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然而缺乏地表水支援的景泰干谷,在自身地缘潜力上始终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增强乌鞘岭的安全。进入东汉之后,武威郡的范围向东扩张至了陇右高原,将靖远盆地、祖厉河谷,以及旱平川划入(鹯阴、祖厉因此从定西郡划入武威郡)。这相当于集两端之力,共同补强景泰干谷这个防线上的薄弱点。只是在进入三国时代后,由于整个中央之国的人口被战乱大量消耗,必须依靠外援的媪围县,最终还是从行政板块上消失了。一直到上个世纪,才以景泰之名重新建制县级行政区。

当然,放弃在景泰干谷置县,并不代表漠视这一地区的军事价值,历代王朝仍然在此修筑了不少军事设施。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能否守住景泰干谷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拿下石羊河绿洲。如果不能把行政线延伸至乌鞘岭之北,黄河本身将是一条可靠的防线。只是放弃河西高原,又意味着无法切断河湟谷地与河套地区的地缘联系,让陇右的安全进一步陷入危险境地。

从上述地缘政治关联中可以看出,在河西高原不堪大用的情况下,能否控制石羊河绿洲,不仅事关丝绸之路的畅通,更直接关系到河湟、河套能否纳入中央之国核心区,进而决定中原王朝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青藏高原农牧民族之间的博弈平衡问题。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两千年多年前,沿河西走廊分布的那些绿洲,开始成融入中央之国核心。从积石峡至红山峡的这段黄河,将很有可能成为后来中国的西部边界。

两千多年前,被授命充当两汉武威郡郡治的是居于冲积扇平原核心的“姑臧”县,这个当年的武威群治,便是现下武威市的前身,具体来说是武威市区属性的凉州区。而武威郡的大部分县亦都设置这片山麓绿洲之上。可能已经有人注意到了,刚才所列出的武威郡属县中,还有一个以武威为名的县。只是这个县却并不与姑臧相邻,亦不在石羊河冲积扇上,而是在下游终端湖的南面。

石羊河水在阿拉善高原腹地汇集而成的终端湖,在先秦时的名字是“潴野泽”。由于整个石羊河流域,在汉初曾为匈奴休屠王牧地,潴野泽因此在汉朝时又被称之为“休屠泽”。位置上看,延伸至休屠泽石羊水,及其所滋养出来的绿色长廊,将这阿拉善高原上中东部的沙漠,分割成了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两部分。更为重要的是,这条沿河分布的绿洲带,能够拉近河西走廊与蒙古草原的地缘距离。以祁连山麓与休屠泽北端的直线距离来说,这条绿色长廊最起码可以为试图接近祁连山脉的旅行者,提供约200公里的战略支撑。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些祁连山之水顽强的向北延伸,即便是更耐受干旱环境的游牧者,想要安全穿越阿拉善沙漠也并非易事。

出于防御匈奴的需要,两汉除了在休屠泽之南建制武威县以外,还在冲积扇平原与终端湖间的中点建制了名为“宣威”的县,以共同承担石羊河下游的防御工作。你很容易在甘肃地图上,发现与河西走廊对应的位置上,存在两个面向蒙古高原的凸起。东边这个凸起的轴心便是石羊河下游。当下在西汉宣威、武威两县故地上建制的行政区,是武威市治下的民勤县。有鉴于此,石羊河冲积扇以北的这条下游绿洲带,被称之为“民勤绿洲”。

受上游农业开发的影响,民勤绿洲及石羊河终端湖的面积,2000年来一直处于萎缩状态中。以终端湖来说,在潴野泽时期的水域面积能达到2万平方公里;变成“休屠泽”并开始进行农业开发后,面积锐减为4000平方公里;隋唐时期的名字再次变更为“白亭泽”,面积也退至1300平方公里;明清时期进一步缩小到400平方公里;等到民国时期就只剩下名为“青土湖”的70平方公里水域;及至 1959年则完全干涸。随着上游来水的减少,原本的绿洲开始退化成为沙漠,以至于防风固沙成了民勤绿洲的头等大事。好消息是,经过持续的生态治理及补水,时下石羊河尾闾之处又开始有湖面出现。虽然面积还远不能和历史时期相比,但最起码可以让这片绿洲摆脱彻底消失的命运。

离开武威郡沿祁连山北麓继续向西,接下来进入的将是张掖郡地界。既然汉帝国决定从武威郡中分拆出张掖郡,时下张掖也依然是与武威同级的地级市,想来张掖在地理上必有其独立性。只是这种独立性并非是由一条完整水系所支撑,而是被一条东西延绵300公里的祁连山支脉—“走廊北山”所成就的。顾名思义,“走廊北山”位于河西走廊的北沿。其主体为东西长约200公里,与祁连山主脉距离约50公里的“龙首山”;西段为走势稍弱的“合黎山”;同时还包括龙首山的东端,向西南方向折出的“焉支山”。

在“走廊北山”与祁连山主脉的配合下,张掖地区的地理结构表现为盆地状(可称之为“张掖盆地”)。北部延绵的山体,能够帮助山麓冲积平原更多阻挡来自阿拉善高原的风沙,使得张掖的整体环境和降水,较之武威要更好些;此外“走廊北山”还是一道迟滞游牧者进攻的天然防线。为了进一步增加河西走廊的防御力,汉王朝在河西设置郡之后,曾沿河西走廊修筑西至玉门关、东至乌鞘岭的“河西长城”。走廊北山即是这条塞外长城的主要依托。

水系属性来说,张掖盆地的主体属于黑河水系。横贯张掖盆地的是黑河的东源也是正源。从祁连山北坡倾注而下的黑水,在滑过燕支山、龙首山之后,西北向由合黎山西端流出张掖盆地,与从酒泉方向流出的“北大河”等支流汇合成干流,再东北向进入沙漠腹地。时下的张掖地区也正是以这段黑水上游为核心建制而成。不过西汉的张掖郡在范围上还要更大些,实际是由现在的张掖市与金昌市境所组成。

金昌市的辖区正位于龙首山与焉支山相接处。在其境内,西南-东北向延伸的焉支山,与祁连山主脉之间形成了一条宽约10公里的山间走廊,可称之为“焉支走廊”。为控制这条石羊河绿洲进入张掖盆地通道,汉武帝在它的东端设置了“番和”、“骊轩”两县。并在析出张掖郡时将两县划给了张掖郡。及至清朝演变成现在隶属金昌市的永昌县。

大家也许会对永昌和金昌有点陌生,但对于“焉支山”就不应该有陌生感了。当年匈奴人在失去河西走廊之后,曾哀歌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令我嫁妇无颜色”。这两句包含丰富地缘信息的匈奴民歌,因被列入汉乐府诗而千古流传。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焉支”二字与古代女子化妆所用的“胭脂”同音。“焉支”二字为匈奴语翻译,历史上焉支山还被译为燕支山、胭脂山。结合这两句民歌,一般认为最初制作胭脂的原料即是从此山采集,并传入中原。

焉支山长不过百公里,体量上完全无法与气势磅礴的祁连山主脉相比。能够在匈奴人口中与祁连山并立,足以证明其地缘位置的重要性。这一重要性,一定程度表现为焉支走廊在地理上的双重属性。首先,焉支山和焉支走廊在位置上完全置于龙首山之南,使之更像是张掖盆地的一个子单元;其次由焉支山南流出的西大河、东大河、金川河等河流,却并不是黑河流域的一部分,而是穿越焉支山与龙首山的东端,东北向注入石羊河。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77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77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