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位置上看,如果入川者是从剑阁道而来,梓潼将首当其冲。而如果江油关失守的话,敌军将沿涪江而下直取绵阳。公元263年冬,在邓艾攻袭江油关之时,诸葛亮之子诸葛赡受命率成都蜀军前往涪县御敌。问题在于,对于防御者来说,绵阳一带的河谷平原还是太过开阔了。如果蜀军能够及时机动,溯江而上在涪江出龙门山脉之前封锁峡谷的话,赢面将要大得多。只是诸葛赡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而是选择了在绵阳所在的河谷平原迎战魏军。

历史终究是不能假设的,诸葛赡最终还是在绵阳败于邓艾,不得不向成都平原方向后退。在距绵阳20公里处的“绵竹关”,诸葛赡率领蜀军与魏军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并兵败身亡,身在成都的后主刘禅旋即出城投降。事实上,绵竹距离成都还有将近100公里的路程。姜维所率领的蜀军主力,也还在邓艾之北与钟会鏖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击溃了刘禅的心理防线,让这位后主还没有到无牌可打时就主动投降呢。

想要搞清件事情,必须先了解一下四川盆地的基本结构和成都平原的地形。整个四川盆地腹地依地形可以划分为: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川东平行岭谷三大地理单元。其中切割川西平原与川中丘陵的,是一条叫作龙泉山的山体。由都江堰出发东行80公里,你便会看到这条南北向延伸的山体。与周边那些高大山脉相比,龙泉山平均10公里的宽度、700-800米的海拔并不突出。后面我们会解读到,类似龙泉山这样南北向的细长山体,在川东地区比比皆是,但鹤立于盆地西部却意义重大。

所谓成都平原或者说川西平原,本质就是由龙泉山从四川盆地中切割而出的。总长约220公里的山体从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一路向南延伸至乐山市,山体两端与四川盆地的边缘山体相连接,不仅完美的将成都平原与盆地中部的丘陵地带分割开来,更将四川西部的这块平原,包夹成一个类盆地结构。事实上,它在地质时期的确可能是一个湖盆。

俯看成都平原,最让人惊奇的有两点:一是整个平原西侧几乎看不到山地与丘陵间常见丘陵地带。整个地势一下子高海拔上千米的山地骤降为平原;二是整个平原为两大水系所覆盖:北部的沱江水系和中南部的岷江水系。然而无论沱江还是岷江,它们在成都平原的部分都是中上游水系。两条江水都是在穿透龙泉山后再在川中丘陵地带汇入长江。正常情况下,遵循水往低处走的原则,一条河流上游位于高原之上的河流,总是先流行山麓的丘陵地带,然后在下游或者河口形成流域内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沱江、岷江两大水系这种,上游高原、中游平原、下游丘陵地貌的结构,无疑颠覆了这个常例。

造就这一结构的关键就是龙泉山。简单点说,龙泉山的存在就好像一个天然大坝。在地质时代,从岷山奔涌而下的沱江、岷江两大水系,夹杂着大量的泥沙倾斜到成都平原所在的湖盆中。受龙泉山的阻挡,这些泥沙更多沉积在到龙泉山以西地区。在河水年复一年的塑造下,先是变身为一片类似云梦泽的湖泽之地,然后再逐渐干燥成陆。这本身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平原形成过程。只不过由于龙泉山对泥沙的阻滞,龙门山东麓的丘陵逐渐消失于平原之下,同时川中丘陵地带随之减少了成就大平原的机会。

以龙泉山为分割线划定成都平原范围的话,这片平原当下主要为三个行政区所瓜分,包括北部的德阳地区、中部的成都地区,以及南部的眉山地区。东北角的绵阳、西南角的雅安、东南角的乐山三个地级市,亦有少量辖区可以归入这个范畴。回溯到两汉时期,你会发现当时参与切割成都平原的同样还是三个行政区。由北向南分别是:广汉郡、蜀郡以及犍为郡。仅以这三个古老行政区在成都平原的份额来说,当下的行政划分几乎就是2000多年前的翻版。

如此稳定的行政结构,背后的原因必然是相对稳定的地理结构。先来说说广汉郡的情况,它在成都平原的辖区覆盖的是沱河流域。不过两汉的广汉郡比现在的德阳地区要大得多,还向东横穿整个川中丘陵地带,几乎将整个涪江流域包含在内,甚至还向北扩张至了嘉陵河谷的关城。及至蜀汉建立之后,方以龙泉山为界对这个地域过于广大的郡做了进一步的细分。

在龙泉山以北至关城的区域,蜀汉建制了以梓潼为郡治的“梓潼郡”,其地缘政治上的作用为屏护成都平原的北方安全,金牛道而是这个行政区的主线。龙泉山以东的沱江下游地区,则分割出了川中丘陵属性的“东广汉郡”。如果一定要将上述蜀汉建制的郡,与现在的地级市相对应。那么蜀汉的梓潼郡相当于广元市+绵阳市,东广汉郡则对应遂宁市,剩下在成都平原北部的蜀汉广汉郡,则对应现在的德阳市。

蜀汉广汉郡所除的这部分成都平原,水系上对应的是沱江,可将之单独称之为“沱江平原”。这长江支流并没有岷江那么长,南龙门山脉是它的集水区。由北向南扇面形排列的:绵远河、石亭江、湔江(鸭子河)、青白江、毗江等发源于龙门山脉东坡的上游支流,在龙泉山西麓的金堂县境内汇聚而成沱江,然后向东穿越峡谷穿出龙泉山。正因为如此,穿越龙泉山的峡谷也由此被称之为“金堂峡”。

在传说中,龙泉山西麓原本是一个大泽并且水患频频。古蜀国的蜀王“鳖灵”率众开凿金堂峡,将沱江水顺利排出后,才让生活在沱江平原的蜀国民众得以安宁。这个传说有几分真实度很难考证,不过沱江平原是古蜀文明的摇篮却是可以肯定的。相比“德阳”这个地级市,时下隶属德阳、继承了“广汉”之名的广汉市,知名度反而要高得多。这个知名度倒不是两汉、三国的广汉郡造就的,而是因为广汉市西出土了足以证明古蜀国辉煌的三星堆遗址。

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其时间跨度长达2000余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值得玩味的是,东汉及三国广汉郡的郡治“雒城”,也是在广汉市的位置上。而无论是三星堆、雒城还是广汉市,又都位于湔江南岸。考虑到湔江正位于沱江五水的中心,这个位置相当于沱江平原的中心。只是从军事角度看,身处平原腹地的雒城,并无法承担御敌于成都平原之外的任务。就这个战略任务来说,依托绵远河而建制的“绵竹”城才要更为合适。

绵竹之名源出于它所依托的“绵远河”,据称当年沿河一带长满了竹林,绵竹遂因此而得名。但这里说的绵竹城并不在绵竹市,因为现在这个绵竹的位置还是太靠原腹地。三国时的绵远河是沱江上游五大支流中最北边的一条,东南向流出龙门山脉30公里后,开始贴着龙泉山西麓南行直至注入沱江。古绵竹县城便位于南行后的绵远河西岸(今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西北距现在的绵竹市在其东南向20公里处。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79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79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