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胡马羌笛—凉州4宁南高原与清水河

灵州川的存在能够帮助中原王朝,在步出陇东高原后,穿越这片荒漠草原直抵银川平原。在灵州川的南面,与之源头接近但流向相反的河流,则承担着帮助整条战略通道向纵穿陇东高原的任务。循着这一方向出现在视野中的河流名叫“环江”,属于“马莲河”河的上游。而司州部分已经解读过,马莲河的地理身份是是泾水东源。理顺了这些水系的关系,一条从长安出发沿泾水而上,溯马莲河、环河,下灵州川,纵穿宁东翰海直抵西套平原的交通线便跃然于纸上了。

正是有了灵州川的连接,西套平原与马莲河流域才能够在行政上融为一体。围绕马莲河-灵州川-黄河这条轴线,两汉建制了包含银川平原和半个陇东高原的“北地郡”。区别在于西汉时期,北地郡和大部分东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一起,归属于“朔方刺史部”。而在东汉撤销朔方刺史部后,北地郡则成为了凉州最东部的行政区,并成为后来甘肃省在陇东高原存在的行政源头。

然而透过“灵州川”这个历史名称,固然能够帮助了解这条河流的地缘政治价值,但它的另一个名称“苦水河”,却让人对这条战略连接线的稳定性感到一丝隐忧。在中央之国的范围内,并不只有一条苦水河。以此为名的河流,共同的环境背景是干旱环境所带来的高蒸发量,使得河水的矿物质含量偏高(因此口感苦涩)。这意味着,穿越宁东翰海的苦水河,在承担西套平原与陇东高原战略连接线的问题上,着实有些勉强。最起码你很难依托这样一条水质偏差、水量不够大的河流,打造出一条农业走廊来。

那么,西套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就不存在稳定的连接线了吗?当然不是。前面也说了,二者的连接呈现出“西密东疏”的结构。从位于宁夏同心县、盐池县交界处的苦水河谷,向西驱车约100公里进入同心县成所在的谷地,你会发现一条从名字上看就充满希望的河流—清水河(汉时的名字为“乌水”)。这条发源于六盘山北麓向北注入中卫平原的河流,干流河谷正处于陇东、陇右两大高原之间的缝隙。依托两大山地,清水河谷的环境较之苦水河要好一些。

不过这种好也只是相对的。以清水河谷的情况来说,上游固原境内的年平均降水,还能勉强达到15英寸等雨线的要求,中游同心县就不到300毫米了。说到这里,要解释一下蒸发量的概念。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中的量”。跟降水量一样,通常以毫米和年来标定。你会发现在西北干旱地区,测定出来的蒸发量会一般比降水量高出7、8倍,甚至超过10倍;而在中东部地区这一数值要接近的多,甚至降水量是要高于蒸发量的。

这里说的蒸发量,更准确说是“潜在蒸发量”,是将水放在蒸发器里测定出来的结果。实际环境中,蒸会量会大大小于测定出来的数值,除非极端沙漠地带,地表水亦不可能全部被蒸发。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值,更多是在帮助我们从数据上感知一个地区的干旱程度。悲剧的是,越是降水量稀少的地区,潜在蒸发量越是高。这就好像一个人本来就没水喝,还要让他去大太阳底下晒一样。

蒸发量与降水量之间的这种反比关系,使得我们在衡量一个地区的干旱程度时,一般只需参考降水量就行了。结合自然植被状态和农业需求总结出来15英寸等雨线(381毫米),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干湿分界线。将蒸发量的概念提出来的意义之一在于:在这条分界线两端,无论干、湿所呈现出的都是加剧状态。越是干旱地区,潜在蒸发量超出降水量的比例越大;越是湿润地区,降水量越是能压倒蒸发量。

这种马太效应的形成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降水的缺乏是因为没有受到水气和雨云的青睐。而没有了云层的遮盖,阳光又会更加肆无忌惮的将地面本以匮乏的水资源吸走。当然,阳光同样是农业和植被生长所需的重要资源。如果能解决水的问题,这种日照充足的干旱地区,往往能种出更优质的农产品来。考察清水河口所处的中卫平原,你会发现它年平均降水,比之清水河中上游地区更低,只有不到200毫米,潜在蒸发量则高达将近2000毫米。只是有源自青藏高原,不远千里前来支援的黄河水的浸润,不用像中上游地区那样“靠天吃饭”罢了。

蒸发量给人类的另一个启示是:在试图从外部引水改造一片干旱之地时,如果不考虑输送、灌溉中的蒸发量问题,将会造成极大浪费。从这一角度说,要是人类哪天有能力建立一条空中水气走廊,将东南部的雨云输向西北,倒真是可以标本兼治的解决中国西北干旱问题。只是人类过往几千年改造地球表面,尤其是改造河流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便有高科技加持,人类也未必马上能知道一片飘向蒙古高原的雨云,会不会让亚马逊森林里的一只蝴蝶感到不适。

把视线从未来拉回到地面。源头出自六盘山北、河口位于中卫平原(具体是中卫市中宁县)的清水河谷,为关中平原又打通了一条通往西套平原的战略通道。2000多年前,从关中平原起程的汉军,可以在沿泾水向向西然后北出萧关,再沿清水河谷一路向北进入中卫平原。围绕着进入中卫平原的战略走廊,东汉王朝建制了同样隶属凉州的“安定郡”。如果说北地郡的地理结构,可以归纳为:马莲河+苦水河+银川平原,那么安定郡的结构则是:泾水西源(正源)+清水河+中卫平原。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清水河的存在并不仅仅是提供一条战略通道那么简单。整个清水河干流河谷宛如陇山的北延伸线,整个清水河流域也基本在黄土高原地貌中延伸。从这个角度看,“陇山-清水河谷”似乎可以被认定为陇东、陇右两大高原的分界线。不过基于其在地缘位置上的独特性,我们更应该将之视为一个独立板块。根据其当下大部属宁夏所有的行政属性,我们可以将之命名为“宁南高原”。宁夏十字架结构的前三部分:上半部的银川平原、左半部的中卫平原、右半部的宁东翰海都已经悉数出场。补足这最后一块拼图的,就是清水河水系所覆盖的“宁南高原”。

以清水河谷为轴线的话,宁南高原呈现出“西大东小”的结构。也就是说,清水河左岸与陇西高原相接的这部分黄土高原,面积要远大于其右岸,与陇东高原相接的部分。在清水河左岸,分割宁南高原与陇右高原的,是一条之前内容中曾闪现过的名字—屈吴山。说起屈吴山,就必须先说一下两条山脉—陇山和祁连山。陇山山脉的情况前面已经交待过。这是一条从关中平原西端开始,向北延伸的秦岭支脉。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将这条山脉称之为“六盘山脉”。一定要再细分的话,陕西、甘肃境内的南段为陇山,宁夏境内部分可称为六盘山。

祁连山脉是围就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重要山脉,也是后面即将展开的河西走廊的靠山。位置上看,陇山山脉位于陇右高原东边缘,祁连山脉止于黄河之西,相隔整个陇右高原的二者看起来不太可能交集。然而在地质活动的作用下,斜穿黄土高原北部的屈吴山,成为了两山之间的连接线。这条充当陇山、祁连山连接线的山地,不仅是祖厉河与清水河的分水岭,同时也是宁南高原与陇西高原的分割线。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76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76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