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2016-03-07

【关键词:克罗地亚王国、匈-克共主联邦】

相信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很多源自西方的地名会带有一个“尼亚”(nia)的后缀。这个词尾最初的来源,是拉丁/希腊语中的ia。意译的话,就是“之国”(之地)了。顺便说下,根据ia前一个字母的不同,这个后缀也经常被拼作lia(利亚)、ria(里亚)、sia(西亚)等音。也就是说,类似罗马尼亚、利比里亚、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国名,都是西方人按照一个模式设计出来的。至于“斯拉沃尼亚”的意思,直译过来就是“斯拉夫人之国”了。

关于斯拉沃尼亚这个标签,是什么时间用在萨瓦河与德拉瓦河之间这片土地上的,并不十分确定。不过结合这一板块在诸“南斯拉夫”民族中的地缘位置,将之定位为南斯拉夫诸族分化的原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进入斯拉沃尼亚之后的斯拉夫人,大体上有三个方向继续他们的迁徙之路:一是沿萨瓦河向西上溯,然后穿越阿尔卑斯山脉与迪纳拉山脉之间的丘陵地带,进入意大利半岛。历史上由东向西入侵意大利半岛的民族,基本都遵循此线路(如匈人、东哥特人);二是横渡萨瓦河,翻越迪纳拉山脉北端较薄弱的山体,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亚得里亚海沿海地区;三是继续向南/东南方向渗透,在迪纳拉山脉与黑海-爱琴海之间寻找机会。

向意大利方向移动斯拉夫人的运气不大好,在他们之前以东哥特人为代表的日耳曼人,已经在意大利半岛乃至整个西罗马故地上补位成功。如果从公元前2世纪末的辛布里战争算起,日耳曼人花了500年时间才算等到这个机会。此时再想要进入意大利半岛分一杯羹,几乎没有可能。正因为如此,向意大利方向迁徙的斯拉夫人,最终止步于萨瓦河上游,阿尔卑斯山脉与迪纳拉山脉相接的这片山地中。并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斯洛文尼亚人”。

相比斯洛文尼亚人,向西迁徙至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的斯拉夫人,则获得了更大的空间。这片位于迪纳拉山脉与亚得里亚海之间的沿海地区,整体被称之为“达尔马提亚”。内部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伊斯特拉半岛而起的,被称之为“达尔马提亚海岸”的巴尔干半岛沿海地区;二是长度与其几乎对等的一条群岛带——达尔马提亚群岛。在威尼斯部分我们曾经解读到,达尔马提亚是威尼斯人海外扩张的第一站,也是其势在必得的版块,而匈牙利人曾经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不过这两个海、陆两大强国,最终都没有能够消化这片土地,笑到最后的,是比他们先一步入主这片土地的南斯拉夫民族——克罗地亚人。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包括达尔马提亚在内的整个巴尔干半岛的亚得里亚海沿岸,曾经是被一支被称之为“伊利里亚人”的印欧语部族所控制。在经历过罗马的统治之后,商业价值巨大的达尔马提亚一带,基本完成了罗马化进程。罗马帝国甚至有一段时间(268~284),前后有7个皇帝来自伊利里亚(史称“伊利里亚王朝”)。这些军人出身的皇帝,曾经一度帮助分裂的罗马抵御住日耳曼蛮族的入侵。

东哥特人在进入意大利半岛毁灭西罗马帝国之前,曾经经营过潘诺尼亚和达尔马提亚地区。这两个板块加上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大体就是后来东哥特王国的范围。公元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攻灭东哥特王国之后,不久便在新来的日耳曼蛮族——伦巴第人的压力下,退出了意大利半岛北部大部分地区。不过由于拜占庭的海上优势,威尼斯、意大利南部、达尔马提亚这些重要的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仍然长期为拜占庭所控制。再后来的情况大家也都知道了,势衰的拜占庭和分裂的意大利,给了威尼斯商人坐大的机会,而同为东罗马帝国遗产的达尔马提亚,成为了威尼斯势在必得的板块。

公元7世纪初,在君士坦丁堡重建统一罗马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转而准备安心做一个东地中海的“拜占庭帝国”时,已经渗透到萨瓦河以南的斯拉夫人,被允许进入了达尔马提亚地区,以在战略上抵御日耳曼人和阿瓦尔人的压力。稍早的时候,在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斯拉夫人也得到了同样的授权。当然,即使拜占庭帝国不这样做,相信也很难阻止斯拉夫人的渗透。

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两支“蛮族”的先后到来,严重挤压了原来的“拉丁化伊利里亚人”的生存空间。公元10世纪初(公元925年),完成斯拉夫化进程的达尔马提亚海岸与斯拉沃尼亚在政治上统一,建立了以“克罗地亚”为名的王国。今天轮廓呈奇怪n型的克罗地亚共和国领土,其内部也正是由这两部分所组成的。统一即意味着强盛,而强盛往往又意味着对外扩张。在鼎盛时期,今天的波罗、黑山两个前南国家,也是克罗地亚王国的征服区。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30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30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