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作者:鄙视抢沙发的 提交日期:2015-03-03 20:21

2015-03-03

[破碎的意大利,以及斯拉夫人的出现]

如何处理与教皇国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君权与神权谁置于其上的问题。就这一点来说,拜占庭的选择是君权大于神权的模式。一方面,帝国半部领土在亚洲,东方世界原有的君主制模式(包括埃及也是),不可避免的对拜占庭帝国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罗马帝国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人已经花了数百年时间,渐进式的适应从共和到帝国转变。这一进程也使得罗马认同的稳固程度,远高于它的对手。对于一个板块结构复杂的帝国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反观日耳曼人,则没有这种政治遗产了。即使是一个日耳曼王国内部,也只是由松散的部落体,升级至封建制结构。这里所说的“封建”,当然不是我们多年来被教材所误导的那种中国式“封建社会”了(其实是中央集权)。虽然为了对应古代中国的爵位分封,欧洲的爵位也会翻译成公、侯、伯、子、男几级,但在中国的所谓“封建社会”中,这些爵位基本是不会对应封地了(而是一个级别)。至于欧洲则是真真的层层分封,各有领地。这种结构下的欧洲,就像一个个模块组合在一起。那些各自拥有运营系统的大小模块,虽然要宣誓对自己的上一次封建主效忠,但从技术上看,重新排列组合的难度要小的多。

这样看起来,罗马教廷倒是很有存在的必要了。最起码日耳曼人基本都已经归依了天主教。从技术上看,你只要取得在天主教世界内部的相对优势,就很有机会与教廷达成共识(教廷也是识时务的)。相比去打破那些政治藩篱,成本要低的多。基于这一理由,即使法兰克王国已经吞并了伦巴第王国,并有机会让教皇国成为自己的附庸,也没有必要去损害教廷的利益。作为交换,教皇在公元800年为日耳曼人加冕了第一位皇帝——查理大帝。有了这一超越王权的封号,查理曼在理论上成为了所有日耳曼天主教国家的最高领袖。

当然,所有的联盟得以形成,都是因为双方能够恪守自己的利益边界,客观上不让自己威胁到盟友安全为前提的。如果一方觉得联盟的最终结果,是被对方吞噬,那么就会寻找其他合纵连横的组合了。从这一层面来看,法兰克王国想要通过“神”的授权晋升为“帝国”,仅靠承诺是不够的。反映到地缘政治格局上,就是查理曼帝国在战略上需要放弃征服整个意大利半岛的想法。这种放弃,并不仅仅指拜占庭所占领的“大希腊地区”,也包括教皇国南部,与拜占庭之间的中南部地区。这样的话,不管法兰克人在西欧大陆如何强大,教廷所在的意大利半岛,都还处在一个小战国状态。而拥有最高宗教权力的教廷,则拥有巨大的外交空间。

意大利半岛的这种破碎的地缘政治格局,一直贯穿了整个中世纪。一直到19世纪中叶,悲剧的半岛才重新建立统一王国。不过如果不是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的话,大家倒不必去强记每个时代,出现在意大利的各个政治体。只需明白,教皇国的存在是这一切的根源。另外通过上述解读,我们最起码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世纪的意大利半岛本身,已经不再是地缘政治博弈的主导者了;二是基于意大利半岛乃至整个欧洲破碎的地缘政治结构,神权置于君权之上的格局,将一直延续到新纪元的到来。

既然意大利半岛已经不再是地缘政治博弈的主导者了,那么谁会取而代之呢?很显然罗马帝国和日耳曼人先后经营了800年的高卢地区,是条件最成熟的。在解决了意大利半岛的问题后,法兰克王国将扩张的方向投向了日耳曼尼亚。事实上,早在公元6世纪,法兰克王国就已经控制了整个莱茵河流域。那些莱茵河流域以东的日耳曼尼亚人,比如留在易北河下游的那部分萨克森人,巴伐利亚高原的巴伐利亚人,虽然很多时候表示愿意成为法兰克王国的附庸(以比“王国”低一级的“公国”的名义),但对于一个未来的帝国来说,这种羁縻统治显然是不够的。

总的来说,查理曼对日耳曼亚的征服算是成功了一半。不过这位伟大的查理,将帝国的边界扩张至了今天的德、波边界(奥德河——尼萨河)后,很快又退回了易北河西岸。也就是说,法兰克王国最终的东部边界是在易北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现在的易北河之东,已经是另一个民族——斯拉夫人的世界了。前面的内容我们曾经提过,斯拉夫人的发源之地,是在中欧平原最东部的大河——维斯瓦河流域。在匈人入侵所引发的那场民族大迁徙中,斯拉夫人也向西扩张至了奥得河、易北河流域。这倒不是说,匈人直接给斯拉夫人造成了多大压力。而是日耳曼人既然大举向西罗马渗透的情况下,他们身后所留下的空间,总是要有人来填补的。

关于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之间的恩怨,大多数人是通过德、俄之间的博弈了解到的。对于这两大民族或者政治集团来说,最大的问题永远是,哪里才是双方的平衡线。在波状起伏的“中欧平原”上,并没有高大山脉分割这两大民族。唯一能够帮助大家划分边界的,只有一条条北流入海的河流。至于到底是哪条河流,谁也不好说。

对于罗马人来说,身处日耳曼人是不折不扣的蛮族。不过在与罗马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之后,即使是身处中欧的日耳曼人,也已经变得“文明”一些了。最起码他们已经学会模仿罗马的一些方式,组建自己的国家,并且将农业开发作为重心了。相比之下,远离地中海文明的斯拉夫人就仍然处在原始公社状态。这也使得长期以来,斯拉夫人成为了日耳曼人眼中的“蛮族”。说起来这也颇具讽刺意味,每一个完成文明进化的“蛮族”,都会反过来鄙视那些文明层级更低的民族。比如在中央之国,完成汉化的“鲜卑人”,就鄙视的称蒙古草原上的柔然人为“蠕蠕”。

有日耳曼人横在中间,斯拉夫人想要沐浴地中海的阳光,看起来机会应该很渺茫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没有谁规定,斯拉夫人只能向西扩张。既然当初日耳曼人能够南下多瑙河中、下游,那么斯拉夫人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要知道,如果按照这样的路径走,斯拉夫人就能接触到罗马文明的真正继承者——拜占庭帝国,而不是日耳曼人这样的二道贩子了。事实上他们也的确这样做了,在查理曼发力扩张之时,斯拉夫人已经渗透到了巴尔干半岛北部的那些山地当中。

按今天的地缘政治格局,我们可以把这些南下的斯拉夫人称之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的亚人、塞尔维亚人、波斯尼亚人……。不过从地缘角度看,大家并没有必要一定去分清他们之间的区别和源流,因为“南斯拉夫人”这个标签,就足以将渗透至此的斯拉夫民族概括进去了。当然,鉴于巴尔干半岛北部复杂的地形,试图以共同的族群归属将之整合为一个国家,困难也是很大的。最起码“前南斯拉夫”失败的案例,大家都已经看到了。

既然南下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被我们归类为“南斯拉夫人”,那么在中欧平原的斯拉夫人,就是“西斯拉夫人”了。至于东斯拉夫人,很不幸,他们所处的位置是最远离文明区的东欧平原北部,也是最后完成文明进行程的。不过后来真正让斯拉夫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却正是以俄罗斯族为代表的东斯拉夫集团(还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人)。

从日耳曼人的角度,他们当然很希望征服整个中欧平原了。在整个中世纪,“宗教”成为了地缘博弈的最显性特征。或者说,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竞争,都被掩盖在了宗教这面神圣的大旗之下。比如查理曼帝国对东部的扩张,就打着传播天主教的旗号。只不过,想让一个语言、文化迥异的民族接受融合,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起码查理曼是没有时间看到这点了。

既然融合斯拉夫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查理曼可以选一些相对相容易的点下手。那么下一个又会是谁呢?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17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17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