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2015-12-09

[蒙古西征7 阿兰人]

通常情况下,翻越一个高大山脉的办法,是在分水岭两侧各找一条源头相对的河谷,以为天然道路。两条河谷当中的最高点,就是“山口”了。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大多也是构筑于此种地形中。不过要是山脉一头与“海”相连,那么山、海之间狭窄的沿海低地带,会更有机会成为沟通山脉两端通道的首选(除非海侵的厉害,没有沿海低地)。比如著名的山海关、温泉关,扼守的都是这样的沿海通道。而高加索山脉两端,恰恰也都有“海”。

高加索山脉东南端直接对应的,是一片叫做“阿普歇伦半岛”的半岛形低地。这个伸入里海的海岬,当下也是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首都“巴库”所在地。在蒙古人到来之时,阿普歇伦半岛及库拉河以北的阿塞拜疆地区,是被一个叫做希尔凡(Shirvan,中文资料也译为:失儿湾、设里汪)的王国所有。今天巴库城内,还有一座始建于公元14世纪,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希尔凡宫”遗址。很显然,与阿塞拜疆境内的其它穆斯林王国、部落一样,希尔凡人也无意于蒙古人硬碰硬。在他们的带领下,穿越阿普歇伦半岛的蒙古军队,继续向钦察草原进发。

位于山脉东南端的阿普歇伦半岛,并非是扼守高加索通道的唯一要地。从地形角度来说,这条将近400公里的沿海通道,最紧张的关口是位于其中部的“杰尔宾特”。由于高加索山脉在此有一个突出部伸入里海,与海岸线的距离仅仅只有3公里(古时应该更短),杰尔宾特的防御难道是整条通道中最低的,也因此成为了内、外高加索地区的地缘分割点。不过基于可以理解的地缘政治因素,管辖这个战略要点的,是隶属北高加索的俄联邦达吉斯坦共和国。而俄罗斯与阿塞拜疆的行政边界,也位移到了杰尔宾特之南,

波斯语中,杰尔宾特有“门”的含义,俄语中则有“铁门”之意。在中世纪,这是一个由两道数公里长城市保护而成的城镇,城墙的一头连着高加索山脉,另一头则连着里海,共同护卫着则构筑于山丘之上“杰尔宾特古堡”。由于亚历山大的名气太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的杰尔宾特,也被误传为是亚历山大曾经到过的“铁门关”。但事实上,马其顿军团并未对高加索地区进行过征服。这支强大军队曾经穿越过的“铁门关”,位于中亚吐火罗与河中地区的分割线上,今乌兹别克泰尔梅兹市西北(西域部分曾经详细解读过)。

屈服于蒙古人的声威,“里海铁门关”并未对蒙古人的通行造成障碍,然而在恐吓并不总是奏效的,最起码北高加索的阿兰人,希望在战场上验验蒙古骑兵的成色。现在,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阿兰人准备把防线设在哪里。绝大多数有价值的地理单元,境内都会有一条或者数条河流作为主脉,这些河流也往往是战场所在地。与南高加索的情况一样,北高加索也有东、西两条主要河流。其中发源于大高加索山脉北坡向西注入“亚述海”的是“库班河”;向东注入里海的,是捷列克河。

如果从地缘角度来看,最起码库班河下游及其南部山地,应该都是北高加索的范畴,但需要说明的是,北加索地区在黑海-亚速海的岸线,在俄联邦的行政编制中,并未被划入“北高加索联邦管区”,而是和亚速海东部的沿海平原一起,归入了“南部联邦管区”中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显而易见,这同样是一个基于地缘政治考虑而作出的划分。由于无法完全抹去这一地区的高加索印记,在库班河之南,还有一个完全被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包围的“阿迪格共和国”(阿迪格人,也是属于高加索民族)。

既然里海沿岸,有一个扼守山海通道的“铁门”杰尔宾特,那么在相对应的黑海沿岸,应该也有这样一个地标了。从位置上来说,最有资格承担这项任务的,应该就是 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主办地“索契”了。不过大高加索山脉与黑海的距离非常接近,沿海通道也要狭窄的多,可以说整条岸线的地势,都有如杰尔宾特那般。索契虽然是黑海通道的中点,却也因此没有特别的比较优势。另外,由于黑海与地中海相连,自希腊时代以来,海上交通的重要性都要远高于陆地交通。在鉴于此,索契及其所属的“大高加索山脉—黑海”通道,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远不如东部的“大高加索山脉——里海”通道(索契城的建城史,也只有160年)。

既然已经解读到了高加索和黑海的关系,顺便也说一下这一地区当下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相比封闭成湖的里海,一直希望弥补海洋短板的俄国人,更为重视黑海岸线的争夺。从乌克兰手中重夺克里米亚,便是服务于这一战略。在此之前俄国人还间接从格鲁吉亚境内,分割出了200公里的岸线。与这条岸线相关联地缘政治板块,就是与南奥塞梯一样,因俄国支持而事实独立的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共和国”。前面我们说了,注入黑海的“里奥里河”是格鲁吉亚西部平原区的核心河流。不过这条河流的位置有些偏南,整个平原区靠近大高索山脉的西北部,并不属于里奥里河流域,而是由一些较短的独流入海河流所覆盖。格鲁吉亚这个拥有一定地缘独立性的西北角,就是阿布哈兹。

阿布哈兹人也是高加索土著,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和相邻的格鲁吉亚人一样,信仰东正教,而是和大多数高加索民族一样成为了穆斯林。在奉行民族自治原则的前苏联,当时人口不到10万的阿布哈兹人也获得了“自治共和国”的地位,并且在行政上控制了格鲁吉亚一半的海岸线。在苏联解体之时,阿布哈兹境内的多数民族也是格鲁吉亚人。借助苏联解体时的政治混乱,阿布哈兹人也希望乘乱独立。相比格鲁吉亚400多万的人口,阿布哈兹人的人口数量甚至很难支撑其自治地位,更别说谋求独立了。只是结果大家也已经看到了,试图在外高加索地区和黑海地区恢复影响力的俄罗斯,成为了阿布哈兹独立的幕后支持者。

作为地缘政治热点,借助蒙古西征了解高加索地区的恩怨,有助于理解相关地区的时政新闻。尤其在普京帮助俄国人重拾帝国梦后,这些定时丨炸丨弹一般的热点地区,说不定哪天就会登上全球媒体的头条。不过顺着蒙古人的马蹄,我们现在还是要把视线拉加到北高加索地区的东部。由于蒙古人是从里海沿岸跨越穿越的外高加索,“捷列克河”( Terek,在很多国内资料中,也被译为“帖雷克河”)自然成为了他们的下一站。

今天的“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正是位于捷列克河上游的山前盆地中,在向东穿越车臣、达吉斯坦之后,河流最终注入了里海。在蒙古人到来之时,主导整个捷列克河的就是阿兰人。当蒙古人抵达捷列克河下游之时,等待他们的并不仅有阿兰人,还有数量更多的,来自钦察草原的钦察人(北高加索土著部落也加入了联军),随之而进行的战役,被称之为“捷列克河之战”。

面对蒙古人的到来,钦察人和阿兰人因共同的恐惧感而结成同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占据的是欧亚大陆最好的草原地带。基于地缘属性的问题,蒙古人直接入主这片草原的可能性,甚至要大于对那些富庶农业区(农业区更多是采用间接管理的方式)。现在蒙古人的问题来了,虽然蒙古铁骑已经横扫了亚洲大陆,声威也足以让欧洲的对手胆寒,但此时列阵于北高加索的蒙古军,人数至多只有三万。在战术相近的情况下,拥有人数优势的对手如果团结一心的话,那么蒙古人的探路之举很可能就将终结于此。

任何将蒙古帝国的成功,仅仅归结于军事层面的判断都是错误的,蒙古人的机会在于,对手并非铁板一块。在扩张过程中,蒙古人已经无数次展现过,他们在外交层面的手段。这一次也不例外,钦察人与阿兰人相远,却与蒙古人相近的亲缘关系,成为了蒙古人的突破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阿兰人是欧洲游牧民族的一员。白种人+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使其与钦察人的黄种人(部分黄白混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着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黄种人的蒙古人,会更容易让钦察人有亲近感。

事实上,所谓的“蒙古高原”并非一开始,就为蒙古人所覆盖。在蒙古崛起之前,突厥语族的部落,才是这片高原的最强者(包括匈奴也应该是突厥语族)。在成吉思汗和“蒙古”部落崛起于高原东部之时,高原的西部、中部,都还为突厥系游牧部落所有。只不过,在蒙古统一亚洲草原之后,这些臣服的突厥部落被迁往了中亚(克烈、乃蛮),整个高原也随之成为了蒙古人的根基之地。基于这一地缘关系,蒙古诸部突厥语普及程度、军队中的突厥成分都很高。

蒙古人让钦察人相信,基于两者的亲缘关系,蒙古汗国并无意于入主钦察草原,这次远征的目标只在教训一下阿兰人。钦察人之所以愿意“帮助”阿兰人,正是因为担心蒙古人觊觎钦察草原。现在蒙古人既然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并视自己为同盟,那么钦察人也犯不着再为“异族”的阿兰人而以身犯险了。钦察人的骤然后撤,使得在捷列克河奋力与蒙古人撕杀的阿兰人(包括高加索人)很快陷入了困境,并不得不归降于对手。至于把北加索地区拱手让给蒙古人的钦察人,是否真的能与蒙古人共享欧亚草原,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27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27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