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从上述历史还可以看出,中原政权对于河套平原的控制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每当内部陷入战乱,这片可农可牧的土地便会被第一时间被放弃。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河套平原虽然可事农稼,但在位置上却是一个危险的突出部。抛开位置上更加孤立西套平原暂且不说,即使中原政权能够控制前、后套平原也会发现,在鄂尔多斯高原自然降水,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农业开发的情况下,云中、五原、朔方三郡,实际是处于两面承压的危险境内。游牧者不仅会在阴山长城以北的草原上游弋寻找机会,还会从狼山与贺兰山之间的缺口处,跨越黄河进入鄂尔多斯草原,从后方进行攻击。正因为如此,汉朝也在杀虎口两侧分拆出“定襄郡”,以在河套有失的情况下,为雁门郡和大同盆地的安全,增加一层缓冲。

那么,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包括两汉交会之时,河套平原有没有再一次被放弃呢?应该这样说,情况比想象中的还要复杂些。关于河套地区控制权的转换,其影响力也远不止于三国时代。下一节的内容将揭开这个迷团

有古代高速公路之称的“秦直道”为什么被放弃

大河之北—冀州.并州.幽州(6)

在赵人代表中央之国进入河套平原之时,他们为这片土地打上的标签是颇具浪漫色彩的“云中”二字。而在汉朝重新进入河套地区之后,“朔方”开始取代“云中”,成为整个河套地区最引人注目的行政标签。狭义的“朔方”,指的是在汉武帝夺取河套之地后,在后套平原所设立的“朔方郡”;广义的“朔方”,则是汉武帝在20年后(公元前106年),创建“十三刺史部”时,扩张成为的“朔方刺史部”。

“朔方”意指“朔气覆盖的北方”。“朔气”在古汉语中指的是北方的寒气。气候是帝国在这片土地的最大障碍,这一标签的出现,表明当时的汉王朝对这一点已经有了深刻感受,而整个河套地区在气候上的纠结,又与“季风”有关。所谓“季风”指的是: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的冬夏季风向相反现象。受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响,每年夏季,东亚大陆每年夏季都会从东南方向迎来夹杂着大量降水及热量的“夏季风”;而到了夏季风消退的冬天,控制东亚大陆的则是由大陆冷高压吹出的“冬季风”。这种受季风现象影响明显的地区被称之为“季风区”。在地球上,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三个板块都属于季风区。其中东亚季风区是唯一处在温带的季风区。

如果不考虑东北地区的话,无论是用长城还是“十五英寸等雨线”来划定中央之国核心区,或者说农耕区的边界,都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与东亚季风线相合的。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是东亚季风区的最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带来的一个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效应,那就是“雨热同期”。作物的生长即需要降水也需要热量。如果这两项条件能够同期出现,自然是极好的。与这一特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亚大陆西端的情况。在欧洲,气候最宜人的区域是地中海周边。然而“地中海气候”的一大问题就是“雨热不同期”,夏季少雨、冬季多雨。这也造成了地中海周边虽然是欧洲气候最好的区域,并且催生了古希腊、罗马文明,但从人口潜力来说,却始终无法与处在季风气候区的东亚、东南亚、南亚相比。

1935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通过分析中国各地的人口密度,在地图上划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这条从东北黑河延伸到云南腾冲的对角线,将中国切割成了两部分:东南部的人口高密度区与西北部的人口低密度区。当我们把人口角度的“胡焕庸线”放在气候角度上审查,就会发现它本质就是条“东亚季风线”。只需把受温度限制,当时难以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的东北地(两辽地区以北部分)去除掉,这条季风线就足以用来解释华夏文明在古代的边界问题。

由于海洋距离过远,并受到山脉阻隔,在东亚季风线以西以北的大陆腹地,海洋性夏季风的作用开始减弱,大陆性影响扩大。夏季依然炎热温润,但降水较季风气候区低;冬季则更加的干冷。这种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地区,气候类型被称之为“大陆性气候”。不幸的是,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那样,河套地区正处在两处气候区交汇之处,由季风区而来戍边的战士和农夫明显能感觉到,这一地区的气候与自己的家乡存在本质区别。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无论采取何种手段控制河套平原,都必须要面对鄂尔多斯草原横亘其间的问题。虽然中原王朝同样可以利用这片草原放牧,将之定位成为自己的畜牧基地,尤其是用来饲养马匹,但却没有办法开展大规模农耕经济以固定人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西汉、东汉三代王朝,尝试了三种方案。其中西汉王朝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三个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大部分的陇东、陕北高原放置在了一起,组合而成了“朔方刺史部”。

技术上看,这一方案相当于把关中平原从“雍州”概念中剥离后,补充河套平原。问题在于,关中平原是整个雍州板块的核心,并对境内其它板块辐射影响力和资源。反观河套平原则无法承担这个任务,更因为地处边地的原因,需要从其它地区调配资源。为此,西汉王朝在设立“朔方刺史部”时做了两个补救措施:一是将西河两岸的高地,包括部分陕北高原和吕梁山地,设立为“西河郡”并归属于并州刺史部。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让来自山西高原的力量,更多参与对前、后套平原的战略支援上来;二是延续秦王朝时的做法,将西套平原与陇东高原东部组合而成了“北地郡”,以让孤悬于西陲的贺兰山麓,更多得到来自关中方向的支撑。

容易被人忽视的,是两世而亡的大秦帝国,在这个问题上所做的前瞻性设计。笃信自己强大中央控制力的秦帝国,并没有在中央与地方诸郡之前设立“州”一级的连接层。在河套平原,除了保留云中郡的建制以外,汉朝后来所分立的朔方、五原二郡,在秦王朝都属于九原郡辖区。换句话说,整个前、后套平原的行政建制,在赵、秦、汉三代,经历了一拆二、二拆三的变化。吕布的出身地,今名包头的“九原城”,在变身成为汉“五原郡”郡治之前,则是秦“九原郡”的郡治所在。

在战略支援河套平原的问题上,崛起于关中平原的秦王朝,更多将担子压在了陕西部分。以陇东高原为核心的“北地郡”覆盖了西套平原,以及大部分鄂尔多斯高原的中西部。其北境直接与九原郡相对接;以陕北高原为核心的“上郡”,则向北与云中郡接壤。然而不管在地图上怎么调整,都无法解决鄂尔多斯草原的阻隔问题。尤其上郡、北地两郡的地缘潜力有限,秦帝国更多希望在得到预警后,利用关中平原的力量对阴山防线进行支援。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68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68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