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了解了上述历史和地缘关系,再来审视兰州盆地的位置,将会有更深一步的感受。你会发现,从兰州向西眺望,庄浪河口、湟水河口与兰州盆地盆地的距离是如此的接近,其中湟水河口与庄浪河口的黄河只有10公里长,庄浪河口与岸门间的直线距离亦不过13公里。2000多年前,这段包括湟水、庄浪河口的峡谷,以立于峡中四望皆河之意被命名为“四望峡”。时至今日则演化出了一个更霸气的名字—八盘峡。

换个角度再看从兰州方向,看上述河谷的位置关系,会发现整个水系结构有如三叉戟一般延伸开来,兰州盆地所依附的这段黄河,就是这柄三叉戟的手柄。从四望峡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延展出去的庄浪河、湟水、黄河,则是三叉戟的三个分叉。单从这种“金城锁三河”式的地理关系中,你也能感受到兰州盆地的枢纽地位。

三河周边地区的地理、地缘属性,让兰州盆地的枢纽性进一步得到了强化。经过前面的解读我们已经知道了,沿上述三条河谷分布着的是:庄浪河谷、河湟谷地、河首地区。这些板块的共同之处在于,在地理上呈现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性,以及生产方式上的农牧混和性。这意味着汉王朝和后面那些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中原王朝,在将这些板块在融入中央集权体系的问题上,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即便是在这一融合进程,已经推进了2000多年的今天,你仍然能够从这三个地缘板块中,所分别包含的民族自治地区成分中,觉察到这一底层影响力的存在。

理清兰州盆地与周边板块的地缘关系后,西汉王朝当年所置金城郡的地缘结构也就呼之欲出了。归纳下来,西汉时金城郡包含有:兰州盆地、庄浪河谷、河湟谷地、河首地区四个地理单元。而东汉金城郡与之的差异,则是将位于黄河右岸的河首地区重新划回给了陇西郡。及至曹操控制北方、平定凉州之后,又单独将河湟谷地析出,以现在的西宁为郡治单独设立名为“西平郡”的行政区,成为了后来青海省的行政源头。

凉州7 羌人与赵充国

在西汉金城郡所涵盖的:兰州盆地、庄浪河谷、河湟谷地、河道地区等四个地理单元中,河湟谷地是最晚建立直接统治的板块。金城郡成立之时(公元前81年),总共只有七个县;分别是金城盆地的:金城县、榆中县;庄浪河谷的:令居县、枝阳县;河首之地的枹罕县、白石县;湟水下游的允吾县。其中允吾、白石两县甚至都还是伴随着这个新行政区的建制而新设的。

没有正式置县,并不代表汉朝没有统治河湟地区。在一场羌乱平复后(公元前111年),帝国开始在河湟地区沿河谷设置名为“亭驿”小型军事据点,以向汉王朝通传解羌人的动态。为了维持这些亭驿的运转,还在它们周边开垦少量通常以刑徒为劳动力的“公田”提供补给。比如刚才提到的浩门、允吾两县,都是由这些汉武帝时期的亭驿升级而来的。后来的青海省会西宁市的行政起点,亦是当时设置的“西平亭”。

这当中要重点提一下允吾的位置。在金城郡中承担郡治任务的并不是金城,而是这个位于湟水下游的新县。其位置在今天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甘肃省永登县交界处。至于说允吾城到底是在青海还是甘肃境内,目前还不是十分的确定。能够认定的是,允吾县和金城郡的设置,意味着汉朝对河湟谷地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让人感到一丝奇怪的是,从汉匈河西之战到金城郡的设置(公元前121年—前81年),之间过去了整整40年。事实上,此后又过去了20年(公元前61年),汉朝才通过一场战争在河湟建立直接统治。既然拥有强大武力的汉武帝,在河西之战后能很快决定在位置更偏远的河西走廊设郡,又为什么没有顺势将同样有农业潜力,同时与陇西相连的河湟设置郡县呢?问题的答案是:羌人更容易统治。

这里说的“容易”是与匈奴或者说北亚草原民族相比较。很多时候,羌人被笼统的归于“游牧民族”范畴。先且不论这个论断是否准确,即便都是游牧民族,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在地缘特点上也存在很大差距。大家一提到游牧民族,脑海中往往浮现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景象,然而游牧环境并非只有这一种。比如你一眼就能看出,那些纵横于欧亚大陆腹地、骑着蒙古马游牧的黄种游牧民族,与在北非及阿拉伯半岛,以单峰驼为主要骑乘工具的白种阿拉伯民族,属于不同的类型。

大家脑海中的典型草原景象,源自于欧亚大草原。在欧亚大陆腹地,从亚洲东部的的大兴安岭,到欧洲中部的喀尔巴阡山脉之侧范围内,延伸着一条世界上最大的草原地带。这片东西延绵6500多公里草原地带,就是“欧亚大草原”。历史上困扰欧亚大陆边缘文明地带的游牧势力,大多源出于欧亚大草原。

欧亚大草原地带的降水区间,基本处在200-450毫米这个区间,生在这一区域内的牧草多属于旱生类型,种类成分则以丛生的多年生禾本科草类为主。环境整体所呈现的干旱性,使之又被称之为“欧亚干草原”。地势整体低缓加之草原带的连续性,让身处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有机会周期性的整合生成强大的草原政权。这当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建立的草原帝国。

反观羌戎部落原本覆盖的黄土高原,以及在西汉初期仍能保有的河湟谷地,情况就有些不同了。每一种类型的植物群落都存在边缘地带。年平均降水低到200毫米的干草原地带,会呈现出荒漠与草原的过渡性,被我们认定为“荒漠草原”,而要是高到400毫米以上,又会呈现出更多森林特征。这种森林、草原相杂的植物群落被称之“森林草原”地带。至于草原和森林在当中的占比,则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越多森林的比例越高,反之则草原的面积占优。

一般来说,高于550毫米降水量的温带地区,就完全进入森林地带。必须注意的是,这完全不代表草本植物就没办法在这条降水线以上生存,它们的生存区间比之树木们要大得多。只是如果拥有高大叶冠和根系的乔木能够生长的话,会抢占掉大多数的阳光和水肥资源。虽然小草们还是能见缝插针的长出来,但形成连片草原就难了。而人类在温带开拓农耕区的行区,本质也可被视为用人工培育的,需要更多水/热资源的“草”,去抢占原始森林的空间,更具体来说是争夺温带阔叶林的生存空间(“针叶林”虽然降水足够,但温度太低)。

如果一片土地的原始状态,是阔叶林与草木植物(包括灌木)相杂的森林草原地带,那么它将有机会相容农耕与畜牧两种基本生产模式。这意味着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竞争中,理论上存在一个400-550毫米降水量的交叉区间。在黄土高原地带,陕北高原、陇东高原、陇右高原,以及山西高原北部,基本都在这个区间内。以原始植物群落结构来归类的话,整个区间可称之为“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地带。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77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77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