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河流除了为两岸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之外,还承担着通路作用。以洛水的位置来说,很容易让人感觉它是一条位于长安与洛阳,或者说骊渭平原与伊洛平原的天然连接线。问题在于,华、崤两山之南是同样源出于秦岭的蟒岭、伏牛山、熊耳山等山脉,它们之间的结合过于紧密,压缩了洛水河谷的交通空间。以至于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生成一条沿洛水河谷延伸的东西交通大动脉。

相比之下,崤山与东崤山之间拉开的空间就在显得宽阔得多,这使得谷水和青龙涧河在历史上能够成为崤函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想从洛阳前往长安的话,最直线的方式就是溯谷水而上,经青龙涧下游河谷,然后在三门峡市转而沿黄河南岸西行,最终从华山脚下进入关中平原。技术上看,这样一条由三段河岸通道所组成的线路中部,最起码会存在有两个地理节点:一是清龙涧河与黄河的河口之处;二是隔离谷水与清龙涧河的分水岭。

先来说说第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在历史上有两个著名地缘标签,包括指向黄河水道的“三门峡”,以及行政属性的“陕”。前者得名源自于在这段峡谷中存在有名为:神岛、人岛、鬼岛、炼丹炉、梳妆台、中流砥柱等六个岛屿及半岛状礁石,将整个水道切割为名为:鬼门、神门、人门的三股急流(其中人门水道相对平缓)。这些礁石的存在,极大阻碍了黄河水道的航运工作。尤其在将关东地区的粮食物资,逆水而上输往关中平原时,会更为的困难。

为了打通三门峡水道,从东汉至北宋的历代王朝,曾经尝试过多种方法。包括试图削减礁石;在三门峡两侧的崖壁之上开凿栈道,以人力拉纤的方式帮助船只通过;乃至在三门峡之侧挖通运河,以绕过这段艰险的河道。只是这些辅助手段在提升漕运成本的同时,收效并不明显。当中央之国的经济重点愈发向第三阶段转移后,在战略上更具可行性的作法,是将政治中心东移至漕运便利的华北平原。换句话说,三门峡段和整个黄河的水运如果足够通畅的话,长安城失去中央帝国政治中心的时间很有可能会被延后。最起码单从水道距离上来看,将江南地区的粮食运往长安,并不会比运往北京更远。

作为阻碍中央之国东西交通的肠梗阻,三门峡这个名称并没有被历代王朝升级为本地区的行政名称。长期以来,这个位于崤函通道中部,能够被视为中央之国东、西分割点的点位,一直是以“陕”字为名。区别只在于,秦朝在统一天下之后,将陕地变成了“陕县”,并在两汉魏晋得以延续。及至南北朝后一直到近代,则以“陕州”为名。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已经意识到了,陕西省的名称正是源出于它位于陕地之西的位置。只是在曹操将控守崤函通道的核心关隘移至潼关之后,关中平原的安全线逐渐东移至潼关一线,使得陕地和整条崤函通道最终成为了河南省的一部分。

不管到底归属陕西还是河南,不出意外的话,“陕州”这个极具历史底蕴的名称应该是会沿用至今。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1957年,三门峡上开始修筑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工程。为了纪念这一看似能够彻底解决黄河水患的伟大工程,陕州被更名为“三门峡市”并成为了河南省的地级市之一。当然,陕州这笔重要遗产也并未完全放弃,而是以“陕州区”之名存在于三门峡市的建制下。

修筑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另一个目的是打通黄河航道。那些横亘于三门峡河道之中,让历代王朝头疼不已,却受限于技术又无法根除的礁石,在丨炸丨药面前只能算是六块豆腐。大部分礁石在工程修筑过程被炸掉。幸运的是,极具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中流砥柱”被刻意保留了下来。悲剧的是,这一试图解决黄河下游水患的工程,很快却对与之直线对接的渭河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那些被水坝所阻挡的泥沙卵石开始在渭河下游沉积,并大大增加了关中平原东部的防洪压力。为了减缓这一压力,原本预留的船闸位置也被改建为排沙口。

在这里展开三门峡的前世今生,并非是为了点评这项现代工程的千秋功过,而是为了更立体的展示这个枢纽点的地缘位置。事实上,就“陕”地这个点位来说,它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控制两条东西向的水陆通道。如果能够横渡黄河的话,那么黄河以北的山西高原,同样有机会使用崤函通道。那么黄河有没有可能被横渡呢?当然是可以的。相比河道宽广的下游地区,黄河中上游的横渡条件要好的多。以晋陕大峡谷为例,晋陕两地民众之间的跨河交流非常频繁。西河两岸在两汉时期能够被划入同一州部,正是因为黄河并没有成为一道天堑。

值得一提的倒是横渡黄河的传统工具—羊皮筏子。由于直面游牧之地,加之黄土高原本身的经济中就带有一定畜牧的成分,所以羊在整个地区是属于普遍存在的牲畜。早在先秦时期,羊皮筏子就已经为黄河中上游的地区的人类所使用。制作羊皮筏子时,制作者会自羊的颈部环割,而不是从腹部开口。这样剥下来的羊皮非常完整,只会在颈部和四肢留下五个开口。在用盐和油对羊皮进行脱毛和软化处理之后,五个开口中的四个会先用细绳扎死,留下一个口子吹足气之后再行扎口。

经过上述程序处理过后得到的气囊,就是一个基本款的羊皮筏子了。根据需要,数个乃至数百个基本款,可以在木制支架的辅助下,编排成为更大的筏子。游牧民族同样是羊皮筏子的使用者,甚至有可能是最初的发明者。不过人马合一的游牧者,通常只需随身携带一个基本款,在渡河之时再吹气扎口,然后抱着羊皮筏子和自己的马匹一起游至河对岸。

顺便说一下,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制作更大型的“牛皮筏子”。可以想象的是,把一个牛皮筏子吹起来,需要更大的肺活量。旧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如果觉得一个人说话口气太大,便可调侃他口气大到,能去黄河边上吹牛皮阀子。久而久之,这句话就简化为全国人民几乎都能听懂的—吹牛皮和吹牛了。

好了,吹牛的事先打住,再回到三门峡地区的横渡问题上来。历史上,围绕着这个重要的枢纽点形成了两个著名的渡口,包括三门峡市西侧的“太阳渡”以及东侧的“茅津渡”。在三门峡的北岸,是横贯山西高原南部的中条山脉。从高原南下觊觎伊洛盆地的政治势力,会选择在与三门峡相对应的位置上翻越中条山脉,然后再经由上述两个渡口跨越黄河进入崤函通道。先秦之时,上述点位分布着三个小国,包括三门峡南岸的“南虢国”,三门峡北岸的“北虢国”,以及扼守中条山通道的“虞国”(北虢国与虞国均位于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南虢国则与三门峡市重叠)。

这些先秦小国名字虽然生僻,但却并不陌生。帮助普及它们读音的是贡献了“唇亡齿寒”、“假虞伐虢”(又称假途伐虢或假道伐虢)两句成语的历史故事。公元前7世纪中,身为春秋霸主的晋国通过“假虞伐虢”的计谋,先后灭掉了这三个可能阻碍其东进之路的小国。值得一提的是,在周王朝开始封建天下之下,能够被赐予公爵之位的诸侯屈指可数。出身于姬氏王族的虢国和虞国和虢国,虽然在进入春秋乱世后沦为炮灰,但始封时的地位却是公爵之位。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75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75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