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杨汉烈的一声打,手里的毛瑟M712平摆在面前,手指一扣,二十颗子丨弹丨呈扇形打了出去。二十几挺德制MP28*同时响起,阵地顿时下了一场弹雨。日军暂时被压制住。紧接着,日军又进行了几次冲锋,均被弹雨压住。在MP28*子丨弹丨告罄时,军部军需人员警卫人员和参谋人员组成的援军终于赶了来。杨汉烈从他们手里抢过一把汉阳造步枪,一声虎吼冲出战壕,冲向日军,残酷的肉搏开始了。
日军见对方来了增援,自己已经损伤大半,能战者不过百人,再呆下去,没有好果子吃,于是扔下伤亡的同伴,飞速撤走。
杨汉烈这才确定,这次小命保住了!
两人在火车对这次影珠山之战进行了复盘,讨论得失,肯定成功,检讨失误。莫敌暗暗点头,杨汉烈,有智有勇,假以时日,必是一员将。
谈论着感兴趣的话题,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萍乡车站。
第十四章 进阶(十五)
计划不如变化,莫敌在醴陵并没有住到五天,而是第三天离开了这座将军之城。醴陵城市不大,将军不少,屈指一数,便是数十有多。程潜、何健、刘建绪、刘建藩、刘詠尧、李明灏、钟光仁、王芃生、陶广、陶柳……黄埔出身的将军更是一抓一大把,陈明仁、邓仪、傅正模、贺光谦……甚至还有桂系的高级参将刘斐。在将军之城以一个非将军的身份游览,莫敌一肚子的不服气,再一想想此次返桂,便能挂将星,便又挺胸突肚,显得踌躇满志起来。
一打听程颂云的老家,竟然在距离七十里之遥的官庄,何健的也不近,茶山岭,四十里。刘建绪的在清安铺,也有五十里。听到莫敌想出这些地方走访,把杨汉烈笑到打跌,告诉莫敌,国军这么醴陵老鬼全是一班子土货,没有一个城里长大的,全是山里娃。唯一一个城里长大的名人,还是赤党那边的,叫李立三。想去看古迹,推荐一个地方:渌江书院。朱熹曾在那里讲学,与张栻在这里完成民国化史极富盛名的“朱张会讲”。 浙东学派婺学的创始人吕东莱更是把他短促人生最精华的部分奉献给了渌江书院,而王阳明则在渌江书院将“鹅湖之会”的两百年争论进行了升华。
如果说前面这一些还只是渌江书院的匆匆过客,那下面这一位则真正成了渌江书院的主人,那是曾担任书院山长的左宗棠,左宗棠以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趣向,给古老的渌江书院带来了不只一缕新风,算不教育家的左宗棠却抓住了教育的实质和根本。
首先是整肃院规和督勉教风学风。左山长要求学生每人每天都必须作学习笔记,晚,他将书院“头门下钥”后,亲自逐一检览和查阅学生的笔记内容。接下来,他又以“朱子小学八则”作为院规,即以“洒扫、应对、进退三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为考察学生的准则。从修身齐家入手,进而达到养制外、治国平天下的育人目的。
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到渌江书院做的第二件大事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删削了子史经义空疏荒寂的说教,而增另了舆地、兵法和农经等课程。有时他还带领学生足出书斋登西山,陟层峦览山川,指点攻守设伏,演练战阵后输。古朴陈陋的渌江学风一下子被左宗棠点化得清风朗朗,生气勃勃。
千年书院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教学水平高、培养人才多,一举成为湘东子弟求知究学的首选之所。
听到这一些名字,莫敌已经心痒难禁,第二天,也不要杨汉烈陪同,与周世铭叫了一辆人力车便去了书屋。在渌江边,一条小船将两人送到渌江南岸,只问了一个人,两人便顺利来到了西山渌江书院前。见面不如闻名,书院颇有破败之色,一打听才知道,民国十五年,一场山洪冲塌西边斋舍,之前的学堂迁到了状元洲,这里便开始破败。逾年之后,为了增加人气,在原址设立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只是人气已大不如前。
渌江书院设讲堂、内厅、斋堂和考棚。院前有一棵千年古樟,古樟下刻有明代王守仁诗:“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书院左侧,考棚一字排开。右侧下方有洗心泉,清澈见底,水味甘甜,可消暑气。穿过宋名臣祠、靖兴寺,可通渌江。
在宁太一墓前,莫敌滞留良好,不是对宁太一有太多敬爱,而是墓周围以数十块长方形花岗石板砌成一椭圆状碑林引起了他的兴趣。墓碑正面阴刻:“宁太一先生之墓”;左侧刻“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吉日”;右侧刻:“程潜敬题”。周围石碑均为名流题辞,书法雕刻也算佳。墓旁有“太一亭”,壁嵌青石二方:左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褒扬令,右刻监察院院长于佑任书宁太一烈士纪念碑及墓志铭。于右任为当世书法大家,所写草书是怀素小草的继承和强化,他解决了小草的碑化问题,深得莫敌敬仰,每次遇见于氏作品,莫敌便迈不开步子。
回到二十军军部,杨汉烈哭丧着脸对莫敌说,日军因为两次打不过浏阳河,决定另辟蹊径,从浙江进攻江西,然后沿株萍铁路进攻湖南,南北夹攻,拿下长沙,然后合兵一处,南打韶关,桂林,西进芷江入黔。据可靠消息,杭州日第十三军已经出动,沿富春江而,扫荡前进,目标金华龙游。南昌的日军33师团也不会甘于寂寞,肯定会与东边的日军十三军进行配合,一场沿浙赣线的大会战不可避免。莫敌大笑,这不正好合你的意了,不是说在影珠山打得还不够过瘾吗?杨汉烈一脸苦逼,告诉莫敌,正因为在影珠山打得太狠,把他家老爷子杨森给吓着了。在杨森看来,杨汉烈这种打法,太狠太猛,用的是你死我活的绝招,这种招数可一不可二,再来一次,死的也许是他家这个二楞子。于是趁着央决定经营贵州,把贵州建成抗战主要兵源基地的决议,把杨汉烈一纸调令,调到贵州榕江任保安县司令,兼黔东南新兵训练处处长。
眼看一场大战又在眼前,自己竟然要失之交臂,杨汉烈差点没让自己成了逃兵,可惜20军军长堂兄杨汉域和133师师长杨才每天派人盯得死死的,连茅厕都有人跟着,想走人,谈何容易。
“莫老大,这样好不好,我陪你去桂林,途想办法走人,去景德镇,找徐元勋,哪怕是当个小兵,也胜于去贵州当个保安团长。”腆着脸,杨汉烈跟莫敌商量。
“只怕继超将军(杨汉域字)不会让你跟我走。”莫敌一句话,把杨汉烈唯一的一点希望消灭。
“算继超让你走,我也不敢放你走。”身后传来浓浓的广安口音。
杨汉烈连头也不回,对莫敌说:“这个也是我大哥,133师师长,有20军猛张飞之称的杨干才杨大将军。我好可怜啊,怎么总有人管我!臣栋哥(杨干才字),你快点升军长,没有133师长来管我了!”
“我当军长,让景懋猷(景嘉谟字)任133师师长,照样管着你。”杨干才大笑道。
这时,跟在杨干才后面的399团团长景嘉谟早已与莫敌热情相握。潜水大战结下的生死友情,虽然一别数年,一见面便如同兄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