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以为,潞安府不是还有支人马未动吗……”
所谓潞安府还有支人马,指的是屏蕃于此地的沈王纠集的一大批山西境内明军溃兵,战乱之时他以朱氏子弟主持局面诚然没有问题,但杨嗣昌兼着总督山西军务的差事,调动潞安府的人马名正言顺。
杨嗣昌眼前亦是一亮,他还真没想到这一点,不禁满意的看了贺人龙一眼,暗暗下了评语,此人肚子里还是有些干货的,也不妄自己提拔他一场。于是挥挥手,将贺人龙打发走以后,立即挥毫泼墨,拟好了一纸调令,命人急送潞安府。
同时,又写就一封参劾奏疏,令人八百里加急,急送京师。
奏疏的内容自然是参劾李信,弃城而逃,畏敌怯战。这封奏疏于当日掌灯时分到了大明天子朱由检的案头。
内阁在将杨嗣昌的奏疏呈送给朱由检的同时,也拟定了处理意见,鉴于李信罔顾圣恩,弃城逃跑,畏敌怯战,当革职拿问,交有司审问,而后定惩罚。
朱由检当场就拍了桌子,斥责有人别有用心。
朝臣们见惯了朱由检发脾气,倒是不甚畏惧,反正事不关己,大不了冷眼旁观。但还是有人在据理力争,这其中以薛国观和李侍问最为卖力,几个都察院的都御史也跟着从旁搭腔。
“李信总兵山西军务,玩忽职守,就算不革职拿问,是不是也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否则,否则岂不令百官齿冷?”
李侍问吹胡子瞪眼,一说起李信来就激动的浑身哆嗦,这厮带人堵他家门口的事,让他成了京城中的笑柄,是以只要抓住了这厮的把柄,也不管旁人如何说,永远是一副公事公办,致其于死地的模样。
他的这幅德行朱由检早就见识的多了,看着李侍问激动的慷慨陈词就是一阵心烦,不想搭理他。可一向稳重的兵部尚书薛国观竟然也出言附和起来。
“陛下,李大人所言虽然有些偏激,可赏罚分明之说,臣是一力赞同的!”
朱由检顿时就黑了脸,这不摆明了是在说他赏罚不分么,但是他也不示弱,指点着丹墀下的大臣们。
“诸位臣工,就说上次诬告李信一事,诸位臣工不也一个个都言之凿凿么?到头来如何?”
左副都御史李曰辅本来是要附和薛国观的,他前一次在诬告李信一案中站错了队,这一回打算当一把急先锋,好纳下这投名状,谁知皇帝哪壶不开提哪壶,居然直接将那次告状说城诬告,而他李曰辅当初正是提议之罪李信的积极分子,好在皇帝事后并有神就此事责任,只以刘宇亮在家养病收场,没有波及到旁人。一众涉及诬告的官员,连熊开元都没治罪。
此番,朱由检旧事重提,李曰辅能感觉到其中的森森寒意,是以吓的一缩脖子,投名状也不敢纳了。
朱由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上一次他的确动摇了,也险些让自己亲手擢拔起来的骁将蒙冤,天幸真像昭彰,李信不管如何跋扈,此人对他朱由检对大明俱是一颗拳拳之心,这在后来孤军深入太原的行动中亦是验证过了的。
为此,他此后几次后怕,若是没有那次蒙古鞑子进犯,忠臣岂不蒙冤?所以,这一回朱由检坚定的要做李信的后盾,任凭谁空口白牙,也别想治了他的罪。所以才又将上次的事抬了出来,还定性为诬告,为的就是堵那些叽叽喳喳的御史们的嘴,这一招果然如愿奏效了。
御史们和一些涉事的官员果然三缄其口,不再帮腔,但是薛国观却不怕,他行得正做得端,况且上次,他还是为李信说过几句话的,这一回便无所畏惧。
“熊开元的奏疏有假,杨大人德高望重,身为内阁大臣,他的话总不会有假吧?”
这一回薛国观索性也放开了手脚,将话都扯到了明面上。杨嗣昌出京他已经能明显的感觉到反对派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之前井陉一败之后尤为严重。现在杨嗣昌既然将火药和炮弹都装足了,自己也没必要畏首畏尾,打他娘的便是。
其实,自打卢象升大败留用之后,杨嗣昌真正的对手只有孙承宗一人,此人复起自高阳,亦由李信为始,表面上看杨嗣昌打击的是李信,实际上真正要对付的是此人背后的孙承宗。
朱由检的面色更加难看了,他没想到薛国观能把话说到这份上,而且还句句在理,杨嗣昌亦是他所信用的大臣,这一招用的精妙之至。他环视众臣,希望有人能站出来,代替他与薛国观辩上一辩。
还真有这个人,那就是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张四知。只见老家伙,抖着颤巍巍的身子,先是使劲的干咳了一声,然后出班道:“薛大人此言差矣,朝廷赏罚,历来是讲求实证,岂能凭你空口白牙?德高望重又能如何?难道他不能偏听偏信?再说,杨大人在南边,李信在北边,两人隔着这么远,有些情况未必便能悉数知晓。”
“万一别有用心之人似熊开元那般,送了个诬告的军报来,万一杨大人不辨真伪,就如此报与圣上。圣上岂能因此就自毁长城?因此老臣建议,即便要处罚,也要派出钦差核查此事,处罚奖赏均等核查结果之后再做定夺。”
“这……杨大人身在前敌,一身为公,所言又岂能有假?”
张四知不咸不淡的回了句,“朝廷法度岂能由人一言而决?”
朱由检很满意自家老师的表现,这番话讲了出来,谁还能仅凭着一份军报就治李信的罪?于是以仲裁者的姿态说道:“薛卿所言赏罚分明有理,张师傅所言亦极是有理,赏罚自当在核查之后,只是大敌当前之时,岂能临阵换将,不如等战事结束之后再说此事。”
张四知立即抖着颤巍巍的老身子跪拜于地,赞道:“圣上英明!”
薛国观的嘴张了几张,竟是一个字都没吐出口来。他还能说什么,纠缠着让皇帝派人去调查一位正在敌前打仗的领兵将军吗?这本身就是极荒谬的建议,若是真向调查此人,自当派钦差持天子剑,当场拿下押解回京才是。否则,岂不使领兵在外的武将因此而生了异心?
如此,只能承认失败。薛国观亦干巴巴的赞了一句:“万岁圣明!”
亲自将朝臣的动作打压下去,朱由检心中高兴,命一直侍立身后的王晨恩,却御膳房准备粥来,以给文华殿的众臣们充饥。之所以和大臣们一直议事至掌灯时分,主要目的还是要商议春季启耕大典一事,由此依照惯例还要祭祀天地,为天下祈福。其中所涉身为繁琐,一项项便议到这个时辰,而朱由检似不知疲倦,看来大有当日议完的打算。
都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这祭祀亦是重中之重,皇帝重视,臣子们更没有理由不重视,参劾李信的奏疏就是在这个当口被递到朱由检的御案之上的。
朱由检忽然想起了左良玉打败一事,便问内阁是如何处理的,岂料内阁的几位大臣们都连连摇头,众口一词。
“此事还须圣上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