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最终汉朝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全胜。在赵充国的建议下,湟水谷地深处的三个亭驿被升级为县。包括位于今湟源县的“临羌”;海东市平安区的“安夷”;海东市乐都区东部的“破羌”。护羌校尉驻地亦迁至湟水河谷,并在积石峡口设置“河关县”,封堵河水谷地进入黄土高原的通道。更为重要的举措是,将此次战役中所征召的步兵,留驻于湟水河谷,在羌人所遗的耕地及先前已经开垦的公田上囤田戍边,让河湟谷地彻底变成汉朝的直接统治区。

在汉朝的实力碾压之下,原居河湟的羌人部落做出了两种选择,一部分希望继承保持独立的羌人退至黄河上游及青海湖区游牧;另一部分则在汉朝于河湟建立的“金城属国”中接受汉朝的 管理。所谓属国,是两汉为安置归附的匈奴、羌等部族而设置的特别行政区。行政上一般与郡平级,对上接受汉朝官吏(属国都尉)的管理,对内事务则按本民族习惯法运行。对照现在的行政区划,相当于民族自治地区。时至今日,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当下河湟地区依然存在的不少,生产方式上兼具农牧特色的民族自治地区。

将河湟谷地彻底纳入王朝的统治序列,并不代表羌人的故事就结束了。羌人部落地缘属性在此后又有哪些变化,尤其是进入东汉时期的变化和影响,在进入历史线之后会进一步展开。下一节,我们将要把视线投入到陇右高原的西北部,从那里启程丝绸之路北线,进入河西高原及河西走廊。

鹯阴城与“陇右四塞”

想要从陇右高原进入河西走廊,必须先进入河西高原。历史上有两条主线帮助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商旅做到这点。除了由“兰州盆地”经四望峡,入庄浪河谷南道以外,还有一条线路的起点在祖历河与“靖远盆地”。顾名思义,靖远盆地在行政上由甘肃省靖远县所覆盖。从兰州盆地东端的桑园峡沿黄河上溯约80公里,就到了的靖远盆地。其名源自明朝在此设置的“靖虏卫”,鉴于清王朝的出身,靖虏二字中的“虏”在清初被替换成了“远”。不管叫哪个名字,都可以看出即便到了明清之际,靖远盆地仍然具备很强的边塞功能。

这个位于陇西高原西北边缘的河谷盆地,比起西南方向的兰州盆地要更为狭长。黄河在整个靖远盆地中延伸了超过50公里的河段,陇右三大河流之一的“祖厉河”,其河口正处于整个盆地的中点。向陇右高原腹地延伸的祖厉河谷,与沿黄河伸展的靖远盆地,所组成的这个个T字型结构,让你很容易从中感觉到,在二者的关系中,靖远盆地承担的是构筑黄河防线,包括连接河西高原的任务;祖厉河谷承担的则是横穿陇西高原的通道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西汉王朝在黄河与祖厉河畔分别建制了鹑阴、祖厉两县,前者在东汉时更名为“鹯阴”,并一直延用至三国时代(为避免混乱,此后行文中都会以“鹯阴”一名代指)。其中祖厉县位于祖汉朝在祖厉河两条上源—祖河与厉河相汇处(今会宁县西北部的郭城驿乡),祖厉河亦因这一行政建制而得名。事实上,鹯阴在当时也是一条河名。不过“鹯阴河”所指向的并不是黄河的某条支流,而就是黄河本身。由于地理分割,大型河流的许多河段都有自己的名字。在“河”这个字还没有成为通用名之前,以河为后缀的河流,通常都代表着一段黄河。

结合祖厉河与黄河所组成的T字型结构,鹯阴河很有可能指向的就是靖远盆地中那段50公里的黄河,祖厉河口亦将是鹯阴城的最佳选址。然而当年汉武帝为丝绸之路北线,所选定的渡河节点却并不在祖厉河口,甚至不在靖远盆地之中,而是在靖远盆地之北。这多少有些出乎意料,要知道当下的靖远县城正位于祖厉河口,其行政史最起码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中,由西魏政权建制的“会州”城。这些历史足以证明,祖厉河口及靖远盆地之于陇右安全的重要性。

想要了解汉帝国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做出异样的选择,需要把视角拉高,从高空俯看一下靖远盆地与周边地理单元的关系。作为陇西高原的西北门户,靖远盆地的位置已经无限接近屈吴山的西端。这个西望乌鞘岭、东连陇山的山体,此前被我们定位为宁南高原与陇右高原的分割线。以此来说,靖远盆地并不只是介于河西高原与陇西高原之间,同时与宁南高原隔山相望。

之前已经解读过来,宁南高原在地缘政治上是作为西套平原的附属板块而存在。中原王朝想要拿下西套平原,必须借助宁南高原的清水河水系接入。反之如果游牧者控制了西套平原,同样会自然将控制力溯河延伸至宁南高原,并与中原王朝在此交锋。这意味着,如果屈吴山在黄河东岸不充当一道天险的话,那么沿黄河所选择的节点,就必须在和萧关一样,不仅兼顾东西,还能够御敌于北方。

放大靖远盆地与北部山地的相接部,你会发现河谷盆地与山脉并不是无缝对接的。东北方向流淌的黄河在即将流出靖远盆地时,向西北方向做了一个约90度的转折,流入屈吴山西端的山地之中。此后在这片山地中,黄河又向北、向东做了两个转折,回复成东北流向进入中卫平原,使得靖远盆地与中卫平原之间的这段穿行于峡谷中的黄河,整体呈现为C字状。在这个字母C中,位置最南的这段峡谷被称之为“红山峡”。

红山峡以南,直至靖远盆地北部的这段长约20公里的黄河,就是帮助生成“鹯阴城”的鹯阴河。鹯阴河与屈吴山同样不是无缝对接,而是拉开了约5公里的距离,使得山水之间得以形成一片山前台地宽约5公里、长约20余公里,西宽东窄的台地。在黄土高原,山地与盆地之间存在这样的过渡地带实属正常,一如关中平原与山地相接之处,存在周原这样顶部平整的台地一样。只是鹯阴河与屈吴山脉之间的这块台地,比起周原的条件却是要差得多。

由于屈吴山脉阻挡了东南季风的吹拂,整个台地的年平均降水不足200毫米。正因为如此,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小型台地,被称之为“旱平川”。应该说,这个命名是非常传神的,即表明了它低于山地、高于河谷冲积平原的台地性质,又突显了其比后者更为缺水的特点。自身及周边高地的降水不足,使得旱平川的地表只存有季节性河流。在黄河两岸,这类季节性河流有一个能够突显其干旱特点的后缀—沙河。

旱平川上最大的沙河,名叫“水泉沙河”。沿水泉沙河与旱平川上的其它沙河上溯,你会发现它们能够穿透屈吴山,将源头置于山脉的北麓。在山脉与河流的关系中,这种情况很常见。毕竟山脉就算线性延伸,之间也会存在很多缝隙。比如太行山脉西侧的很多河流,就穿越了太行山间的那些峡谷流入华北平原。这些河谷往往会成为连通两大地理单元的孔道,当下连通北京与拉萨的109国道及G6高速,便是在两条沙河河谷的帮助下,由宁南高原进入旱平川台地。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77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77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