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一件事关都城安危的大事,基于如此轻率的理由而决定,看起来颇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函谷关向东迁移的地缘政治背景,是弘农郡的设置。西汉之初,整个崤函通道原本隶属于洛阳所在的“河南郡”(东汉时因洛阳升级为首都,而改称“河南尹”)。从地缘政治角度说,河南郡客观上成为了拱卫长安的前线。问题在于,如果觊觎皇位者占据洛阳以抗长安的话,关中平原将被迫陷于门户大开的境地。考虑到汉武帝继位前曾经爆发过七国之乱,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在这种情况下,最合理的的选择是在关中平原与洛阳盆地之间,设置一个独立负责管理崤函通道的行政区,并将之牢牢的控制在长安的手中。观察汉函谷关的位置,你会发现它正位于洛阳盆地的西边缘。从长安的角度来说,将函谷关的位置移至于此,能够在洛阳可能生变时,最大限度为身处长安的天子提供缓冲。至于原本行使关隘作用的“秦函谷关”则升级为弘农县,并定位为成为整个弘农郡的政治中心。

应该说对于一条单线通道来说,具体将关口设于沿途哪个节点,对控制整条通道来说影响并不大。尤其弘农郡的设置,已经在战略层面上增强了长安的防御能力。然而实际上,汉函谷关的位置还是存在潜在风险的。这是因为穿越崤山的道路并不止一条。这条沿谷水而行的路线实际只是两条崤道中的一条,具体来说是“北崤道”。

既然有北崤道,那肯定就有南崤道了。在陕地以西,沿黄河南岸通道的崤函通道并没有出现分叉。二者的分歧出现在溯青龙涧河上行20余里处。在这个位置上,有一个从名字即能看出其地缘属性的乡级行政区—交口乡,帮助我们定位两条崤道的分歧点。在交口之东,青龙涧水的两条上游源流,分别指向南北两条崤道。狭义崤山所指向的正是南、北崤道之间的山体。

南崤道并非直指洛阳盆地,而是在东距洛阳约70公里处的洛宁县一带,东南向接入洛河河谷,然后再沿洛河河谷东北向延伸入洛阳城。在这条路线中,两汉在现在的洛宁县城西建制有名为“蠡城”的军事堡垒。不过整条线路中,最为知名的关口当属位于崤山(狭义)南麓,与硖石关隔山相望的“雁翎关”(当下在此坐落有隶属三门峡市的“雁翎关村”)。在变化为这个貌似与大雁有关的名字之前,这个节点的名字其实是更能显示其属性的“崤陵关”。

最晚在在秦晋崤之战中,南北崤道的存在就已被明确记录了下来。不能确定的只是,秦军到底是在哪条崤道上被晋军所伏击。由于南崤道的存在,汉函谷关实际只能对控制北崤道起到作用。当然,我们也经常说,一条穿行于山间的道路需要经常维护才能够通行。如果官方放弃对南崤道的维护,北崤道和汉函谷关的唯一性并非不能被凸显出来。只是这种情况只适用于和平时期,一旦进入战争状态,那些曾经被使用并标注于地图上的道路,被重新启用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事实上在修筑潼关的同时,曹操并没有忽视对南崤道的控制。具体做法是在蠡城建制了名为“渑池”的县。看过廉颇和蔺相如故事的人,应该不会对渑池感到陌生。公元前280年,秦国向楚国发起进攻。为避免面临双线作战的局面,当时执掌秦国的秦昭襄王,决定约请赵国的赵惠文王会盟。会盟的地点则选定在韩国境内的城邑渑池。

这一看似公允的选址其实对赵国十分不利。因为原本为魏国所控制的陕地,早已经为秦国所夺取。这意味着两国国君相会的地点,就位于秦国的眼皮底下。更让赵国人感到不安的是,此前秦国在约请楚怀王于两国交界的武关会盟时(公元前299年),曾经背信弃义的扣留了楚王,并导致后者客死秦国。可以想见,赵惠文王当时前往渑池的心情。至于后面发生的事,相信学习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的同学都已经很熟悉了。曾经带和氏璧出使秦国,并能够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再次立功,不仅帮助赵惠文王全身而退,还助其免受秦王的侮辱。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不管是两汉时期的渑池,还是现在的渑池都是位于谷水之侧,也就是说是在北崤道之上。怎么曹操又在南崤道上新建了个渑池?建制一个新行政区的决定并不难理解。如果你想战术性控制一条道路,可以修建一道城堡属性的关隘;如果你想战略性经营一个地点,最好的办法则是建制新的城市。在强化南崤道控制权的问题上,曹操选择了后者。

问题在于,新建一个城市需要有相应的管理班子及人口。战乱时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高效办法,是将邻近城市的人员迁移过来。也就是说,曹操并不是凭空又建了个渑池县,而是将原本在北崤道之上的渑池县,迁至了需要在行政设置上补短板的南崤道上。鉴于原渑池县边上还有个新安县,这一做法并不会降低北崤道的控制力。历史上,类似的操作手法并不鲜见。黄祖在经营江夏、刘备在荆江南岸建制公丨安丨县时,亦都用了同样的方法。

在后来并州刺史高干起兵叛曹的过程中,曹操的这一战略性调整,曾经对保卫洛阳的安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进入历史线后会有详细解读)。后来渑池又回到了原始位置,源自于北魏时期的行政调整。只是当时并没有马上取消曹魏渑池的建制,而是将它们分别称为 “北渑池”和“南渑池”。不过两个渑池并存的混乱局面,很快在北周时期得到了纠正。后者被更名为能够显示其洛水身份的“昌洛县”,并最终形成现在的洛宁县。

然而不管如何强化对南崤道的战略控制,南北崤道并存的客观事实,始终会弱化汉函谷关在战术层面的作用。在曹操已经得到汉献帝和洛阳,同时又担心源自关中平原和凉州的军阀东进的情况下,汉函谷关控制力的不足之处便显露了出来。有鉴于此,曹操和汉武帝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那就是将关隘移至整个崤函通道的最边缘处,以为自己获得更大的缓冲空间。区别只在于防患长安而不是洛阳生变的曹操,选择的是在通道的西边缘构筑“潼关”。

尽管崤函通道的主要卡点后来移至潼关,但汉函谷关作为通道的东部起点,并没有被完全放弃。杜甫所经过的新安县位移至现在的位置,亦是因为这个函谷关一带,早在汉代之时就已不再只是一个军事关隘,而是发展成了一个附带居民区的城池。情况稍显复杂的是,作为“函谷”二字的原始位置,秦函谷关所处的这个节点,在三国时代同样曾经复活过。

在曹操西征关中之时,曾在函谷之北打通过一条新的运粮通过,工程具体的指挥者是大家所熟悉的许褚。曹操死后第八年(公元240年),已经定都洛阳的曹魏政权决定在这条新函谷旁复建新关,具体位于秦函谷关北6公里处(现在已为黄河所淹没),史称“魏函谷关”。在蜀汉经年北伐,试图控制关中平原进而图谋中原的大背景下,这种做法能够为洛阳的安全增加一层保护。只是自北宋将中央之国的政治中心东迁之后,这些负责在长安和洛阳双城记之间维系微妙平衡的函谷关,最终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75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75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