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然而对于历史上的中原王朝来说,宁南平原与旱平川之间存在孔道却未必并是好事。那些更适应干旱环境的北方游牧者,虽然很难从两岸悬崖林立、乱石穿空的红山峡南下,却可以借助这些沙河河谷,从宁南高原的西部,跨越屈吴山脉进入旱平川乃至靖远盆地。当然,旱平川同样也是陇右进入宁南高原乃至西套平原的重要跳板。最终造成的一个地缘政治后果,是甘肃与宁夏在屈吴山西段的分割线,实际上位于山脉之北。换句话说,时下甘肃得以领一块宁南高原西南角,地缘背景正是因为旱平川这个跳板和北上通道的存在。

通过上述解读,旱平川之于陇西与宁南高原的连接作用,已然十分的清晰。不过当年构筑于此的鹯阴城并不是仅仅为了直面宁南高原,刚才提到的两条高等级公路,在西出旱平川之后,也没有溯黄河而上进入靖远盆地,而是通过黄河大桥向河西高原延伸。这意味着,接下来还需要帮鹯阴城和旱平川定位一个渡口,以显示旱平川之于陇西与河西两大高原间的连接作用。

作为一个渡口,两岸需要有河供通行的河滩地,这些河滩地通过又会被开发为农田。观察卫星地图,你会发现沿鹯阴河两侧河滩,线性向北延伸的农田带越收越窄,至红山峡口前完全消失。九曲十八湾的黄河在进入红山峡之前,又顽强的扭出了一个被当地人称之为“黄沙湾”的S型小湾(可在电子地图上定位白银市平川区小黄湾村)。这里就是鹯阴古渡的所在。对于防御者来说,更让人头疼的是:在这个节点上,黄河水道不仅窄狭还容易在冬季结冰。历史上,游牧骑兵往往选择在冬季鹯阴渡河面封冻之时踏冰而来,经靖远盆地入寇陇右。

从陇西高原沿黄河东岸向北寻找渡口进入河西高原,不管是坐羊皮筏子还是踏冰而过,鹯阴渡都将是最后的选择。这种位置感也与萧关是陇右与陇东高原最北部连点的情况类似。结合御敌于北方的共同任务,成就鹯阴与萧关都是三线交叉的点位。后者之所以更为知名,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担着护卫关中的任务;另一方面是因为它路径更容易识别。

从地理位置上看,萧关处于泾水源头、渭水上游水系、清水河源头三水相接之地。需要注意的是萧关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关隘,而是构筑于这个三线相接位置上的一系列关防的总称,具体的关联则随着王朝的更迭出现小范围位移。在明朝经营这个战略节点时,曾经为之设计了一个更能反应其地理特点的名称—三关口。同样,理解鹯阴城的位置时,也不能局限在两汉王朝选择的成址上。为了控制这个战略要地,历代王朝在此修筑了非常多的军事堡垒。虽位置不尽相同,但都没有脱开面积不到100平方公里的旱平川台地

尽管旱平川的位置是如此的重要,但与相邻的靖远盆地相比,地缘潜力却要差上许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地势较高,使得旱平川难以得到黄河的直接浸润(但可以打井取涌入地表的黄河水);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它的面积要远小于靖远盆地。无论从地理还是地缘政治上,旱平川都更应该被定位为靖远盆地的附属板块,就好像周原被视为关中平原的一份子一样。以这个基本面来说,古会州城在祖厉河口的修建,也算是一种拔乱反正。

地区行政中心向靖远盆地转移,不代表旱平川就失去了价值。农业和人口承载力更高的靖远盆地,将更好的为旱平川的军事存在,提供战略支撑。这实际也是当年金城被和兰州盆地被先定的基础原因。对比后你会发现,即能北渡河西、又能西连河湟的“四望峡”,与旱平川在陇右西北向的军事价值无异。只不过,四望峡需要面对面对的是羌人的核心区,及通过河西走廊的主通道。汉帝国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它所处的小型河谷盆地,没有单独承担如此艰巨任务的潜力。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能够为陇右与河西高原之间的地缘沟通,理出两条主线来了。二大地理单元的连接面是西起四望峡、东至黄沙湾的这段曲折蜿蜒的黄河。兰州与靖远两个体量最大的河谷盆地,分别在南北两线肩负着战略保障任务。并由与二者相邻的四望峡、旱平川承担具体的连接任务。同时在对接河西的任务之外,“兰州盆地-四望峡”防线还必须在侧翼面对来自河湟谷地/青藏高原的压力;“靖远盆地-旱平川”防线承受的则是宁南高原/河套地区的压力。

比照“关中四塞”及“洛阳八关”的全面防御视角,结合此前内容所提炼出来的节点,我们还可以将上述模型进一步升级为“陇右四塞”概念。包括:西大门属性的“四望峡”、北大门属性的“旱平川”、东大门属性的“三关口”(萧关)、南大门属性“祁山”(汉源)。这一模型不仅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当年曹魏政权在陇右所面临的地缘政治局面,更能让大家在博览陇右历史时有豁然开望之感。

再次聚焦鹯阴渡。鹯阴渡的位置确定后,丝路北线横穿陇右高原的线路也就明晰了。如果你是当时的执政者,接下来又会怎么做呢?自然是在河西高原东侧再建制一个县,帮助丝路北线接入河西走廊,就像在河西高原西侧,建制服务丝路南线的令居等县一样。一个看似利好的消息,是乌鞘岭伸展至此已是强弩之末。这条祁连山脉的最东部支脉并没有触及黄河,黄河在中卫盆地和靖远盆地间的那个C字型转折,实际是从屈吴山最西端穿越而过。两条山体之间亦没有紧密相连,现在的甘肃省景泰县便建制于两山之间谷地中,我们可将之命名为“景泰干谷”。

沿景泰干谷北出河西高原后,紧贴乌鞘岭北麓西行便可接入河西走廊。如果贴屈吴山北麓东行的话,则可进入中卫平原。以地势来说,这条全路在谷地延伸的丝路北线,要比经由庄浪河谷,翻越乌鞘岭南线更有优势。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与南线全线有庄浪河补给不同的是,南北向的景泰干谷,直面的是延绵于阿拉善高原东部的腾格里沙漠。尽管受两山的庇护的干谷还不至于成为沙漠,但风沙走廊的性质还是让防沙治沙,成为保护景泰环境的头等大事。这样的区位,不用说你也知道它的年平均降水很难超过200毫米,能够在地面找到的河流也都是季节河属性的“沙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将之命名为“干谷”。

对于试图保障丝绸之路安全的中原王朝来说,另一个问题在于:在控制河西走廊的情况下,由南线穿越河西高原的线路将是十分安全的。反观北线,却会必须直而来自阿拉善高原的游牧者。如果后者控制了东侧的中卫平原,这种威胁更是会成倍增加。让人无奈的是,虽然地理、地缘条件有点差,但该做的地缘政治布局还是得做,否则让游牧者如入无人之境的透过景泰干谷、进入河西高原腹地,两条丝绸之路都有可能被切断。

最终补上这个缺口的,是汉武帝在此建制的“媪围”县(位于景泰县城东南约十五公里处的吊沟古城)。河西高原的地缘价值,亦就此明晰。对于中央之国来说,并不指望干旱的河西高原,能挖掘出多少农业和人口潜力来说,它的主要价值是在东、西边缘维护两条连接陇右高原与河西走廊的通道。至于腹地的价值反而不大。历史上,建制于河西高原上的城市,行政上不是置于陇右城市之下,就是被划给河西走廊。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77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77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