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2013/9/1

有朋友问道,喀喇昆仑山脉几千年来的地理结构,应该并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冰川扩张的问题呢?其实这不是地理条件改变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气候问题——小冰河期。一般认为,造成全球气候变冷的小冰河期,大约起于16世纪末,在17世纪达到高峰,并在100年前结束。

在中国的一些研究者看来,庞大的明帝国之所以会被数万女真骑兵所灭,根本原因在于小冰河期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也有认为是小冰河期起自12世纪,并造成了北宋的灭亡。有趣的是,这两次中原王朝的覆灭,直接推手都是来自寒冷东北地区的女真人。

关于宋、明两朝的覆灭,到底多大程度与气候变冷有关,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喀喇昆仑山脉在这一阶段,冰川出现了大规模的扩张,却是事实存在的。即使在全球气候趋暖,多数冰川都出现明显消融现象的今天,这两条围就克什米尔的巨大山脉,冰川的规模实际上也未见缩减。

喀喇昆仑山脉冰川的扩张,对于克什米尔高原(包括拉达克)与西域的交流所造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使得重新获得西域控制权的中央之国(清时期),在试图对这片土地施加影响力时缺少了必要的管道。虽然英国人透过南亚向北渗透,是中国与印、巴两国今日边界形成的主要推手。但如果那些穿行于喀喇昆仑山脉的山口繁忙如初的话。英国人将边境线推向昆仑山脉的想法,很可能都不会出现更不用说今天还留下克勒青、阿克赛钦这些至今未令各方满意的问题了。毕竟在英国无意用武力推进的情况下,“窃取”那些中央之国关注不到的土地,能够将引发外交风险的概率压到最低。

实际上,即使没有小冰河期的影响,穿越喀喇昆仑山脉也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今天我们仍然不时的会在新闻当中听闻,喀喇昆仑公路的某处,因灾出现道路封闭的新闻。这也迫使试图穿越克什米尔高原的旅行者,从战略层面寻找一个能够绕过喀喇昆仑山脉的通行方案。

从喀喇昆仑山脉东端的喀喇昆仑山口穿越,是选择之一。在前面我们已经解读过了,那些被分割成几个板块的藏人,或者经由他们领地前往西域、南亚的商人,可以透过这个山口很快转入克勒青河谷。然后顺流而下,或者再沿喀喇昆仑走廊北上,通过塔什库尔干裂谷带转入塔里木盆地。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想沿叶尔羌河谷,穿出昆仑山脉进入西域的话,克勒青河谷并不一定是必经之路。北出喀喇昆仑山口的旅行者,可以直接插入叶尔羌河正源(热斯喀木河),再沿河而下向塔里木盆地进发。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打破日军封锁的民国政府,曾经试图透过喀喇昆仑古道,沿上述路线打通一条南通印度洋的补给线(由于叶尔羌河涨水,后程由热斯喀木向东借道喀拉喀什河,完成了最后进入塔里木盆地的路程)。只不过1944年8月从巴基斯坦海港城市卡拉奇出发的探路者,在到达此行的终点:叶尔羌河下游的叶城县时,惊喜的发现日本在这一天已经宣布投降了。

就现在的环境来看,热斯喀木河的农业条件要比克勒青河谷更好。为划出所谓“约翰逊线”而前往此处考察的英国人,甚至觉得热斯喀木河谷的土地产出“足以全年供养一支小规模的部队”。今天最靠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中国村落——热斯喀木村,也正是聚落于此。这也使得在古典时期后期经由喀喇昆仑山口的商道,更多的会借助这条与克勒青河隔山(阿吉里山)相望的河谷连通西域。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后果就是,罕萨人可以在较少关注的情况下,悄然透过新沙勒山口,在克勒青河谷的南侧建立据点。

尽管喀喇昆仑山口,能够绕过喀喇昆仑山脉腹地那些冰封的山口,打通一条西域通往南亚的通道。但这条通道最大的问题就是海拔实在太高了。高海拔所造成的恶劣环境,不仅直接对旅行者的通行造成困难,更让他们沿途接受土著居民补给的可能性变小。因此如果一定要绕过喀喇昆仑山脉寻找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的话,东线并非是最好的选择。当我们把视线移向喀喇昆仑山脉的西线,试图在西线打通一条战略通道的话,两个已经在之前内容中出现过的地缘标签:吉尔吉特河谷、瓦罕走廊,很快便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从结构上看,如果能够从吉尔吉特河上游,打通一条道路北上连通瓦罕走廊的话,就恰好可以从喀喇昆仑山脉的西端,绕过这条冰川密布的山脉。在这个方向上,兴都库什山脉那山势渐弱的东段是吉尔吉特河与瓦罕——喷赤河谷的分水岭。以我们在地形图上比较两段山脉的“厚度”的感觉来看,翻越这段兴都库什山脉的难度感应该要小的多。而在历史上,连通上述路线的山口——坦驹岭山口,也的确曾经在丝绸之路南线的交通中,承担着重要的连通作用。很多朋友感兴趣的大唐高仙芝远征勃律的线路也正是指向于此。至于详细的情况,就有待下节继续解读了。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9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地缘看世界第9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