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饭,莫敌走出李府。府外的田野,视野开阔,天的星星很亮,映着身后的马头山。入冬了,没有虫鸣没有蛙唱,更显宁静,北风吹来,让人不觉生出寒意。在这个地方,竟然能够孕育出李长官这样一代豪杰,也算是人杰地灵。这些年,随着李白黄的励精图治,广西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自己这一趟从安徽到江西,从湖南到广西,安徽江西战乱深重,从潜山到到望江,渡过长江,进入江西。经过大战后的江西北部长江一线,人烟罕见,没有国军队也没有日本军队,只有野狗乱窜。直到万年县才看到人烟,可看到的人烟也是惨带残,难民灾民流民将一个美丽的市镇生生的弄成人间地狱。
绕过鄱阳湖,也绕过了日军与国军的锋面,在鹰潭坐了浙赣铁路的火车经株萍铁路到达株州,这一带在红军离开后,全面整顿全面发展,这两年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进入到湘南后,扑入眼帘的是一种大后方的感觉,在衡阳换进入桂林的湘桂线列车,莫敌心里,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9月,湘桂线开通衡阳到桂林线,一条铁路把过去孤悬在外的广西与原大地紧密的连在一起,过去要走半个月,现在竟然只需要一天一夜,能从衡阳抵达桂林。讲究的在火车寻一卧铺,睡一觉,不讲究的,硬座也很不错,只是偶尔从车头飞过来一些煤灰,从窗飘入,扑在脸,让人睁不开眼。
过了全县进入广西,百里村小站,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到家的感觉,也许是列车有意安排,到达百里村正好是太阳升起的时候,穿出丘陵,面前由然开阔,一厢厢一块块的水田,纤陌纵横,把大地隔出精致的小块,田地,开着紫色的小花,一朵朵,一片片,原来广西的冬天,也如此花枝招展。
经过兴安,灵川,火车在嘶鸣,在奔驰,越靠近桂林,莫敌的心跳得越快,当火车停在桂林站时,莫敌才发现,面前出现的桂林站,与之前看到的明光火车站相差不多,只是感觉完全不同,摸了摸车站正门冰冷的园型大柱,莫敌仿佛感觉到一点温暖,这份温暖并不是来自大柱,而是自己的心底。
一阵寒风吹来,莫敌紧了紧大衣领子,在北方呆了一年多,已经适应了北方的寒冷,广西的寒风少了很多凛冽,多了不少温情。村外的大榕树,在寒风的吹刮下,发出吱吱呀呀的叫声,在寂静的夜空里传出去很远。
“老大,回去休息吧!”赵国龙从远处走了过来。
“国龙,想家了吗?”莫敌问。
赵国龙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才想起在黑夜莫敌看不到,连忙说:“有点!”
“明天到了桂林,我要在桂林警备司令部呆一段时间,主要是把这段时间的作战情况进行汇报,估计要到元月下旬才能搞完,这段时间,你和弟兄们都回去看看。”
“好啊!”赵国龙说:“六月底,我接到家里的信,给我讲了一房老婆,让我有空回去相看。”赵国龙说:“这一年我们在外面打仗,得了政府不少奖励,我们家,在一个叫梅子洲的地方,一条小河从我们家门口经过,可以撑小船到平乐。我们家一直以撑船为生,没有土地,这一年,政府给了我父亲十亩良田,还给了一块宅地,我们家搬到岸,起了房子,也有了媒婆门。”
媒婆,是最势利的行业,谁家有钱有地,好奔谁家去。莫敌笑着说:“只怕这么一来,你们那个地方参军的人更踊跃了,真正可以发家置产。”
赵国龙也笑了,想当初,作为一个无聊的小混混,跟着徐平徐乐在平乐街头打混,哪里能够想到还会有衣锦还乡的一天。手里拿着一个日军的电筒,照着面前的路,在黑夜,仿佛一道利剑,直指长天。
第八章 游击 (五)
清晨,莫敌推开房门,一个颀长的身影早已等在门前,一身的长衫,儒生打扮。看到莫敌,双手一拱,说道:“莫将军早!我是此处学馆的教师,看到将军的签名,对将军的书法十分欣赏,想请将军给我的学生们一堂书法课,还望不要推辞。”
“我?书法课!”莫敌大嘴张开,合不拢来。
“正是,正是,将军之书法,笔走龙蛇,大起大合,有大家风范。”教师道:“我们这里是小地方,想找到一个书法造诣如此之深的教师十分困难,还请将军看在莘莘学子求学艰辛的面,教授一二。”
莫敌点点头,说:“蒙教师看得起,莫敌不敢推辞,切不可认为这是小地方,我家在金竹坳的那边,这里更小。我的字三分靠父亲传授,七分全凭这些年四处临摹,从军十数年,临碑十数年,只要有心,能写出好字。”
“此言很是,很是!”教师点头道。
来到学馆,三十来个学生站在堂迎接,看到莫敌到来,齐齐鞠躬。
走进教室,学生再度鞠躬后才坐在自己的座位,莫敌看到他们的书桌,都摆着笔墨砚纸,纸很少,每人只有一两张,还是很下等的草纸,知道是供应不足。笑着问:“你们是想学写大字还是小字?”
大多数学生都说写小字,只有两三个说写大字,问写小字的原因,都说是没有纸,小字可以多写几个,写大字的说学会了写大字,可以春节写对联。
莫敌说:“今天,我教你们写大字,但是不用纸,好不好?”
学生们立即高兴起来,连旁边的教师也笑了,看来这位也是练沙盘字出身的。在沙盘里用木棍写字,是寒门学子常用的招数,一个一尺见方的小盒子,放了细细的河沙,写完字后,用棍子一耙,立即回复平面,重新再写,只是这样写出来的字得其形而不得其锋,局限很大。
莫敌说:“我们要自己准备写字的工具,好不好?”
学生们好的点点头。
莫敌带着学生们来到南墙根,这里堆放着不少地砖,一尺五见方,甚是整齐。这种地砖由黄土压成模,烈火烧,大户人家用来铺地,显得干净整洁。莫敌让学生们一人搬一块,用干草擦干净,放在各自的书桌,然后每人再找到一节竹筒,装一筒水备用。
教师看到莫敌这不是弄沙盘,也好的跟着做。
接下来,莫敌找到一截大毛竹,先锯成一尺来长一节,再破成食指大一条,把一头用小刀切成细细的一丛,俨然是一支粗糙的大笔。莫敌把这只大笔,在竹筒的水里一蘸,在地砖写下了一个大字:“学”。
学生们很快也弄好了自己的笔,有些跑到厨房借刀,有些跑回家里制作,一个学生回来得最迟,他竟然把村里的篾匠给拉了来,让他做一两百枝,算钱算米随便。
平时静悄悄的学馆里热闹得如同圩场一般,后院的老太君也惊动了,让人出来看是什么回事,不一会,打听消息的小姑娘跑回去告诉她,昨天在这里住的那个将军,今天在教学生们写字,不用字和纸,用水和竹子,偏生这样写出来的字,又好看,又大方,地砖吸水很好,一写完干了,可以继续写,写到地砖不能再吸水了,放在太阳下晒一晒,晒干了又能再用。
“呵呵,这人还真有办法,我们这里偏僻,笔墨纸都不方便,练字总是练不到家,这么一来,这批学生的书法水平一定大大提高。”小姑娘说。
“这是好事。”老太君也笑了:“扶我出去谢谢他。”
“太婆想见他,我请他进来行了,哪里还用劳动你出去。”小姑娘说。
“不同的,他是教师,不能劳累教师来见我。”老太君刘氏说:“天地君亲师,教师可是榜有名的。”
说罢,在小姑娘的帮助下,老太君从后院走了出来,直往前院的教室。
在教室门口,莫敌正在用竹子做的笔,教学生们如何运力,如何走笔,如何承转,如何起收,一个“永”字很快在地砖出现,金勾银划,很见功力,引起学生们一阵阵惊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