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一提到四川,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天府之国”四个字。其实这四个字最早是用来形容关中平原的。考虑到四川盆地明显要比关中平原拥有更多的水资源,并且面积比关中大出那么多,刘备当年还真是得到了一块宝地。不过放大来看你会发现,四川盆地的这片腹地却并非一马平川,真正能够用来和关中平原对比的是位于盆地西侧,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整个蜀国的国运,便是系于这片总面积约在一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平原之上。“天府之国”的美誉亦是专指成都平原,更具体说是受惠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那部分成都平原。

任何想割据四川盆地的政权,都必定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布设防线。这也意味着,那些在秦巴山区艰难穿行的蜀道,其存在的价值很大程度就是为了去往成都。只是在遐想天府之国的巴适生活之前,我还要再泼上一盆冷水。时下还没有真正进入“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呢。要是从现在的行政区划来说,当你由北向南走完那些穿行于秦岭间的河谷通道,包括: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峪谷道等等,乃至姜维一直想使用的羌水道之后会发现,自己站着的地方仍然是甘肃或者陕西。

四川人民完全有理由认为,只在处在四川境内的道路,才有资格被称为“蜀道”,并接受李白的感叹。无论蜀道的范围到底应该怎么认定,有一定倒是非常确定的,那就是我们还要想办法在四川北部的山地中找到道路,才能再去想到成都吃火锅打麻将的事。从地理结构看,这部分蜀道本质是穿行或者绕过大巴山脉的道路。关于这部分蜀道,还有一个听起来很富贵的名字“金牛道”。

金牛道的故事,要回溯2300多年前的秦惠王时期了。公元前316年,因商鞅变法而强势崛起的秦国,派出大将司马错南征蜀国。想攻灭蜀国,首先要拿下的自然是汉中盆地。当时的汉中盆地虽然属于蜀国的势力范围,但在此前的历史中,秦国亦曾数次攻占过汉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两次。公元451年,秦国攻入汉中盆地并建“南郑”城。公元前387年,秦国再次攻占南郑。只是汉中之民并不愿意接受这些来自北方的统治者,每次被征服后都很快又叛离秦国。

说起来,秦国在汉中建的第一个城—南郑,倒也跟“烽火戏诸侯”那段历史有关。当年在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丢了关中,迫使周王室东迁洛阳时,原本在关中屏护天子的诸侯国郑国,亦随之迁往了中原。但并不是所有的郑国人都随之东迁,有部分郑人尝试穿越秦岭进入汉中,以在这个世外桃源躲避犬戎的侵扰。从这个角度说,秦人后来的征服和命名,颇有点“自古以来”的味道。

避祸汉中的郑人最终命运如何并不得而知。褒姒、南郑,包括秦国此前几次对汉中的征伐都在验证一个事实:黄土高原与汉中盆地之间虽然有秦岭相隔,但汉中并没有办法做到隔绝来自北方的压力。从据守汉中盆地的角度来说,正北方向的防御压力要小一些。终南山内部的紧密结构,使得无论是褒斜道还是傥骆道,当中都有路段必须借助栈道通行。对于防御者来说,这种结构甚至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式的关隘还要让人心安,只需要一把大火就可以极大降低防御压力。

问题出在陈仓道和祁山道这两条,能够从陇右高原迫近汉中平原西秦岭通道。来自北方的入侵者在这个方向上,并不需要借助易于损毁的栈道来通行。这意味着,一旦进入战争状态,防御者只需要将防御重心放在汉中盆地的西端,也就是现在的勉县位置上就可以了。只是当年的秦军就算能偷袭汉中成功,想从这个跳板继续南下入川,栈道却还是绕不过去的。

传说中秦惠文王为了让蜀国主动打通蜀道,制作了五头石牛并置黄金于身后,造成石牛能粪金的假象,然后告诉蜀国使者准备将它们送给蜀王。为了迎接这五头石牛,蜀王派遣了五个大力士开凿蜀道。蜀道即成,跟着使者入川的可不就只有石牛了。这就是“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考虑到司马错能如此迅速的拿下蜀国,秦国倒的确很有可能,以重礼诱惑蜀王开放蜀道,并以军队尾随入川。至于之份重礼到底是不是能“粪金”石牛(重点在于蜀王的智商),这个就只能猜测了。至于所谓“五丁”的真实身份,肯定不会是五个大力士而应该是五组整修道路的劳工了。

不管这个传说到底有几分真实,由汉中通往成都的这条山路都由此得到了一个名称—金牛道(也称石牛道)。金牛道的走向看起来应该是一件很明了的事情,西汉水与故道水交汇后,就沿嘉陵江干流河谷南下直入。这段南北向的河谷通道因此被称之为“嘉陵道”。其北点起于陕西省略阳县城西北25里处的西汉水-故道水相交的河口,止于这条止于四川省广元市西南的“昭化古城”。

在昭化古城的位置上,从岷山而来的白龙江开始与嘉陵江汇合,然后共同汇入四川盆地。它在四川省广元市的入川之口,看起来与成都平原也相去不远。你很容易在地图上描绘出一条,沿嘉陵江河谷而下至广元市,再西南转向沿盆地边缘,经绵阳进入成都的道路。这样一条通道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至今你还能在嘉陵江河谷中,找到诸如栈道、驿站之类的历史遗迹。比如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境内,曾被唐代诗人李商隐泳怀过的筹笔驿。

为《筹笔驿》七言律诗,是李商隐经行嘉陵道后为致敬诸葛亮而创作的。在诗人的想象中,诸葛亮曾经在此挥笔运筹。这首诗及重多道路遗痕似乎已经证明,当年蜀汉是沿着这条最容易识别的河谷通道,一次又一次的开启北上的征途。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一如秦岭中有多条道路一样,从汉中郡和武都郡进入成都平原的道路同样存在多条。考虑到这一地区修筑、维持道路的高昂成本,以及收缩防御面的需要,一个历史时期一般只会选择一条线路。

一言以蔽之,两汉三国时代的这段蜀道,与唐人所使用的并不是一条道路。从汉中盆地入川的确要借助一段嘉陵河谷,但此后却并没有一路向南。相比后者,前者更有可能是当年秦人使用过的“金牛道”。结构上看,金牛道总体应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汉中盆地对接嘉陵江的道路;第二部分穿出秦巴山区的道路;第三部分则为接入成都平原的道路。

先来看看第一部分。汉水发源于汉中盆地的西端,分为南、中、北三源。这三个源头分别对应着三条连通嘉陵河谷与汉中盆地的道路。其中北源“沮水”所对接的这条道路,在上一部分已经解读过了。相当于连通略阳县与勉县两县县城间的S309省道。历史上,除了两汉建制于沮水河谷的“沮县”以外,围绕秦巴山区反复争夺的蜀、魏两国,还在此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痕迹。

在汉中方向,位于盆地最西端的是一个以诸葛亮的封爵命名的古镇—勉县“武侯镇”,三条东入汉中的道路皆于此交汇。在它的周边你能够找到阳平关(阳安关)、定军山、武侯墓、张鲁城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地标。而通道西端的嘉陵江河谷,时下建制的正是略阳县城。公元前229年,蜀将陈式在攻克武都郡之后,在三叉口式的枢纽点上构筑了名为“武兴”的城堡,北魏时期则进一步升级为“武兴县”,并演化为现在的略阳县。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将这条连通汉中与武都两郡的通道,命名为“武兴道”。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79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79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