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2013/11/16

匈奴人对河南地的这次反扑,除了让汉帝国决心,将战场推进到长城以北,与匈奴在草原腹地决战也外,也促使汉武帝进一步优化了河套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自然是移民实边了。因此,在河南之战后,朔方、五原两郡,又增添了不少“县”。不过即使没有匈奴人的这次大规模反扑,移民增县也是会按部就班的做下去了,河南之战对于河套地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西河郡的设立了。

西河郡之名,可能有的朋友还有印象。在战国阶段,魏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他们曾经将秦、魏边境推进至了关中腹地(至北洛河一线)。由于山西、陕西交界的这段南北向黄河,又被单独称之为“西河”。因此魏国在关中的这个突出部,被命名为“西河郡”。不过,在汉帝国新建制的西河郡,却并不是在关中地区,而是分上郡的北、东部,以及太原郡的西部,合并设立了。

从地理结构上看,这个新郡包括陕北高原的北部、东部,以及吕梁山区分水岭以西部分,而“西河”就是西河郡的中轴线。从基本的地缘原则上看,这样跨越黄河来建制一个行政区,似乎不太合乎常理。不过考虑到汉帝国在河南地所面临的形势,就可以理解了。

上郡作为黄土高原在河套的突出部,地缘上所承接的,就是前套平原与关中平原。除了要应对匈奴人从北方前套方向的攻击以外,它的整个西侧也都暴露在“河南地”攻击面上。事实上,匈奴人对于上郡的西部,陕北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的土地,也非常有兴趣。因为在整个河套之内,除了得山水之利的那几个以“套”为名的平原以外,最好的草原就是与黄河高原相接的这片土地了。如果说鄂尔多斯高原西、北侧主要是荒漠化草原的话,那么它的东、南部就是干草原,甚至森林草原了。

基于地理环境,以及地缘位置的原因,如果匈奴人入主河南地,甚至进占前套平原的话,上郡所承受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秦帝国应对这种压力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在陕北高原北部、中部,修筑两道长城以为缓冲;二是沿陕北高原——陇东高原之间的分水岭“子午岭”修筑秦直道。

在秦朝部分,我们曾经对秦直道的修筑原理,以及在黄土高原的位置做过详细解读。一般来说,修筑地面道路的话,循河谷前行是最常见的办法。然而这样做的话,最大的问题就是中间要不断的过河。因为每一条河流的两侧,都会有许多支流汇入。而秦直道在黄土高原的选址是在山脊,避开了所有的河流。这样的话,一旦北方有事,关中的机动部队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插入到鄂尔多斯高原了。

进入鄂尔多斯高原之后(位置在今陕西定边县南),秦直道开始向东北方向转向,以前套、后套平原相接之处为终点,继续延伸。其修筑的基本原则也并没有变化,仍然是避开那些黄河支流。很多时候,秦朝道被形容为两千多年前的战略高速公路。事实上,它也的确当的起这个称号。问题是,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维持这样一条高速公路的难度实在太大的。最大的问题在于,秦直道在绕过了河流的同时,也绕过了能够承载人口、建设城邑的河谷平原。也就是说,维护、补给这条战略公路的代价过大了(现在的话,这些问题就不大了)。

当秦直道失去了它的价值时,关中平原在协防陕北高原的问题上,就大打折扣了。实际如果不考虑黄河的地理分割,从山西高原一侧支援陕北高原的距离要近的多。没有直接记录证明,帝国在建制辖区怪异的西河郡时,是直接受匈奴入侵上郡事件的影响。但匈奴人这次入侵对上郡所带来的压力,以及匈奴三万骑兵,快速渡过黄河机动至陕北高原的做法,应该会对汉武帝所触动。这种触动在于,如果技术准备充分(以战备标准,准备充足的渡河工具),在陕北高原北部遭受攻击时,从山西高原(恒山山脉以南的太原郡)调配兵力的效率,可以高于通过秦直道由关中直接调军北上。

很多朋友可能会说,不做这样一个行政调整,上郡有事时也可以要求太原郡直接支援的。不过地缘之所以为地缘,就是因为加入了人的因素。面对来如风,去如闪电的游牧骑兵,在同一郡治下的资源调配速度,肯定要高于通过更高一级的行政机构来协调了。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西河郡的设立,相当于把河套地区对关中地区的战略压力,向山西高原腹地分流了一部分。

这一地缘平衡原则,也运用在了西套平原的归属问题上。如果从地理结构上看,西套平原更应该与陇山——六盘山以西的陇西高原建制在一起。而在陇西高原需要面对河西、河湟压力时,西套平原成为了陇东高原的支撑对象(与之合建了北地郡)。

好了,面对匈奴人对河套地区的持续压力,汉帝国在效率和方向上已经做的很好了。在匈奴人入侵定襄、上郡,河南地的当年,上述行政调整就完成了。毫无疑问的是,为下一场反击战所做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因为在渡过这一年的冬天之后(公元前125年)。帝国又一次的选择了在春季,向匈奴发起反击。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这将反击是帝国第一次,准备在长城以北与匈奴决战(龙战之战算是一次战术上的偷袭),因此也被后人称之为“漠南之战”。单从漠南之战的名字来看,战场似乎应该是在大漠戈壁以南,阴山以北的区域里。如果地缘角度看,汉军扫荡的区域,就是是阴山长城以北,直至今天中、蒙交界处一带的草原。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对跨越阴山长城的几个重要通道,做一个解读了。我们一直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一定要走的话,一条山脉当中能够提供的选择会有很多,尤其象阴山这种不算太高,中间还有诸多断裂的山脉。不过我们也常说,道路是需要维护的。这种维护并不是说一定需要有固定的“养路工”去保养。一直有人使用,就是一种维护。因为这样的话,那些肆意生长的草木,就不会有机会封闭道路了。

从板块角度来看,朔方、五原、云中三板块,都应该有自己通过阴山山脉北部的主通道。最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云中郡的北出通道。基本上每一个板块,尤其是适合农耕的平原地区,都会有一条核心河流。云中所处的前套平原也不例外,它的核心河流在汉代时被称之为“荒干水”,今天也被称之为大黑河。

整个从阴山之上,通过前套平原南流入黄河的河流,都可以被归入大黑河水系。只是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纵深,以及人类开发的原因,河道的走向已经十分乱了,并没有在万流归一之后注入黄河。不过不要紧,我们现在所关心的是那些在山地中的上游河谷,是怎么帮助大家跨越大青山地。

大多数的河流,都会在山脉两侧分流而下,并在其间自然凸显分水岭。不过由于地质运动的原因,也会有一些河流通过天然谷地,贯通南北。而这些跨越分水岭的河谷,看起来也更有机会成为沟通南北的天然通道。就这一点来说,大青山一线最起码提供了五个选择。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从西至东前套平原最起码有五条河流,是穿越大青山而过。这些河谷在历史上,也的确有被人穿行的历史。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谷地能否贯通南北并非是选择主通道的唯一标准。事实上,由于水流和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原因(比如洪水、泥石流),一些穿山而过的河谷,通行难度反而会更大。反倒是一些集水较少的谷地,容易受到青睐。前套平原北出大青山的主通道,就是样一种情况。

今天连接大青山南北的这道通道之侧,被修筑了连接呼和浩牧和山北武川县的104省道。从地形来看,这也是大青山相对最薄的位置了(南麓明显有向内缩的喇叭口,山势较缓)。由于山道中有部分地区的泥土,色白如石灰,因此也被称之为“白道”。

在军事家的眼中,每一个道口都会是建设军事要塞的好地方。在秦汉之际,扼守白道南口的要塞,就是狭义的“云中塞”了(广义的话,这段大青山长城防线,都可以称之为云中塞)。也就是说,如果汉军自云中方向出击的话,云中塞与白道将是最好的选择。只是卫青在漠南之战中的主力,却并不是自云中塞出击漠南的。至于汉军当时还有什么选择,又是怎么选择的,我们明天再接着解读。

注:云中塞的位置,在《汉.河南之战示意图》中忘记标明了。下次在漠南之战的图上会标出的。以后汉匈战争总图上也会补上。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94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94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