一致;看来,就是围绕着这只六月荷花杯来的,就是为了凑一套;就着一只真的,仿了十一只假的。
五彩这个瓷器品种,在康熙之后基本趋于落幕状态;但是,在清末民初,却又回潮了一段时间。
为什么呢?为的就是迎合市场。康熙五彩,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而且清末之际,很多购买华夏古玩的外国人特别喜欢;外国人喜欢这种“热烈”,所以追求康熙五彩的买家很多。
但是哪有那么多康熙朝的真品?
那就仿。
所以,清末民初五彩的回潮,本质上是出现了大量的高仿康熙五彩瓷器。
吴夺此时不由又看了看送东西来的男子。
原来,他可能没有说谎。
从清末到现在,这套十二花神杯,还真有可能在他们家出现了传承。
只是,他们家从祖上到他,眼力都不行。
他们的眼力是彻底看不明白康熙五彩的。因为这是一真十一假,绝大部分都是假的,这都看不出,那么就不是因为掺杂真品的迷惑性了。
这时候,何双友终于放下了六月荷花杯。
两人交换了一下眼神,彼此都明白了。
“这一套杯子,不单出是么?”何双友笑着问向男子。
“单出?”男子不由愣了一下,“您是大雅斋的鉴定师么?”
“对,我姓何,这位姓吴,我们都是大雅斋的鉴定师。”何双友笑了笑,“未请教贵姓?”
“我姓张,弓长张。”男子顿了顿,“何老师,你说的单出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就问问你是只能一套出,还是可以单出。”
男子的反应貌似也不慢,“你的意思是,这里头不全看真?”
“我可没这么说。”
“不单出。”
何双友点点头,“那张先生,打算什么价儿出?”
男子不啰嗦,竖起食指,“一千万!”
何双友也不啰嗦,“收不了!”
“那您也报个价?”
何双友想了想,“一百零二万零两千。”
“怎么还有零有整的?”男子皱眉。
这个价儿他肯定接受不了,但也顺口问了一句。
“因为我每一只都是按最高收货价报的。”
张姓男子露出了很不爽的表情,这个表情还带着笑,带笑的不爽,看着那叫一个别扭。
“何老师,我倒想听听,每一只都是什么价儿?”
何双友却摆摆手,“这个价儿如果你能接受,我可以给你细说;如果你出不了,我们也不负责鉴定啊,你说是吧?”
男子没有立即说话,却看了一会儿摆在桌上的十二只杯子。最后,他拿起了六月荷花杯,“这一只,值多少?”
他在一旁,也不是不观察。
“你不是不单出么?”何双友却道。
男子皱眉,复又看向吴夺,“吴老师,你能指点一下么?”
这哥们儿挺贼,两个鉴定师,他对何双友态度一般,对吴夺突然用了个“指点”。
可惜吴夺不吃这套,“我来得晚,定价主要是何老师,我也就辅助鉴定一下。”
男子一只一只收起杯子,合上盒子的盖子之后才开口道,“在你们看来,只有六月荷花杯是真品,值一百万对吧?剩下十一只,一只两千,正好两万零两千。”
吴夺微微一笑,没说话。
何双友却叹了口气,“你还是多找几个真懂行的好好看看吧。”
“谢谢。”男子就此告辞离去。
吴夺和何双友也就此一起到了吸烟室,抽支烟的同时聊聊这事儿。
“何老师,我看你好像个人也挺感兴趣。”
“对。可惜有一只是真的。”
吴夺乐了,“还有嫌真的。”
“因为我最近手头儿有点儿紧,一只真的都拿不下。如果都是晚清的仿品,仿得还算像个模样,我还真想弄一套来喝茶。”
“就算一整套都是晚清仿品,瞅他那劲儿,怕也不会便宜出啊!”
“这倒是。”何双友眯着眼睛掸了掸烟灰,“小吴,你最近手头儿不紧吧?”
“还行。”
“你别误会,我不是想跟你借钱。”何双友笑了笑,“我就是反口一问。”
“何老师,我没误会,你说手头紧,不是真缺钱,而是没有太多闲钱买好玩意儿了。”
“哈哈哈哈,还挺懂我。”何双友灭了烟,“不瞒你,最近有件东西还真把我馋得够呛。”
“噢?那你还不说来听听?”
“走,回值班室说吧,别再来送东西的。我说的东西,没啥,可以敞开了说。”
吴夺跟着何双友回了值班室,何双友拿出手机,调出一组图片,“喏,看吧。”
吴夺接过来一看,居然是一方印章。
不过这印章比较特殊。
首先它是瓷的。
再者它的钮是一尊弥勒。
德化白瓷佛钮印章。
德化窑是一个地方窑口,就是以地名命名,位于福建德化。德化窑自然是民窑,宋代就有,但是名气一直不算大。
直到明代,出现了白瓷,出现了白瓷佛像。
宋元时期,德化窑主要是青白瓷,以器物为主,装饰则主要是刻花和蓖划,所以和诸多名窑相比,也没什么特别的。
明代开始,出现了白胎加白釉。而且白的别具一格,猪油白,象牙白,乃至被海外称为“中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