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2015-04-26

[瓦良格人与瓦尔代高地]

最近这几年,从乌克兰买进的半成品“瓦良格号航母”,完成了华丽转身,变身成为了中国海军的“辽宁号”。这使得“瓦良格”这个俄语标签,在中国颇具知名度。其实“瓦良格”在斯拉夫语的原意为“商人”,正是1000多年前,东斯拉夫人对斯堪的纳维亚人的称呼。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斯拉夫人对瑞典人的初始印象,要好于西欧国家眼中的“维京人”(丹麦人、挪威人)。

在乌拉尔人口中,这些西欧人眼中的“维京”人、斯拉夫人口中的“瓦良格人”,又变成了“罗斯”人,其原意为“北方人”。如果纯粹比较这些北欧日耳曼人,与芬兰乌拉尔人的位置关系,这一称呼看起来似乎很难理解(芬兰人的位置更偏是北)。不过,当我们知道伊尔门平原上的乌拉尔人,是最早接触到这批瑞典人的乌拉尔语系民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殖民东欧的瑞典人,看起来更喜欢“罗斯”这个表明方位的标签,以至于他们后来将统一斯拉夫诸部后,所建立的国家称之为“罗斯”。今天中国人口中的“俄罗斯”( 英文是Russia),是经过蒙古语转译而来的(蒙古语发音为OROS)。与之相比,倒是古人依原音所译之“罗刹”国,不仅更为音近,也颇合严复所提之“信、达、雅”之翻译标准。

说起来,后来那些定居于西欧的“维京人”,也一样被拉丁人称之为“北方人”。只不过他们的拉丁语发音,变成了“诺曼人”。现在我们知道了,所谓维京人、诺曼人、瓦良格人、罗斯人,原来所指向的都是“北欧日耳曼人”,这些标签使用当中的细微区别,相信通过之前的解读,大家也都能够了解了。比如提到维京人,那指向的就应该是,最初在大西洋海岸劫掠的丹麦、挪威人(而不是向东欧平原扩张的“瑞典人”);等他们合法定居下来后,就应该转称为“诺曼人”了。如果参照“北方人”的方位命名原则,用丹麦、挪威、瑞典这些大家更熟悉的地缘政治标签代指,会更容易让大家在脑海中描绘出他们最初的地缘位置。

在伊尔门平原建立长期贸易据点的瑞典人,最初并不会有太宏大的目标。不过当这些武装商人熟悉了周边板块的地缘结构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利益空间,并不止于做点转口贸易。很显然你不可能沿着一条河流,一帆风顺的一路南下。当瑞典人顺着洛瓦季河一路南下时,终究必须在河流的源头弃舟登岸,寻找下一条可供他们发挥航海特长的河流。

绝大多数情况下,水系的最上游部分都会是一片高地。尽管东欧平原上的“高地”,只能算是一片无法显示脉象的丘陵地带,但结合河流的走向,我们还是可以为之划分区块的。为洛瓦季河提供水源的这片丘陵,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部分。河流西南方向对接的,正是孕育了“波罗的人”的“波罗的丘陵”。今天这片丘陵的主体为“白俄罗斯”所占据。有的朋友由此可能也预感到了,后来白俄罗斯人之所以成为独立民族,也许跟波罗的人的影响有关;河流西北方向,则是一片完全处于俄罗斯境内,被称之为“瓦尔代高地”的丘陵。如果想在东欧平原看似没有重心的丘陵中,找一个地理枢纽点,那么瓦尔代高地应该是最有竞争力的候选地了。

瓦尔代高地的海拔并不高,最高点也不过海拔343米。然而当我们在地形图上,为之叠加上水系图后,就会明白它的重要性了。但凡一个地理单元能够被称为“枢纽”,肯定是处在几个板块相接之地,而河流就是显示这一地缘关系的主脉。伊尔门湖流域,所承接的,只是高地北坡所收集的淡水,在西、南、东三个方向,瓦尔代高地还为三条重要河流提供了补给。从西侧对接瓦尔代高地的,是波罗的地区流程最长、下游处于拉脱维亚境内的“道加瓦河”(俄语称“西德维纳河”)。道加瓦河也是波罗的地区诸河中,唯一一条穿透波罗的丘陵,指向东欧平原腹地的河流。与之隔分水岭相对的东侧,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最重要的那条河流——伏尔加河。

伊尔门平原的瑞典人,如果想以伏尔加河流域为扩张方向的话,倒不一定要选择洛瓦季河。在伊尔门湖东侧,有另一条被称之为姆斯塔河的河流,从瓦尔代丘陵东北麓流过,帮助他们接近伏尔加河的上源。不管选择哪条河流,瓦尔代高地都不会成为瑞典人向东扩张的障碍。问题是,瑞典人是不是要把重心放在这个方向。如果瑞典人此刻的打交道的对象,仍然是那些从事原始渔猎活动的“乌拉尔人”,那么向伏尔加河流域扩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作为伏加尔河流域的土著,乌拉尔人还是伏尔加河上游地区的主体民族。那些从中欧渗透而来的斯拉夫人,渗透的重心则是源出瓦尔代高地之南的“第聂伯河”。

与斯拉夫人一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而来的日耳曼人,也优先选择了向第聂伯河方向渗透。这一方面是由于第聂伯河流域的身处“南方”,气候相对更为宜人(农业和人口潜力也最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第聂伯河能够对接黑海。这意味着,谁能够入主第聂伯河流域,谁就能够获得与地中海文明直接交流的机会。

源出瓦尔代高地的上游支流,被视为是第聂伯河的正源。进占伊尔门平原的瑞典人,与之中间仅仅相隔了东西向的“道加瓦河”。同时扇形的第聂伯河流域,还拥有很多支流。其中右岸最大支流,是源自白、乌、波三国相接处的“普里皮亚季河”。由中欧而来的斯拉夫人,就是沿着这条河流,进入第聂伯河流域的。过了普里皮亚季河——第聂伯河河口后不久,斯拉夫人将在第聂伯河左岸,看到一条叫做“杰斯纳河”河流(也是左岸最大支流)。公元9世纪初,在瑞典人还没有踏足伊尔门平原时,东斯拉夫人已经在第聂伯河——杰斯纳河河口,筑起了他们的第一座城——基辅(今天的乌克兰首都)。一定要为东斯拉夫人的民族源头找一个座标,基辅应该比瑞典人建立的诺夫哥罗德更为合适。

东斯拉夫人之所以选择了这个位置建立政治中心,是因为过了基辅再往南的话,森林就不再能为他们提供完全的保护了。因为介于温带森林与南俄草原的“森林草原”地带,将呈现在东斯拉夫人的面前。森林、草原相间的植被覆盖状态,使得游牧民族有机会发挥他们的机会优势。对于东斯拉夫人来说,最大的利好是,南俄草原在匈人之后一直未能完全统一在一起。这也让东斯拉夫人,有机会将他们的势力范围渗透到森林草原地带。不过,在第聂伯河下游的南俄草原,斯拉夫人并没有什么机会实控。

现在,日耳曼属性“罗斯人”的扩张脉络已经很清晰了。在伊尔门平盘亘20年后,这些北方来的“商人”,横穿道加瓦河借助第涅伯河进入了东斯拉夫人的地盘,准备建立更为庞大,能够直抵终端市场的贸易帝国。公元882年,诺夫哥罗德城的第二代统治者“奥列格”率军入主基辅,在斯拉夫人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罗斯国”。由于首都位于基辅,遂史称“基辅罗斯”。有一种说法是,在奥列格入主基辅城之前,已经有其他“瓦良格人”,先一步成为了基辅的统治者。不管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基辅罗斯的建立,都为东斯拉夫人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虽然古罗斯人最初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日耳曼人,但就像保加尔人一样,“日耳曼罗斯人”在文化及人口上相比斯拉夫人,并不占据优势。因此入主基辅的罗斯人也很快和被征服的斯拉夫人融为一体,以至于今天“罗斯”这个名词,完全成为了东斯拉夫人所独占的标签。那么基辅罗斯接下来的扩张方向在哪里,又有没有机会克服南俄草原的障碍,打通通过地中海之路,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19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19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