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2015-01-30

[西哥特人在东罗马的“起义”]

罗马也并非任由哥特人自行选择居住地,在多瑙河北就已经分两东、西两部的哥特人,后来也被分别安置到了两个边境板块。留在多瑙河下游的是西哥特人,而东哥特人则转入多瑙河中游的“潘诺尼亚平原”。做出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东半部就是匈牙利大草原。从与草原的接触面来说,潘诺尼亚平原要比下游地区有“优势”的多。在下游地区,草原地带仅仅是延伸到末端的三角州地带。

当然,罗马人肯定是不想要这样的“优势”的,这意味着罗马在多瑙河的防御压力,要比下游地区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将机动力更强的东哥特人,放在潘诺尼亚也算是正确选择。因为谁都能猜到,匈人在征服了南俄草原和达契亚之后,下一步肯定会入主匈牙利草原的。

事实上,东哥特人并不是第一支,被罗马利用来防御匈牙利草原威胁的日耳曼蛮族,因为匈人来与不来,匈牙利草原都是游牧者的天下,并天然会对多瑙河西、南岸的定居者造成威胁。在东哥特人之前,另一支来自中欧平原奥得河流域的日耳曼人“汪达尔人”,被罗马允许穿越喀尔巴阡山,入驻潘诺尼亚(公元335年)。不过在匈人强大的压力之下,汪达尔人并没有遵守他们的诺言,而是和部分被匈人逼入潘诺尼亚的阿兰人结成“跑路者同盟”,一起向帝国的西部转移(这些跑路者后面还有故事)。

就地缘位置来说,匈牙利草原算是一个很关键的枢纽地区。南俄草原、日耳曼尼亚、西罗马、东罗马,四大地缘板块在此相接。后来匈人也把自己的本部放在了匈牙利草原上,以方便他们更深入的“了解”欧洲,这也使得东哥特人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当然,东哥特人也未必要誓死效忠罗马。从地缘政治上看,东哥特人控制下的潘诺尼亚,更像是一个处在罗马和匈人之间的“缓冲国”,谁更强大就跟谁结盟。

现在大家应当对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多瑙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有所了解了。虽然罗马看起来是收服了哥特人,帮助他们驻守边疆,但实际上相当于割出土地,设置了两个日耳曼缓冲国。另外,罗马不仅没能融合、控制这些蛮族,反而如我们上节所分析的那样,让他们渗透到帝国军队,并逐渐取得了军队的控制权。

从技术上看,罗马越来越倚仗蛮族佣兵,也是大势所趋。当战场的决定权越来越由骑兵掌控时,那些天然已经生活在马背上,并且表示愿意服从罗马管理的蛮族军人,更容易因战力突出而获得晋升。这种情况导致罗马军队中的重骑兵,通常由以哥特人为代表的,生存地靠近南俄、匈牙利草原的东日耳曼部落所担任;轻骑兵则从包括匈人、阿兰人在内的草原游牧部落中招募。发展到最后,当蛮族通过掌握骑兵,而得以成为帝国军队主力后,即使是罗马人应该为主的步兵军团,也开始向蛮族打开大门了。

哥特人的大规模到来,无疑加述了这个进程。很不幸的是,虽然的确有一些哥特人为帝国效忠,甚至战死在对抗匈人入侵、镇压哥特人反叛的战场上,但大数多得以进入帝国军政体系的哥特人,却在近距离观察这个老大帝国的过程中,发现帝国已经是风雨飘摇了。在罗马最后一次分裂之时(公元395年),哥特人终于决定抓住机会反客为主。

要是按照阶级史观,我们也许应该将这次哥特人所引发的战争,称之为“哥特起义”了。这次“哥特起义”的主导力量,来自最后一批成规模归附罗马的哥特人。我们上一节曾经说过,在十几年前那次哥特南迁大潮中,有部分不愿意依附罗马的西哥特人留在了多瑙河以北的森林里。不过这些西哥特人很快便发现,试图从匈人手中夺回家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在公元前390年,这些留守达契亚的哥特人,也渡过了多瑙河。当然,这些西哥特人一开始并不是投奔罗马的。他们只是在与罗马军队作战失败后,才被招安加入了罗马军队。

西哥特人这次“起义”,显然带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是想乘罗马陷入分裂之机,正式在东罗马的土地上建国。为此色雷斯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的“君士坦丁堡”成为了西哥特人的第一攻击目标。不过这座以防御力而闻名于世的城市,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攻破的。当这个目标无法实现时,哥特人开始穿越色雷斯,向爱琴海西岸的希腊地区攻击前进。

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如君士坦丁堡那么坚固的,尤其东罗马能控制的军力,主要都集中在君士坦丁堡的安全问题上时。那些曾经承载过希腊文明的城市,如:雅典、科林斯、斯巴达,先后成为了西哥特人的洗掠对象(或主动交付巨额赎金)。在西罗马的军队闻讯从意大利半岛前来增援之后,西哥特人的攻势才算遇到有效阻击。

当年罗马搞出内部分治的格局,是希望打造一个即能减小管理难度、提高效率,又能在关键时期互相帮助的“新罗马帝国”来。西罗马的这次火线救急,看起来倒是很符合这一理念的。然而从戴克里克首次分裂罗马,至今已有110年的时间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那些分治东、西罗马的皇帝们,往往并不满足于只管理半个帝国。其实这也不能怪那些皇帝们,即使现代国家中,联邦制已经成为常态了,但在联邦之上也还是会有个中央政府,以及代表最高权力的国家元首。在罗马没有正式分裂(只是分治)为二个国家的大背景下,拥有唯一统治者才应该是常态。

正是因为上述心态,东罗马很怀疑西罗马此次登陆希腊的目的。在君士坦丁堡方面的坚持下,西罗马的军队撤回了意大利。然而赶走了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西罗马军队,西哥特人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为此,东罗马的皇帝做出了一个颇有“战略眼光”的决定,并对欧洲日后的地缘政治走向,造成了深远影响。

从去年11月初到现在看完西域部分,还有100页就追上大部队了,感谢楼主提供营养丰富的大餐。

谈谈自己的感受。我对历史和政治比较感兴趣,但看得越多越感觉到了瓶颈。因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只建立在一维的时间线上,能大致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了哪些事情,涉及到哪些人。日常和别人侃几句也能搭上话,但只是拾人牙慧,很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遇到生疏的知识时反复阅读也不一定记得住。

楼主的帖子帮我建立了地缘的概念,使我有机会把自己的知识体系从一维变成二维。以前看到文章中不熟悉的地名,我会查查地图上的相关位置,但只关注于一个点,而且只是行政图上的点位;现在我都会参考google map 和earth上的地形,把一个地名坐标放到大的区块中去对比了解。以前对海拔,河流关注的很少;现在尤其注意区块中的山水环境。以前看中国疆域时思路很容易被省界和国界的线条框住,现在对分水岭,河流的走向逐渐有了感觉,会关注区块之间地形和人文的关联。以前对气候、降水量、径流量、土壤的肥力、粮食作物类型等知识不感兴趣,现在开始学习这些基础知识。

更多的了解地缘知识,我开始理解何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看待历史和政治问题慢慢习惯于使用时间和地缘的二维坐标,在理解事件背景和事件相关群体行为方面容易许多。

已看过700多页,除了楼主大才,还有很多网友识见过人,并且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其他角度。这其中也有不少分歧甚至论战。我觉得对历史发展大的脉络或单一事件,有多种方法可以解读,阶级斗争的二分法曾盛行一时,人文色彩浓郁的个体推动历史发展也总能触动情感,相比这两者而言,从地缘来做分析技术含量更高,而且能够在更多的情况下给出合理的结论。当然还会有其他方式的解读,不过非专业人员或不在庙堂者恐怕很难运用纯熟,比如楼主推崇的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偏重于经济和政治结构的解读;头几年看过基辛格的《大外交》,主线则是保证国家利益的原则下如何合纵连横。

就谈这么多。以后会一直关注帖子。

你所遇到的瓶颈,也是我曾经遇到的。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16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116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