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盐并非只产生于海洋之中,内陆地区同样有可能通过地表盐湖或者抽取地下的卤水来制盐。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海洋线都能够生产海盐。在古代真正被大规模开发成盐厂的,是那些平原与海洋相接的滩涂之地。具体到当年的齐国来说,适合大规模开辟盐田的地点是潍河、白浪河、大沽河等河流,在胶、莱两湾的河口地带。制取海盐的做法,则是在高于低潮水位、低于高丨潮丨水位的滩涂之上,用半尺高的池梗围就一个个盐田,同时用堤坝阻挡海水的入侵。然后涨潮时放开堤坝上的水闸,借助沟渠将海水引入盐田,再经过阳光曝晒慢慢结晶成盐。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一个问题,对于齐国来说,只需控制胶莱平原及两侧的山地,并不需要深入胶东半岛就可以获取盐、铁、粮食资源。至于海岸线在当时的作用,并不如今天所显现的那么大。一统天下的秦帝国在征服齐国之后,亦没有想过利用齐国的海洋属性进行海外扩张。帝国对齐所所带有的些许海洋气质,更多从神秘的方士们身上所感受到的。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便是以为秦始皇获取长生不老药之名出海的徐福。

当然,徐福能够出海,显然是因为齐境之内的这些海港已经得到的初步开发,并且开拓了海上贸易路线。从发展海洋经济的角度来说,背山造海的地势有助于获得天然良港。这一方面是因为沿海山地所造就的海岸线蜿蜒曲折,那些深入陆地且有山地保护的海湾,有助于靠港的船舶躲避恶劣的海上气候;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缓缓延伸入海洋的平原,会在海岸线上造成大范围的滩涂地。虽然这些滩涂地有机会被开发为盐田,但却无法为大型船只停靠所用。而对于与海相接的山地来说,就不存在这种现象了。今天分布于胶东海岸线上的:青岛、威海、烟台等中国北方著名海港城市,无不显现出上述特点。

以胶东半岛的地缘位置来说,如果开展海上交流,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当是其三个主要目的地。历史亦有记载,曹魏在征服辽东之时,大连一带的吏民,因躲避战乱而渡海移民山东。然而在人口还不足以填满所有土地的情况下,即使在进入两汉及三国时代,青州的核心之地仍然是更容易进行农业开发的胶莱平原及河、济两岸的平原之地。就像这批从辽东而来的移民,后来亦是安置于现在的淄博市淄川区境内。

在三国朝代,海洋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并非完全没有一席之地。公元233年,为了共同应对来自曹魏的压力。孙权曾经派遣使者领军一万前往辽东,与当时占据辽东的公孙渊结盟。应该说,在中央之国的历史上,合纵连横之举虽然非常常见,但像这样跨越海洋的结盟仍然是极具想象力的。如果结盟成功的话,那么曹魏打破这一联盟的最好办法,就是以胶东半岛为基地打造一支水师,阻断二者的人员、物资往来。其实早在春秋时代,类似的一幕其实就已经上演过了。公元前485年,志得意满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中原争霸,曾经派遣舟师沿海岸线而上进攻齐国,而齐国则派遣水师于海面拦截。双方在黄海海域所进行的这场海战,也被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海战。

2500年前的这场南北海战,最终以山东半岛的胜利而告终。而1700多年前,类似的一幕却没有发生。因为辽东方面对能否维持这条海上交通线,心存很大的疑虑,至使这次结盟胎死腹中(具体细节以后会有解读)。纵观整个三国时代,尽管具备许多天然海港,包括有齐、吴海战的先河在,但青州在三国的地缘政治舞台上所展现的属性,与其它内陆板块却并无二至。被曹操视为私兵的“青州兵”军团,在运作上所循的仍然是传统的耕战模式。并没有充分利用青州的海洋属性,打造出一支海上奇兵,用来南下进攻东吴。

基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这种选择并不算错。毕竟掌握大规模海上运输能力的东吴,也没在像800年前的前辈那样,再次尝试跨海攻击。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与西方文明初始时那种“地中海”格局不同的是,中国近海的海况要复杂的多。在后来的历史中,历代王朝并非没有想过利用海路发动军事行动或者运输物资。只是海洋的不确定性,让这些尝试的成本都显然过大,使其更多只能作为偶尔使用的辅助手段。

时光荏苒,当西方通过地理大发现,而进入迫使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不管古老的中央之国愿不愿意,都必须正视海洋的存在了。正是基于这一大历史背景,不仅青州沿海的那些天然海港,在新的时代焕发了勃勃生机,就连陆地属性的胶莱平原,也开始尝试通过海洋加成,提升自己的地缘潜力。这一尝试就是“胶莱运河”。

从字面上理解,胶莱运河是一条打通胶州湾与莱州湾的运河。最初有这一想法的,是有些异类的元朝。元朝与同样首都定位于北京的明、清两代,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的经济和农业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江南地区。这意味着帝国政治中心所额外消耗的那些粮食,必须从江南地区调运。后来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从山东丘陵西侧擦肩而过而过的“京杭大运河”成为了最后的解决方案。然而在此之前,已经拥有海洋视野的蒙古人,曾经设想过通过海运而不是漕运解决“南粮北调”的问题。

在海运方案中风险最大的一段,是从山东半岛的东端绕入渤海的海路。由于位置关系,这一海域遭遇恶劣海况的风险要比其它海区要大得多。有鉴于此,元朝希望从胶莱平原的腹地选定两条分别注入胶州湾与莱州湾的河流,将之相连构成一条能够截弯取直、连通黄、渤两海的水上通道(公元1280-1282年)。被勘测人员所选定的两条河流,分别是:北向流淌的“胶河”,与南向流淌的大沽河下游部分河道。前者被称之为“北胶莱河”,后者则对应为“南胶莱河”。

让人颇感无奈的是,元朝所挖通“胶莱运河”仅仅运行的数年,便和整个活动线路一起被放弃。250多年后的(公元1538年)明朝政府,一度再次疏通运河。只是在运行几年之后也被放弃。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山东丘陵并不能为这条运河提供足够的水量,其地势亦无黄淮海平原那么平整。要知道黄河之所以能够像一把大刷子一样,在黄、淮海地区任意改道,在于这几大水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水岭。相比之下,虽然胶莱平原也算平整,但于运河在翻越南、北胶莱河分水岭时,仍然会遇到高程略高影响通航能力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在于海上航段的不安全性,这一不安全性不仅仅体现在海况的影响,还在于海上地缘威胁的逐渐显现。以明朝来说,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是整个海运航线被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有鉴于此,大陆文明属性的中国人,还是更愿意把安全系于脚下这边土地之。京杭大运河遂成为了连接中国南北的交通干线,并对运河两岸的地缘生态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当下,重开胶莱运河的声音在民间仍然不时出现。只是这一设想的目的,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打通一条南北运输线,而在于打通胶莱平原的海上窗口,使之更好的通过海洋融入全球经济。类似的想法并非异想天开,很多半岛结构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过类似设想。与胶莱运河类似的还有韩国曾经设想的,横贯朝鲜半岛的大运河项目。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70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70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