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这个时候的独孤求败,年少轻狂,艺业未成。因此他用一柄锋利的宝剑,与群雄争锋。其实,这时候未成熟的,又何止独孤求败的剑法?他的心态和剑道,都还很稚嫩。二十岁前的年轻人,都是这样的。年少、冲动,以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纵横天下了,却不知道此时的自己,仍然单薄得很,仅仅只能与“河朔群雄”一争短长而已。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三十岁前,正当闯荡江湖、建功立业的时候。青春热血,难免犯下错误。此时的独孤求败,便是这样的。武功比起少年时候,自然精进了许多,但是人生观却变得模糊了起来。这是这个年纪的人经常犯的错误。误伤义士的来龙去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人年轻的时候都会犯错,而且会是不堪回首的错误。当我们年老体弱的时候,再回首,依旧羞愧难当。唯有“弃之深谷”,以期引以为戒。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三十岁后,圆滑老辣,于人于事,渐渐看透。所谓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结合到武学之道,也是这个意思。此时的独孤求败,横行天下,无人可比。春风得意之际,想必也开始回首前尘、总结半生。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了,所谓的高手,不过就是这么回事,天下无敌却又如何?因此,他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的,变得注重起个人的修为来了。重剑却无锋,便是这个时期独孤求败心境的最佳解读,也是对人生不惑之年的最佳解读,那就是举重若轻、沉稳老成。
这个时期,草木落叶,皆可为剑,相对重剑时期内力更为强劲。“师从”于独孤求败好友“神雕”的杨过,在练习木剑时,用力一挥,威力竟然可与大浪相抗,这种与自然匹敌的力量不可谓不强。有人说杨过与金轮法王对决时后悔没带玄铁剑,故依然处在重剑时期,这种看法过于片面。因为在任何时候,使用重剑都能发挥比自身更大的威力,木剑时期也不例外,只是内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不再依赖重剑,一旦没有了重剑,身边的各种物体皆可为剑,相对重剑更加灵活。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四十岁后,渐近知天达命的年纪,也正是渐近“无剑”的时刻。此时,独孤求败依然无敌于天下,可说已经感受到了独居顶峰的那份寂寞。当人已经完成了一生的夙愿、达成了一生追求的目标之后,其实,人生也已经基本到了尽头。这个时候、这把年纪,人还有什么追求的呢?还有什么欲念呢?没了,也不应该有了。如果都到了此时,还存欲求,必为贪欲妄求。
当然了,所谓的无剑,不一定就指的是无形剑气。知天达命,便是收放自如、随遇而安的人生观。同理,无剑也是随心所欲、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境界,不需要剑,不代表就一定没有剑。只是没有用剑的理由而已。无形剑气也罢、以掌代剑也罢,都是一样的意义,并无长短高下之分,只有手段方法各异。
与独孤求败最后的“无剑无式”一样的,“不射之射”的纪昌死后,整个邯郸城内的武士们都耻于张弓舞剑,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纪昌箭术之强。
达到了这样物我两忘的境地,射是不射,不射是射,才是真正的精髓吧。
其实,看看老连长的得分慢放就好了。
老连长竟然一枪未发,这一发一分未得!
要知道,老连长这位“老师傅”,可是“跟跑战术”的最忠实执行者。从第七发开始,就几乎枪枪命中、发发满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这两枪不发是最理想的“满分”的话,那么只要发出一枪,就是“死亡线”,会直接判负,清零离场。
看来,光看老连长这成绩还不足以确定最后的“是”与“非”,要等下一个老班长的成绩出来,看看这位“对手养由基”是不是开了枪,就可以得出最后的答案了。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老班长竟然打了两枪!
天啊!这是怎么回事儿?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不过,慢慢的,有人转过弯来了。
为什么?
很简单,从老班长击中他们的“眉心”得到三十分满分就能看得出来!
如果他们不是“匪徒”,是“人质”或者“丨警丨察”,那么别说两枪均击中“眉心”了,只要碰上一点边儿,都会直接清零判负。
别忘了,这可是红线,一点儿也挑战不得的!
而老连长刚才选择了零击发,并没有触及击打“人质”或者“丨警丨察”的红线,只是得了零分而已。
这可不正是电脑的一贯思维么?
也是一点儿没错啊!
只不过,老连长这次根本上的“误判”导致这整整一发都没有成绩,一下子就被老班长拉开了三十分的差距。
这“射”与“不射”之间的差距,还真是看似咫尺,远在天涯啊!
诚然如唐卡的超强大脑,也搞不清楚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当然了,不光他这么想,现场观战的队员们,还有简青纯他们几位大佬也是这么想的。
电脑系统给出了答案。
画面一帧帧放大,这个将双肘抱在胸前的人,手里还是拿着枪的。只不过,他双手握枪,指向了身后。
这人用的枪,是那种非常古老的左轮,不论是枪把、板机环的颜色和人手的颜色非常相近。所以,要不是放到足够大的话,根本看不出来。
而另一个背着手的人,手里也是拿着枪的。同样是是因为放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显现出了端倪,这人背着手的两侧,也就是这人的双腿两边,露出了黑洞洞的枪管。
只不过,因为这人身着黑色裤子,与枪管的颜色非常相近。所以,不放到足够大,也看不出来。
“哇!”现场惊呼一片。
可是,凭什么断定这二人一定是“匪徒”而不是“丨警丨察”呢?
电脑系统再次揭露了真相。
原来,就在靶子的最底部,一纵一横躺了两个人。只不过,这二人很模糊,身着白衣服,和靶子底色的颜色非常相近,不细看根本看不出来。但是,放大到十余倍之后,能够看出来,这二人确实是“人质”,嘴里都堵上了白色的布。
天!原来,这不是“射与不射”的境界考验,而是“细与不细”的入微评定。
可是,要细到这个程度,也太变态了吧!除非从这个靶一出来,就一直紧盯着,非常细致地观察,才有可能判断出这两个“匪徒”的真实身份。但是,别忘了,这可是十个靶一个挨一个地出来,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与判断。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道题应该是无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