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2013/9/5

沿着张骞出使月氏的路径,我们已经将从楼兰到疏勒的,汉丝绸之路北线所经历的绿洲、国家过了一遍。从地理结构上看,这一路线的指向的就是塔里木盆地北沿了。而从水系的角度来看的话,喀拉喀什河——塔里木河——孔雀河三河相连的这条绿色通道,就是丝绸之路北线得以成行的基础。

现在我们需要把视线转向塔里木盆地的南沿了,去看看这一地区有哪些绿洲,可以为西域的政治板块上,补充一些“国家”进来。有了在北部的经验,我们首先要做的肯定是寻找河流的踪迹了。在喀拉喀什河之南,最先进入我们视野的大河,,就是叶尔羌河了。这条河流我们并不陌生,之前花了那么多笔墨解读的克勒青、热斯喀木、塔什库尔干河都是它的上游源头。

聚落于叶尔羌河绿洲的部族是莎车人,基于回复汉唐记忆的心理,今天在此也设立了一个“莎车县”;同样的,疏勒国所在的喀什噶尔河绿洲也建制了一个“疏勒县”。说起来,叶尔羌河与喀拉喀什河的位置,真称的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河一南一北,为塔里木河收集帕米尔高原之水。而它们的山前平原,也同时充当着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在塔里木盆地的起始点。

与这些地理结构相对应的是,是两个国家的人口潜力。在汉书的记载中,疏勒和莎车人口完全处于同一数量级(前者人口一万八千六百四十七;后者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三)。在塔里木盆地,这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口,也足以让两国跻身二流大国的行列了。

参考前面的内容以及附图,经由疏勒溯喀什噶尔河而上,进入中亚的丝绸之路北线;以及经由莎车,溯叶尔羌河而上,最终进入南亚的丝绸之路南线,大家应该已经有了清晰的脉络了。基于这些路线内部,其实还有多种选项、组合,将南北两线用一条单一的直线划出是有失偏颇的。相比之下,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线的脉络,就要清晰多了。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体量,那些试图横穿西域的商旅,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每一个山前绿洲,几乎都是他们必须停留的补给点。

将这些绿洲连接起来,就是一条围绕塔里木盆地边缘而开通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了。在这条环线“公路”中,疏勒、莎车两国并非是被封闭在南、北两线的丝绸之路上。这样归类,只是以中央之国的视角,来看待它们的交通价值罢了。将塔里木盆地看成一个封闭板块的话,我们会发现,在汉帝国到来之前,种族博弈也曾经以南北对抗的形式,出现在这个环状结构中。

在史书,关于这些西域国家的种族描写并不多。相比那些定居的绿洲民族,汉朝的史官对于那些游牧民族的族属反而记录的更细致些。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要管理这些远在万里之外的西域国家。相互之间能否找到的共同点,很大程度将从心理层面上,决定彼此距离的远近。

对于农业高度发达的华夏文明来说,那些同样以农为本,定居于绿洲上的“城国”,天然就会比那些游牧部落更具有共同语言。这一点,已经足以让帝国建立起经营西域的信心了;而当汉帝国不得不面对那些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与自己迥异的游牧部落时,种族特征就成为了最为显示的甄别方法了。相比那些高加索人种的欧洲后裔,那些隶属羌系的游牧部落,会让汉帝国的使者更有亲近感。那么,明显应该是从塔里木盆地之南而来的羌系部落,所扩张的北部终点究竟是哪里呢?我们明天再接着解读。

2013/9/6

试图通过疏勒、莎车两国,联网南北两条丝绸之路汉朝使者,并不会在旅途之中感到寂寞。因为在二者之间还可以遇到一个小型游牧部落,游牧于喀什噶尔与叶尔羌绿洲之间。这个人口不到700游牧部落叫做“依耐国”。

一定要为这个游牧行国找一个对应的行政区的话,那今天喀什与莎车之间的英沙吉县,就是他们的地望了。实际上,从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之间,那些不能被疏勒、莎车人所耕种,而又生长着植被的土地,都有可能留下依耐国的游牧的足迹。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这些游牧行国就象填缝一样,与那些绿洲城国互补而生。

在中央之国的历史中,游牧民族一直被描绘成凶恶的入侵者形象。其实剖析历史我们会发现,二大生产体系之间,互补共生的时段还是占了主流。一方面农耕民族对于那些干冷的草原并没有兴趣;另一方面,游牧民族并不能有效利用那些耕地。破坏性的掠夺方式,并不能够给自己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很多时候,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是因为游牧民族遇到了损失很大的自然灾害(急需快速补给),或者是出于战略防御的心理,农耕民族断绝了与游牧民族的互市交易。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9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9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