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位置上看,千河源头所指向的“陇关”,主要是负责关中平原与陇右高原之间的交通;萧关则更偏向于连通陇山东、西两大高原腹地。在丝绸之路开通后,这两个紧要关口都成为了进出长安的选项。现在问题来了,既然陇关道和萧关道所打通的都是陇山山脉的孔道,那么谁的地缘政治价值要更大些呢?或者说,谁才更有资格被认定为是关中地区在这个方向的大门。

历史上,在保护关中盆地安全的问题上,向有“关中四塞”之说。在陇关和萧关当中,能够跻身其中的是与关中平原距离更远的萧关。之所以能够挤掉有秦人背书的陇关,是因为萧关除了能够连接陇山东西以外,还必须面对来自西套平原的压力。在西套平原屡屡成为中原王朝与边缘民族争夺焦点的情况下,守住萧关的意义显然要更大些。也正因为如此,萧关在“关中四塞”中的定位并不是西大门,而是北大门。

陇关与萧关两关在地缘位置上的差异,同样体现在东汉王朝的行政归划中。这当中直接负责关中平原安全的陇关,被归入了司州范畴,而萧关及其所直面的陇右高原、西套平原、以及北山以北陇东高原,都属于凉州的范围。等到凉州部分展开,相信大家无论对陇关道还是萧关道的地缘政治价值,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既然位于陇山之上的萧关成了关中地区的“北大门”,而在方位上看起来有资格做西大门的陇关,又没能成为“关中四塞”的成员,那么到底谁得到了这个称号呢?答案是“大散关”。而它所指向的战略通道,被称之为“陈仓道”。提到陈仓,大多数人马上会想到一个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公元前206年,从鸿门宴脱身的刘邦,接受了前往秦岭之南的汉中盆地就任“汉王”安排。在穿越秦岭之后,刘邦下令烧毁了栈道,除了防止被再次追杀外,更是让项羽相信自己没有反意。

刘邦当时前往汉中时所使用的越岭通道被称之为“褒斜道”,其在关中平原的入口,位于隶属宝鸡地区的眉县。在终南山的通道部分,由北部的斜水及南部的褒水两条河谷所组成。所谓“明修栈道”,指的就是修复褒斜道上的栈道。不过史书中其实并没有汉军“明修栈道”以迷惑对手的记录。至于褒斜道本身,如果你知道斜水河谷又被称为“斜谷”,斜水在渭水之南所对应的黄土塬叫作“五丈原”的话,相信就会明白今后有足够重头的三国故事,来帮助我们了解它的一切。

虽然“明修栈道”事件到底有没有发生过存疑,但汉军在韩信的率领下,由陈仓道攻入时名“陈仓”的宝鸡却是史实。这条从陈仓出发向西南方向穿越秦岭的通道,绝大多数时候是依嘉陵江源头身份的“故道水”而行。知道嘉陵江的人,大抵都知道它的下游与长江一起造就了重庆。这意味着沿故道水一路南行,最终能够纵穿整个四川盆地。单凭这一点,陈仓道及扼守这道古道北端的“大散关”,便有资格跻身关中平原的门户之列。

另一项能够为陈仓道加分的地理因素,是故道水正位于中、西秦岭山脉之间的夹缝。尽管同样通行艰难,却胜在不用开凿栈道也能够穿越秦岭。在栈道技术被开发出来之前,包括终南山中那些依靠栈道通行的峡谷无法通行时,陈仓道几乎成为了由关中平原直入蜀地的唯一选择。然而困惑在于,无论是陈仓道的行进方向,还是四川盆地与关中平原的相对位置,指向的都是南方。换句话说,大散关看起来更应该被称为为关中地区的南大门。

之所以没有这样定位,是因为在骊渭平原南部有一条帮助长安城,东南向连通南襄盆地的通道—武关道,被认定为南出关中的通道。考虑到骊渭平原的中心位置,以之为参照物定位的话,位于武关道中间的“武关”的确会更有资格被认定为关中地区的南大门。除了“武关道”之名以外,这条东南向通道在历史还拥有:商於道、商山道、蓝田道、等名。由于这条重要战略通道的西半部是沿丹水(丹江)而行,东半部亦依托了丹水的左岸支流,因此从地理角度也可将之命名为 “丹江通道”。

武关道的行政起点是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向的蓝田县,然后向东南串连起了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以及隶属河南省南阳地区的西峡县、内乡县。在秦末战争中,项羽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之所以能够抢在项羽之前入主咸阳,便是因为绕道秦军防御薄弱的武关道。

作为关中四塞的成员,秦军不可能不知道武关道的价值。之所以没有在武关布以重兵,是因为秦军的防御重心是在关中四塞中,地缘位置最为显赫的函谷关。考虑到在这个方向进攻的是项羽,秦军的这种做法看起来并不算错误。虽然即便如此,秦军也还是未能阻止项羽攻入关中。而秦军这种顾此失彼的选择,所造成的最重大后果,是让刘邦抢先一步进入关中,并通过“约法三章”笼络了秦地的民心。

在潼关取代函谷关成为崤函通道的节点后,关中四塞东大门的称号也随之转移到了潼关头上。相比另外:北萧关、西散关、南武关这三个在对应方向上有些偏差关口,无论是函谷关还是潼关,被定位为关中的东大门都算得上是名符其实。作为发生过很多三国故事的主通道,在摸透洛阳盆地的地理结构后,崤函通道及其各关口的前世今生,将会成为解读的重点。

京畿之地5伊洛盆地与京洛五都

纯粹从地理角度看,“洛阳盆地”更应该被称之为“伊洛盆地”。发源于东秦岭山脉腹地的洛水和伊水,东南向斜穿盆地之后,在归属洛阳的偃师市境内汇聚成为一河,最终由划归郑州市的巩义市境内注入黄河。就对整个板块的地理贡献来说,伊、洛两水实在难以分出个高下,以至于两河并流后的下游河道被合称为“伊洛河”。

基于伊洛两水于整个盆地的核心地位,“伊洛”二字常常被用来代指洛阳及其整个盆地区。此外由于“洛水之阳”的位置,同时也是黄河之南。历史都城选址于洛水之北的客观事实,使得古人亦常以以“河洛”(黄河与洛水之间)之名代指这片土地。考虑到无论是狭义的洛阳城范围,还是广义的洛阳地区都不能覆盖整个盆阳盆地,而黄河之于这片土地虽然重要,但位置又过于边缘, “伊洛盆地”这个地理标签看起来会更容易表明整个板块的地理属性。

尽管伊水和洛水的下游共同成就了伊洛盆地,但一定要从地缘政治层面,在两河中分出个高下的话,还是北边的洛水更重要一些。史记中有着“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论述,意指夏、商、周三代都曾经在“河洛”地区建都。事实上,三代建都只是一个开始。关于洛阳到底成为过多少朝代的都城,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十三朝,有说是十五朝的,涉及到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等。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75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75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