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但社会就是个江湖,不是以你的意识为转移的。具体的说,在工作中,你所对应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或者是几群人。在这些人群中,不同的主导者之间、核心之间有时因政见不同,有时因看法不同,有时因行事风格相反,意见不统一,自然会产生一些磨擦、一些分歧、一些矛盾。

一旦产生矛盾,有的可能还能调和,有的很难调和,而在这个时候,每一位当事人,需要你有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有些事,不只是有了意见和见解就能解决了的,需要去亲自办理。所以,到了这个关键节点,在想回避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不允许你模棱两可。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的意见,你的态度常常会形成非此即彼的后果。之后,如果再想保持中立,从而特立独行的话,那就难了哦。A方瞧你不起,小觑你、冷落你;B方仇视你、孤立你、搁置你。如果在遇上什么群众测评、还有什么推荐提拔等大事,因为你不是“圈子”里的人,当然会对你嗤之以鼻的。这样一来,你就悲催了,你所做的那些工作劳而无功,你也是位碌碌无为的人,而最后的结局,自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这也在客观上逼着你不得不加入“圈子”。

这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就是难拒利益诱惑。

前面已经说过,能够进入仕途的,都是有心人,有想法的人,谁都怀惴一腔热血,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前程、好的出路和光宗耀祖的机会。但仕途之中,又不是你想得到就能得到、想好就能好、想升就能升的地方。而仕途中人的干好干坏,升迁进退,谁说了算?当然是上面的那些领导说了算。

于是就有了“圈子”文化的内涵: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最后加一句,不用不行。所以就有了仕途升迁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谁的人,比你是谁更重要。这话说起来有点绕嘴,但实在有道理。

而上面说的算的,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类人,是几个人,是几类人,可能还是个小团体。常言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群、那一群,就有了群体,就有了“圈子”。这些“圈子”的核心也就是主导者,是能人,是超人,也是凡人、普通人,自有七情六欲,自有远近亲疏之分,这正应了那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既然是“江湖”,那遇到好事的时候,不用谁说,自然首先想到身边的人、亲近的人、信任的人,“圈子”里的人,队伍里的人。这个时候,“圈子”文化的功力就显现出来了:如果你没站队,你就不是谁的人,就没有谁会关注你,没有谁会帮助你。

而那些早已经进了“圈子”、站了队的人,当仁不让的享受到很多“集体的温暖、家庭的幸福”。对于这种“福利”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了。

这个时候,你在“圈子”里,在碰上一些难办的事,不用你说话,就变得好办了,不能办的事变得能办了。有时,你犯了错,出了问题,也不必太过惊惶失措,“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人悄无声息地为你摆平了,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到头来只是一场虚惊;到了提拔升迁时期,成绩不大不够不要紧,没有成绩可以帮你造出成绩,小成绩可以帮你吹成大成绩,这叫人“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此多多好处,圈外人、没站队者,只能临渊羡鱼。

这样一分析,如此多多好处,圈外人又怎能不会砰然心动呢。

看到“圈子”文化的诸多好处,但也不要忽略究竟是进哪一个“圈子”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一个难题。

既然进入到仕途中的人都明白要想有一个好的前程,必须要有自己的“圈子”,也就是要站队。

那问题又来了,要站队,还要会站队,站对队,站好队。以史为鉴,在历史上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李鸿章和翁同龢,两人各为其主。李鸿章慧眼老辣,看好慈禧太后,别看这老女人,虽说头发长,但见识更长。翁同龢则是个死脑筋,则对光绪皇帝寄予厚望,光绪人年轻,思想活跃,又手握权柄。一场智斗下来,一个官场不倒翁,一个身首异处。

李鸿章与翁同龢所选的核心不同,结局自是天上地下之别。所以说,选一个正确的“圈子”,站对了队,并不那么容易。而最难的,就是难在选队难,选队难又难在选“核心、主导”难。选“核心、主导”自然要看看“核心、主导”活动能力,看看他们的“三力”,也就是个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及影响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他们在仕途之上的“生命力”,是不是代表社会的主流,能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有没有高深的背景,因为“朝内”有人才好“做官”,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当然了,谁都不是圣人,不是神仙。就算你在怎么没有眼光,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去选一个万夫所指、万人骂的混蛋去站他的队入他的“圈子”,估计这世上没有哪一个人自甘坠入万丈深渊的。

众多的想进“圈子”、站队的新人,谁都会渴望能慧眼识珠。说的轻巧,但实际上非常不容易。

你所面对的这些“核心、主导”,一定是手握权柄、呼风唤雨的“能人”。就算是有不义者,在“东窗事发”之前,你又怎么可能“料事如神”呢,怎么能看出来一身光鲜的家伙,代表的不是正能量呢?

现实的基层,这种“圈子”文化氛围更浓。说起来,就算是吴昊到了乡里,也不可能消除、完全剔除,其实,他自己本事也是个“圈子”,只是跟肖百众之流比起来,他的这个“圈子”是一条阳光大道,而进入他这个“圈子”的人,都是幸运儿。而进入肖百众“圈子”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从乡里走出来,进入到县级领导行列,吴昊同样面临着“圈子”文化这道门栏,他也要选择,选择站谁的队。当然了,以吴昊的性格,天生就是那种核心与主导的角儿,在大“圈子”之下,还要经营自己的小“圈子”,这个时候,吴昊更多要面对的是,谁人站队的问题。

“吴县长,秘书长早上打来电话,说孟县长也要去市里。”坐在车里,赵本水对吴昊说道。

“她也要去市里?秘书长说没说她去市里是什么事儿?”

“秘书长说只是一般性的拜访,所以才打来电话的。”赵本水虽然没有把话说得那么透,但吴昊还是明白,秘书长的意思是问自己用不用跟孟莎打个招呼,毕竟一正一副两位县长,同时去市里相关部门拜访,个走个的,一个部门去两次,影响肯定会不好。

“本水,你说秘书长这个电话是他自己的意思还是孟莎的意思呢?”吴昊沉思了一会问道。

虽然初入政府,吴昊自己也明白,肯定与孟莎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了。就政府这边,两个人各为“核心、主导”,吴昊也不知道,究竟能有多少人进入或者靠近自己的这个“圈子”。当然了,进不进自己的“圈子”对吴昊来说并不重要,反正自己也没指望那么多,只是把自己的这个平台运用好就行了。

“这个,还真不好说,对孟县长和秘书长,我们了解的都不够深。要不我先跟秘书长打个招呼,问他一下需要不需要我们配合一下?”

都是权力惹的祸》小说在线阅读_第39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风中独行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都是权力惹的祸第39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